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在“捧杀”里,年轻人看不到生活的真相

在“捧杀”里,年轻人看不到生活的真相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3年07月19日 22:4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题图来自:《东京女子图鉴》剧照

前几天,一条兼职大学生口诛笔伐优衣库的帖子冲上了社交媒体的热搜,当事人小K在帖子里质问:“大学生就活该一小时16元给你打扫卫生?”

在40℃的夏日高温里,商场里能吹到空调的16元一小时的优衣库兼职,在大学生的眼里这是作贱青春与知识。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通州马驹桥的农民工大叔们,蜂拥着上前对10元一小时的装卸招工中介说,选我,我身体好我能干。

这让我想起了2年前那个“超六成大学生认为毕业10年内会年薪百万”的热议话题。

当时《中国青年报》对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发起了一项调研,回收的270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00后对自己进入职场后的薪资比较乐观,超过20%的大学生预期自己毕业后月薪过万,其中8.20%男生和3.25%女生预期自己会进“5万元俱乐部”。此外,67.65%大学生评估自己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

很多官方媒体都对此也进行了报道,其中不乏《身怀年入百万的梦想:“这届”年轻人不躺平,挺好》这样的标题。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信息在互联网中变得四通八达,但世界在不同人群的眼里也因此变得更加割裂。

造成这个结果的背后,或许互联网和电视媒体都曾是推手。

国产都市剧里没有穷人,刚毕业的年轻人就可以出门打车,住着上好地段的好房子;小红书里的女孩们都很精致,男朋友是不仅有钱还能围着自己转的,工作是想不干就不干的;在短视频平台里,生活是昂贵手办,是出国旅行,是潜水跳伞;而在不少大V的口中,工作时而是年薪百万的体面,时而是没意义的不如躺平,就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切换。

大数据和算法进化得越来越聪明,内容总是能轻易地击中用户的心意,自动过滤掉那些我们不喜欢、不认同的声音与观点,我们所关注的领域和话题,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生活就此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里。

每个人都在筛选着自己喜欢看的信息,每个人的世界也都是自己希望看到的世界。

我们看着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内容,听着我们想听到的声音,学着我们认同的观点,当自身的先入之见一点点根深蒂固,大众男也就一步步丧失了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这其中最危险的一个群体,就是那群最容易被挑逗情绪、缺乏是非观念的年轻人。

流量用捧杀的方式,收割着年轻人的情绪,让涉世未深的他们,陷入怨天尤人的逻辑自洽中,离世界的真相也越来越遥远。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的起点不同、自身条件不同,有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有人奋斗了一辈子也只是牛马。

如此这般,普通人就更不该把“年轻”、“好奇心”、“乐观积极”这些为数不多的人生资本,仍拱手相让,主动被剥夺。

毕竟,流量过后,没有人会为我们一地鸡毛的人生买单。

普通家庭里的孩子要为之努力和思考的,从来都不是如何去提高自己人生的上限,而是如何抬高自己人生的下限。

‍‍‍‍

一、后浪浪不起普通人

三年前,B站在五四青年节前夕推出了一条宣传片《后浪》,我记得这个视频当时的反响特别的好,内容是航拍、旅行、艺术、Cosplay,在繁华的城市里寻找文化,在自由生活里探索兴趣,不困于人与人之间的壁垒,不惑于自己的喜恶,一切的出发点都源于热爱。

他们把年轻人捧得高高的,老艺术家何冰的一番演讲,配上慷慨激昂的背景乐,任谁听了都会热血沸腾,在年轻人的集体助推下,更是开启了一场流量盛宴,后来这条视频的播放量破亿,把B站的股价都生生推高了30多亿。

只是当情绪退去,冷静下来后我也幡然大悟,这是一场小布尔乔亚的美好畅享,滤镜、摆拍背后的东西并不真实。‍‍‍‍‍‍‍‍‍‍‍‍‍‍‍‍‍‍‍‍‍‍‍‍‍‍

它呈现的生活,离我这样的普通人实在是太遥远了,那是只属于中国几亿青年中不足5%站在金字塔顶端富足无忧的人。

现实里的青年一代,是那些数以亿计赚着三四千块生活在四五线的小城青年,是每个月要把三分之一的薪资交给房东的一二线打工人,他们当年读的是县城的高中,考上了一个二本的大学,找了个勉强糊口的工作,这些人是不会在视频里出现和被看见的,因为大家是“平庸的大多数”,没有可被讨论的“话题点”,都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社会里充当着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没什么时间去发这些既文艺又漂亮的vlog。

仔细一算,全中国的985院校也不过才34所,而这34所高校的毕业生,这其中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能够爬到社会的食物链顶端成为精英,而剩下的大多数,都在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所以社会的真相是“后浪”能浪起的是一小撮站在聚光灯下的精英,普通人都没那么“浪”。

二、年轻要吃饱穿暖,打好根基‍‍

坦白来说,“大学生就活该一小时16元给你打扫卫生?”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是学历贬值。

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就有1158万,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往后这个数据只会越来越高,大学生早就没有了以往的金贵,学历也不是企业付费的标准。

况且,十多年前我参加高考的时候,能考上大学的比例比现在低得多,那时候同学之间周末约着去自助餐厅兼职当个服务员、或者是发传单,干一天50块,也没有人觉得有多委屈。

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就业大环境比现在好得多,那时候大厂的管培生不少都得去一线,比如TCL、京东,能不能当上管理不好说,但动不动就得加班熬个大夜倒是真的,第二天照样出现在工位前,也没听说过谁就受不了要整顿职场。

所以,每每看到“00后整顿职场”“年轻人离职拉横幅庆祝”“自从不上班整个人都精神了”这样的爽文话题时不时就冲上热搜,内心都会产生几分悲哀,它一次又一次地挑逗着年轻人的情绪,给他们树立了错误的工作价值观。

这些看似“壮举”的整顿背后,更多的是网络看客和键盘侠们羡慕的捧杀,网上的口嗨很过瘾,现实中这些“领军人物”早就悄无声息不知所踪。

如果年轻人盲目地跟风,真听信了这些,那么只能说“认真你就输了”。

当下的就业市场压力明显还是很大的,能拥有一份工作,多少就是一种幸运了。

我们苦日子才刚刚开始,经济和人口的问题就摆在那,所以不要把不切实际的希望寄托于未来,要活好当下。

20出头的年龄,趁着年轻精力充沛,要尽快找到自己的优势选好赛道,然后在这个领域深耕,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在高薪和大企业之间,优先选大企业,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往上爬,把自己进行变现。

因为年轻,你当然也可以选择裸辞,选择换赛道,甚至说选择一段时间不工作,去读书、去旅行,这都没问题。但前提条件是一旦从校园走向社会,作为一个成年人,请务必先保证养活自己,不要衣食住行还得伸手靠父母。

整天谈天文、谈地理、谈历史、谈社会,都不如谈谈自己怎么才能吃饱穿暖。

其实年轻的时候一旦把根基打牢了,就会发现后面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不要等到中年的时候,才蓦然发现自己被榨干了价值,工作中上面有前辈挡着,下面有年轻人在往上冲;生活中也是上有老下有小被夹在中间,既有生活的压力,又没了年轻时候的勇气,剩下的就只有中年危机。

三、别被欲望和负债奴役

经济学家陈志武说过一个观点:人的一生中,最缺钱的时候就是年轻时,但这时候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最高,比如读书上学、积累经验等,消费欲望也最强,最需要花钱。而年老之后,虽然积累了一辈子财富,收入也最高但是消费需要最低,消费能力和欲望都下降了,花钱的边际效用当然也递减。

因此,在面对“有钱的人”和“乐意花钱的人”,资本天然会选择后者。

而“后浪经济学”这个概念,指的也是越无产,越容易被刺激分泌多巴胺,也就越有消费的冲动。而所谓的消费升级,升的也是二三线城市青年的消费力。

所以在互联网信息洪流的裹挟下,“种草”无处不在,这让当代后浪比他们的前浪受到的“诱惑”可多多了,不仅如此,连2小时就能放款的借贷渠道资本都给大家准备了十几个。‍‍‍

而反观我们父母那一辈儿,年轻的时候想要借点钱,十天半个月都不一定能借到不说,可能还得先腆着脸去找个肯帮忙的担保人。‍‍‍‍‍‍

现在回过头去看,我们这代普通家庭里的父母,没几个是靠发了横财攒下的钱。绝大多数的家庭,从九十年代初月收入几十再到后来的几千,就是一辈子靠勤勤恳恳、节节省省地抠出了老家的一套三室一厅。‍‍‍‍‍‍‍

这给后浪们的启示就是,不要对阶层下沉认命,要从当下就开始规划自己的财务,一方面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收入,另一方面也要刻意建立自己的理财意识。

一代年轻人的青春,不该被欲望套牢,被负债奴役。攒钱,是对生活的一种掌控感。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曾在《慢慢变富:让人生更富有的金钱与工作法则》中写道:“攒钱比花钱更容易。毕竟花钱的方法有很多,但攒钱的方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少花钱’。”

在这个社会里,只有真金白银握在手里,才是实打实的安全感。也许有一天,你会欣喜地发现,你所攒下的钱,恰好可以买下你的梦想。

四、智者不是不入爱河‍

‍‍‍‍

关于婚姻,投资大师巴菲特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是跟谁结婚。只有在选择未来伴侣这件事上,如果你真的选错了,将让你损失很多。而且这个损失,不仅仅是金钱上的。”

他的搭档芒格也说过:“生命就是一系列的机会成本,你应该和能方便找到最好的那个人结婚。” 

这都说明了一件事,婚姻确实是人生的一次重大决策。‍‍‍‍‍‍‍‍

而当下社会年轻人的生存压力又很大,比如面对未来的迷茫而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阶级固化、负担不起的房贷车贷和生活成本,再比如网上总是能刷到的夫妻反目的新闻,让我们看到了婚姻那些破败不堪的一面,这些都让年轻人对婚姻不再向往。

其实这里说对婚姻“不再向往”是有些不妥的,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对婚姻的态度“更加谨慎”。

这种谨慎是没有错的,也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表现。

但我们也应该正视一点:婚姻仍然是普通人能够选择的最靠谱的抵御人生风险的方式,家庭也是社会最小抵抗风险的单元。

两个人的合作,钱放到一起花,日子放到一起过,理论上来说性价比是会更高的。

既然婚姻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既重要又必要,那就不要上来就抱着一个完全拒绝的想法和态度,不如一开始就多看、多想、多接触,尤其是女孩子,要趁着年轻多给自己一些选择的时间和机会。

智者不是不入爱河,智者只是晚入爱河。

网上有太多鼓吹不婚不育、煽动男女对立的内容,因为人们愿意看待这样的新闻,劝婚劝生大概率会被骂,因为没有人不向往自由,没有人愿意始终被责任所束缚。人们希望看到一点不一样的,以鼓励自己,来对抗那日复一日毫无波澜的生活。

大数据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需求,也就会顺势制造更多这样的“童话”,捧杀利用年轻人的情绪赚得盆满钵满。

人这一生并不长,很多事情都是有时间窗口的,窗户一旦关上了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打开。

五、尾声

说到被“捧杀”,不得不提到《纸牌屋》第一季里那个叫罗素的议员。当主角弗兰克在扶持他成为州长的时候,用了一个相当专业的竞选团队来给罗素重新塑造媒体形象,帮助他戒酒、戒毒。

罗素的自信心和能量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可谓是一通百通,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华,并且还找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朋友。

自信心爆棚的罗素开始试图挣脱弗兰克的掌控,但他却没想到自己的价值,恰恰在于自己毫无自律,是个酒鬼、瘾君子、好色之徒。

在弗兰克的计划之中,罗素就是一枚棋子,他的突然失败就是其中一步,这样对总统和副总统来说造成更大的压力,因为他们不能失去宾夕法尼亚州的支持。

 在没有突发情况出现的时候,副总统马修斯不可能那么容易答应竞选州长,从而弗兰克可以顺利当上副总统。

而年轻人也有着同样明显的弱点——情绪波动无常。本来就自视甚高,喜欢独树一帜,再有人连吹带捧,很容易就头脑发热,以为四海八荒自己最棒。当被现实轻轻一击,又立刻像霜打的茄子泄了气的皮球,很容易一蹶不振,立马躺平,觉得人生就此无望了。‍‍‍

于是错过了人生这个最具有想象力和上升空间的时期。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在需要尽全力的时候偷懒,看到别人努力又很没有安全感,最后带着这种焦虑继续假模假样地放松自己,最后再把失败推给社会和原生家庭,不要成为这样的人,很丢脸。”

这让我想起了《山月记》里曾写道:“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年轻人,忘掉那些“不可能”的借口,去坚持一个“可能”的理由,请给时间一点时间,让过去过去,让开始开始。

在互联网的满目繁华和现实的灰头土脸之间,去选择后者吧,因为那才是更多人的生活,或者说,那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不要被流量所“捧杀”,杀死原本你可以抓住的理想规划和光明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

相关推荐

在爸爸的抖音里,我看不到一个跳舞的小姐姐
年轻人都喜欢玩的剧本杀,为什么不是一门好生意?
年轻人,在短视频里寻找故乡
说实话,长江存储才拿下4%的份额,没有威胁三星的实力,别捧杀
“杀疯了”的剧本杀,如何敲开年轻人的门?
观察+ | 阿尔茨海默症等来了“灵丹妙药”?谨慎看待不“捧杀”
遇黑石捧杀,潘石屹重温SOHO中国那些年的荣辱?
百度不宜捧杀和棒杀
在抖音,如何捧红一只猫?
下沉市场里,10亿人口的生活与消费

网址: 在“捧杀”里,年轻人看不到生活的真相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83644.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