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追求“稳定”的年轻人,应该知道“没有一辈子的稳定”

追求“稳定”的年轻人,应该知道“没有一辈子的稳定”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3年07月05日 14:5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朋友眼中,我是一个典型的摩羯座强迫症,很多事情求稳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

以旅行为例,我会在出发前列一张很长的清单,然后准备好一样就划掉一样。而且,很多东西我会带双份——

手机,必须带两部,一部主力,一部备用。海外旅行时,我会在淘宝上提前买好电话卡,每部电话都要有相应电话卡,而且还会有备用卡。如果我的出行是15天,那么我会买20天的电话卡,以防滞留,一般按“出行天数+5”来计算日子。至于备用卡,我一般设置抵达五天后再行激活。

充电宝,坐飞机必须带两个符合规格的,如果是自驾出行,我会带四个。

笔记本电脑一台,另外还会带一个平板配上便携键盘,等于双份,此外还会带一部电子书阅读器。

每天晚上,我会将当天拍的照片存入电脑。这还不算完,如果是海外长途旅行,我会带一个移动硬盘、一个固态硬盘、一个U盘,每天都会将照片分别存入它们。它们还会分开放,U盘一般随身,固态硬盘在背囊里,移动硬盘在行李箱里(返程上飞机之前会移入随身包)。

海外旅行的话,我会带两套牙具,其中一套备用。拖鞋当然要带,还不能只带一双。因为每天都会洗衣服,所以我还会带够衣架,酒店的未必够用。除了鼻梁上这一副眼镜之外,我还会带备用眼镜与墨镜各一副。

打包行李时,我会坚持“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电脑平板等不能托运,我会一个放背囊,一个放随身小行李包;充电线我会带很多条,分散在不同的箱包里;纸巾与湿纸巾,我也会带很多并分散放;各种药物一应俱全,而且一定是行李箱里一份、背囊里一份;衣服主要放在行李箱里,但背囊和随身包会各放一套衣服。

之所以衣服也要分开放,是为了避免托运行李延误或丢失。我的原则是即使行李延误甚至不到,我仍然会有三套衣服,勉强应付旅行基本所需。哪怕是第二天就返程到家,我也会坚持这一原则,不会像一般人那样想着反正马上要回家了,就将所有衣物一股脑托运。有一年我在巴黎戴高乐机场转机时遭遇延误,航空公司安排了酒店,多呆了一天,但托运行李已经无法取出,好在我随身还有两套衣服,避免了一身汗臭上街的尴尬。

按理说,像我这种准备如此充分,很多东西甚至预备双份的人,应该可以抵御一切旅途尴尬了对不对?但世事难料,有些小尴尬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不管长途出行还是短途,我一定会在行李箱里放一盒修甲器,手脚的指甲剪和鼻毛剪等一应俱全,出发前一天也会剪短指甲。结果有一回,行李托运了,人也过了安检,拎包时不小心一碰,指甲崩了一块,然后尴尬就来了。我自己的修甲器套装在托运的行李箱里,指望不上了,然后过了安检的登机区内也不会有剪刀或指甲剪提供,想借一个都不可能。指甲崩一块的感觉极其别扭,尤其是我这种强迫症,所以我就只能……啃啊啃。我在登机区呆了四个小时,然后又经过十二个小时的飞行,拿到行李箱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找指甲剪。

提这个小尴尬,只是想说明一点:不要妄想有什么“稳如泰山”的人生,哪怕做再多准备,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为人生总有各种意外,只是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等着你。

每年毕业季,读什么专业、选择什么工作都是热门话题。不管个体选择如何,“求稳”都是一个普遍化倾向:选择最有利于找工作的专业,选择一份看起来一劳永逸的工作,比如考公考编。

这些选择当然来自于经验的汇聚,比如某些专业在过往这些年里确实是就业宠儿,考公考编的稳定更是显而易见。在许多人看来,这种选择就是“凡事看长远”的表现,也是历史印证过的经验。

但实际上,这些经验的“历史”并不长。比如考公考编的“稳定”,放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仅属于特例,放在全世界来说也是特例。至于“凡事看长远”,现实中很多情况反而都是短视的表现,这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许多曾经的“终身行业”纷纷破产便是明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对“长远”的判断往往基于现在,而不是未来。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对历史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对人类发展脉络实则一无所知,所以习惯将过去二三十年的经验当成常态。他们还会以“现在”作为参照,认为一切都会在此基础上延续。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想法是荒唐的,恰恰是最短视的表现。

现实中因此吃亏的人太多了,比如不少中产认为过去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会一直延续下去,自己的收入也会水涨船高,所以前些年贷款买房时,一个月还几万房贷眼都不眨,反正自己年薪过百万,预期还会年年加薪甚至依靠股权一夜之间财富自由。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一夜之间财富自由的早就没有了,一夜之间失业的倒是不少。

所以,所谓一劳永逸的人生选择,所谓“安安稳稳一辈子”的预期,本质上都是“短视”的产物。一代人将自己的人生等同于历史,并以此规划下一代的人生路径,很可能将孩子带进沟里——事实上,一代人能把自己这辈子过安稳活明白,在人类历史上已经相当稀罕。

即使人类文明层面没有大的波折动荡,世界像此前三十年这样平稳运行(柏林墙倒塌后的人类世界,是史上交流最频密、整体也最安定的时期),以“稳定”为准则的“长远考虑”也多半会错,时光回溯三十年,你能想象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社交平台乃至人工智能的到来吗?能够预计许多新行业的出现与老行业的沉没吗?

最为吊诡的是,中国人对“稳定”的追求,往往被视为“人生经历”的总结,但它在实质上恰恰是“反经历”的——无论是老一辈强调的“苦难经历”,还是如今年轻人追求(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的“稳定人生”,其本质都是“反经历”。

前段时间,某群里讨论了一个问题:“哪句话让你觉得很悲哀?”

我的答案是许多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我什么都经历过”。在中国社会的语境里,这句话时常被作为一种自我标榜,是丰富社会经验的体现,甚至被视为成功的必要条件。但老实说,我每次听到这句话,都有一种极度的悲哀感。

这是因为绝大多数说出这句话的中国人,他们所强调的经历都仅仅是苦难而已,诸如小时候有多穷,如何缺衣少食,遇到过多少困难。这些当然也可以被称作经历,但这些“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恰恰是“反经历”的。

因为一个人经历过多少苦难,就意味着他们缺少了多少正常的人生经历。如果“吃不完的苦”是人生经历,那么从小在有足够营养、有丰富童书、动漫与游戏的环境中长大,在学校接受正常教育,在美术馆、科学馆和博物馆培养基本审美和认知,从小享受各种旅行,大学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人生,难道不是更丰富的经历吗?你能因为这种人没吃过苦,就说他没有经历吗?

在现实中,你是觉得一个从小生活于文明社会,见证人类从工业时代过渡到计算机时代,看着互联网诞生和崛起,看着手机出现,看着智能手机普及,看着柏林墙倒塌和冷战结束的老人经历更多,还是一个始终在底层艰难生存,在智能时代寸步难行的老人经历更多?

真正的“什么都经历过”,是指世界文明的所有成果都没有错过,而不是吃了大半辈子的苦。

对“稳定人生”的追求也是一样,它同样是反经历的。以前有人说起考公考编,一方面会肯定它的莫大好处,但也会将之形容为“二十岁时就看到自己六十岁的样子”。可问题是,六十岁时是不是真的还是这个样子?关于这一点,用如今体制内退休人员的状况去考量,或许是不合适的。

更重要的是,“稳定”的人生意味着什么呢?它当然意味着稳定的收入、生活中的各种便利(比如孩子入学之类),但它同时也意味着相当无趣的职场生涯,一成不变的工作流程、频繁的会议、枯燥的文件,还有相当复杂的等级制度和人事关系。这一切当然可以被美化为“经历”,但如果将之视为人生的必然选择,显然是片面和极端的。这样的人生,即使获取了相当高的职级,以及中国社会官本位思想下的社会地位,也不等于有丰富的“经历”,因为获取这一切的代价,可能是数十年一成不变的“反经历”生活。

稍有脑子的人都应该清楚,若想获取同样品质的人生,中国人付出的代价会非常大。绝大多数人从小学开始就处于高度竞争的状态下,人生的“成功”必须将无数人踩在脚下,从中考到高考,再到考公考编和职场晋升都是如此。至于底层孩子的逆袭,其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更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网络时代初期的那句“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跟你坐下喝一杯咖啡”的底层心酸,随着时间推移不但没有改善,鸿沟反而越来越大。但即使是成功“逆袭”,人生仍然很难用丰富多彩来形容,童年时困于学业所缺失的那些东西,成年后也不会有机会补回,而且会承受越来越多的缺失。许多老人赞美的“稳定生活”,本质上仅仅是“一成不变”,文明世界的真正人生,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这种社会普遍存在的自相矛盾,本质上是对“经历”的曲解,将原本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扭曲为“稳定”。它当然是中国人缺乏安全感而不得已的选择,但将这种无奈选择进行极端美化,则是非蠢既坏的表现。每个追求稳定的年轻人,都应该有一个基本觉悟:如果你身处必须费尽千辛万苦、将许多人踩在脚下才能获取“稳定”的环境,那么这样的环境恰恰不可能有“一辈子的稳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

相关推荐

追求“稳定”的年轻人,应该知道“没有一辈子的稳定”
生活中没有什么是一直稳定的
冯仑VS张朝阳:人生应该追求功成名就吗?
拉松德曲线:分散可以带来稳定?
无线鼠标的三阶蜕变,稳定的4K HZ技术来了
第二次稳定币大战
少给年轻人建议,是智者的自觉,还能去油腻
TikTok官号发布“稳定军心”视频:给TikTok社区的一封信
Meta拟出售稳定币项目Diem,扎克伯格的全球支付梦烟消云散
走上创业道路之前,你应该知道这六件事情

网址: 追求“稳定”的年轻人,应该知道“没有一辈子的稳定”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81481.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