首页 科技快讯 国产芯片又一重要突破 | 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移动化工厂”顺利出坞

国产芯片又一重要突破 | 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移动化工厂”顺利出坞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3年07月03日 20:09

01

中国电科实现国产离子注入机28纳米工艺全覆盖

记者6月29日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该集团旗下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电科装备)已实现国产离子注入机28纳米工艺制程全覆盖,有力保障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在成熟制程领域的产业安全。

研发人员正在调试离子注入机。(中国电科供图)

离子注入机是芯片制造中的关键装备。在芯片制造过程中,需要掺入不同种类的元素按预定方式改变材料的电性能,这些元素以带电离子的形式被加速至预定能量并注入至特定半导体材料中,离子注入机就是执行这一掺杂工艺的芯片制造设备。

当前,28纳米是芯片应用领域中覆盖面最广的成熟制程。据介绍,电科装备连续突破光路、控制、软件等关键模块的核心技术,形成中束流、大束流、高能及第三代半导体等全系列离子注入机产品格局,实现了28纳米工艺制程全覆盖,切实保障国产芯片生产制造。

据了解,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离子注入设备研制及产业化的企业,电科装备已具备从产品设计到量产应用的完整研制体系,产品涵盖逻辑器件、存储器件、功率器件、传感器等工艺器件,百台设备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集成电路先进产线,累计流片2000万片,有力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记者温竞华)

02

中国率先在全球将6GHz频段划分用于5G/6G系统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62号,以下简称《划分规定》),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

《划分规定》是我国开发、利用、保护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基础性行政规章,对促进无线电频谱资源合理和有效使用,引导无线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规则》,统筹考虑各部门、行业对频谱资源的中长期需求,定期组织对《划分规定》进行修订。

在本次《划分规定》修订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率先在全球将6425-7125MHz全部或部分频段划分用于IMT(国际移动通信,含5G/6G)系统。6GHz是中频段仅有的大带宽优质资源,兼顾覆盖和容量优势,特别适合5G或未来6G系统部署,同时可以发挥现有中频段5G全球产业的优势。此次以法规形式确定其规则地位,有利于稳定5G/6G产业预期,推动5G/6G频谱资源全球或区域划分一致,为5G/6G发展提供充足的中频段频率资源,促进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03

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移动化工厂”顺利出坞

7月1日上午,在江苏启东中远海运码头,目前世界上最大吨位、最大储油量的新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顺利出坞。

据悉,该FPSO船体主船体长335.31米,型长328.2米,型宽60米,型深33.515米,最大储存能力为140万桶原油,堪称“海上移动化工厂”。这次出坞试航后,该FPSO船体将继续完成模块吊装、调试、交付等后续工作。

04

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首航

6月30日,记者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悉,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海豚1”在烟台蓬莱港交付并首航,将从蓬莱驶往青岛,沿途开展船舶设备性能指标验证、自主航行及作业、数字孪生系统虚实交互等一系列船舶智能化水平和能力的实验。

该船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联合校内多个涉船海学院自主研发,解决了船舶总体、动力、电力、推进、导航、操控、船岸等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设计。船体全长25米,排水量1000吨,历时3年建造完成。

据了解,该船装备了我国第一套船舶数字孪生系统,并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国内首次突破了激光雷达、视频图像、固态雷达和声号等多源信息融合和协同探测技术,实现了海洋环境和小目标智能感知,为船舶自主航行提供了保障;首次建立了船舶数字建模、模型迭代进化、虚实实时交互、在线离线共生、船岸镜像等船舶数字孪生技术体系,构建了船舶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船舶自主航行和远程操控等智能功能;解决了船舶总体、动力、电力、推进、导航、操控、船岸等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实现船舶经济、安全、可靠运行。

“海豚1”的研制成功,将有力推进我国船舶领域数字孪生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前沿探索。

05

我国首次!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实现全产业链贯通

6月30日,中国石化宣布,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顺利产氢,产出的氢气通过管道输送到中国石化塔河炼化、替代现有天然气化石能源制氢。至此,项目成功实现绿氢生产到利用全流程贯通,这也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全产业链贯通。该项目制氢规模达到每年2万吨,是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

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由中国石化新星公司负责实施,利用新疆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发电直接制绿氢,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光伏发电、输变电线路、电解水制氢、氢气储输、公用工程及配套辅助生产设施,电解水制氢能力2万吨/年、储氢能力21万标准立方米、输氢能力2.8万标准立方米/小时。

06

中外科学家发现宇宙中最剧烈的光学紫外耀发

记者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由我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在最新科学研究中发现迄今人类探测到的最剧烈光学紫外耀发,从而为研究早期宇宙提供关键数据。

据介绍,伽马暴是宇宙大爆炸之后最剧烈的爆发现象,起源于大质量恒星死亡或者中子星并合。大部分伽马暴在结束后能观测到几天到几周的光学余辉,伽马暴瞬时辐射期间观测到的光学紫外事件称为光学紫外耀发,这样的事件在此前很少被观测到。

由多国合作研制的雨燕卫星专门用于伽马暴研究,它能在发现伽马暴之后,迅速把定位信息传到地面,指引地面望远镜开展观测。2022年1月1日,该卫星探测到了一个新的伽马暴GRB 220101A。科学家发现其光学紫外耀发很明亮,但辐射的光子在达到地球之前已经损失了约99%,其实际的辐射流量是观测值的约100倍,这表明GRB 220101A是一个极其剧烈的光学紫外耀发。

雨燕卫星拍到的GRB 220101A光学紫外耀发阶段。(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供图)

“随后,研究团队基于雨燕卫星紫外光学望远镜提出新的饱和数据处理方法,发现GRB 220101A的绝对星等达到了-39.4等,这是人类目前探测到的唯一一个绝对星等亮于-39等的光学紫外辐射源。”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金志平说,GRB 220101A的辐射光度约为太阳的40亿亿倍,打破了此前另一个伽马暴保持14年之久的世界纪录。

哈勃空间望远镜拍到的GRB 220101A光学余辉阶段。(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供图)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范一中表示,本次发现的GRB 220101A起源于大质量恒星的死亡,是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事件之一,表明宇宙中一些黑洞诞生时会产生极其极端的物理环境,产生极高能量和非常接近光速的准直喷流。

“此次发现除了可研究伽马暴中心引擎、喷流形成、辐射机制等物理过程外,如此亮的事件即使发生在宇宙的‘婴儿时期’也可被大量的望远镜探测到,从而为研究早期宇宙提供关键数据,如宇宙膨胀、恒星形成历史、再电离等。”范一中说。

该研究由范一中、金志平领衔的国际团队完成,相关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上发表。

编辑:壹壹

发布于:北京

相关推荐

国产芯片又一重要突破 | 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移动化工厂”顺利出坞
6月6日出坞,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就要来了
零的突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顺利出坞
事关国产芯片,又一突破!
油价暴跌、航运费用飙升,超级油轮的好时候来了?
突破芯片“卡脖子”,国产光刻胶已经迈出第一步
陆地上造的火箭,为什么都运去海上发射了?
陆地上造的火箭,为什么都给运去海上发射了?
这届年轻人,逐渐忘却坐邮轮旅游
最前线 | 阿里或将发布自研Arm芯片,服务器芯片市场又一位玩家

网址: 国产芯片又一重要突破 | 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移动化工厂”顺利出坞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81243.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