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Vision Pro打样,国内AR/VR创业者走错路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 (ID:wowjiemian),作者:于浩、李京亚,编辑:宋佳楠,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尽管苹果Vision Pro尚未正式发售,但“潜伏多年”的国内AR/VR创业者们早已开始期待新一轮的行业“春天”。
在一众从业者眼中,苹果Vision Pro有望成为行业标杆产品去叩响消费者端的大门。事实上,在苹果Vision Pro发布后,国内头部厂商如雷鸟创新、影目科技、Xreal、 Rokid等公司的创始人,都针对这一产品发表了看法,可见对它的重视程度。
类似的景象曾在去年显现过——“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交互入口”等时髦概念不断冲击着科技行业,仿佛不谈不做元宇宙就会被时代抛弃。
“元宇宙带热了AR/VR赛道的企业。”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合伙人王光熙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一个细节:元宇宙概念出现前的两三年内,部分被投企业很难有融资,但从2022年开始,基本上一年可以融两轮甚至三轮,有些企业估值一年时间翻了好几番。
产业资本介入加速产品落地,财务投资开始偏向有上游能力、技术能力强的头部厂商,多地政府及银行等主流金融平台都给出了优惠政策。种种迹象都表明,AR/VR正在从“绿洲”式概念走向落地,真正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产业。
热钱的确为AR/VR智能终端厂商提供了研发“弹药”,也进一步催熟了如空间计算、光学芯片等供应链布局,但内容生态单一、消费级产品出货量不容乐观等现实问题始终未解。
VR 3A大作《半条命:Alyx》、VR一体机Oculus Quest 2发布后,软硬件“两开花”为整个行业带来了增长点——2021年全年,全球AR/VR头显出货量达1123万台,同比增长92.1%。可这一数据在相对沉寂的2022年迅速回落,降至880万台。
元宇宙浪潮来得快去得更快,AR/VR投融资也随之遇冷。烯牛数据平台的数据显示,去年国内元宇宙相关投融资事件有超百起,而今年到目前为止仅有27起;新成立的相关公司数曾在2021年达到高点36家,2022年降至32家,今年到目前为止仅有1家。
也因此,苹果Vision Pro承载了重振AR/VR业的重担,也在普通消费者群体里赚足了眼球。这不禁让人思考,一款打着“当下技术最先进”旗号、定价两万五千元的高端头显设备,是否真的能释放出外界所期待的巨大能量?若以此为标尺,国内AR/VR创业者之前的路又走对了多少?
苹果落地MR
若说Vision Pro给行业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影响,是苹果对AR/VR概念的重新讨论。
VR设备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交互式的虚拟三维空间,而See-Through(影像透视)功能则是为了打破虚拟空间,让用户对周围的真实世界有所感知。如Meta、微软等企业选择借由See-Through功能在自身VR产品上增加更多AR向应用,以提升设备的实用价值。
目前实现See-Through功能的技术路线主要包含VST(视频透视Video See-Through)、OST(光学透视Optical See-Through)。苹果Vision Pro通过Eye Sight的功能链接虚拟与现实,其背后的思路正是VST路线。
这个原本出于安全性考虑的功能成为AR/VR融合的重要中间项,模糊了两者间的界限,催生了MR概念的出现。尽管苹果将自身产品称为AR,但Vision Pro通过Eye Sight功能、物理旋钮链接、切换虚拟与现实的思路无疑是MR概念的完美落地。
亮亮视野CEO吴斐用“精彩绝伦”来形容旋钮设计,认为这是空间交互设备的新标准。消费级AR眼镜研发商Rokid创始人祝铭明则表示,苹果打出的AR定义统一了未来XR的方向,“未来VR不会有人再提,最多讲MR,未来的生态就只有VST的技术路线和OST的技术路线。市场概念更清晰或者说简化,这是好事情。”
VST技术路线本身并不新奇,微软在2016年曾将立体摄像头集成至VR系统中,以此来使用户能通过摄像头的馈送看到现实世界。据洪泰基金执行董事宋楠所说,当时国内也有数家厂商提出类似方案,但在显示、轻巧程度方面都没能做到苹果如此高的集成度。
“无论是OST还是VST,最核心的是显示面板,但显示面板(领域技术比较成熟的)除了索尼就是合肥视涯。”宋楠告诉界面新闻,“从这个角度讲,其他光机厂商其实都是在做光路设计,而所有光路设计都集中在Birdbath路线(AR主流光学技术方案之一)上,也有一些其他的光波导厂商,但光波导目前还不成熟。”
至于两种技术路线未来趋势如何,业内看法各不相同。技术相对更成熟的OST路线是目前大部分AR厂商的选择,苹果此番站队VST无疑对他们产生了冲击。苹果Vision Pro所选择的Micro OLED+pancake光学显示方案,以高成本为代价实现了更优秀的显示效果。
这也是苹果Vision Pro的思路体现——先堆技术,再做减法。Apple M2+R1自研芯片、Micro OLED+pancake光学显示方案、双眼8k+分辨率、面部及眼部追踪、手势控制等等一系列配置及功能叠加,使得两万五千元的高定价有了合理的解释。
吴斐认为,苹果Vision Pro大概率难以成为“爆品”。但在祝铭明看来,上述做法实际上拉大了未来的价格空间。“今天如果所有人还以贴硬件的方式做产品,无论是VST还是OST方案,从业者都会被压到一个非常难受的空间。”他指出,“虽然苹果这次把价格空间拉得特别大,但我相信未来会做到相对合理。”
除此之外,苹果对于内容生态、供应链的提前动员同样值得关注。据Rokid观察,很多开发者已经开始学习苹果SDK(软件开发包),了解空间计算或AR相关的内容。同时,3D信息采集相关的ToF摄像头(深度摄像头)、大FOV相机(FOV指镜头所能覆盖的范围)等供应链企业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之前的XR无法称为产业”
尽管苹果Vision Pro作为一款明星产品为AR/VR行业博满眼球,但其能否引起新一轮投融资的热潮仍需观察,行业内也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需要解决。
在王光熙看来,之前XR(AR、VR、MR等多种技术统称,即扩展现实)无法被称为一个产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产业链缺失,一直与智能手机等共用产业链。但现在这种情况正逐渐改变,XR产业基本上有了自己的芯片、显示等关键零部件,供应链也在构建过程中。
吴斐也指出,AR产业链中无论是核心光学器件、应用还是产品生产都是在国内开展的。整合供应链与具备量产能力成为行业标配,这也使得创业门槛变得越来越高。2014年时,小派科技副总裁李杰在张江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头显创业——VR glass。那年他天使轮融了1000万元,倘若放在今天是远远不够的。
“做出第一代工程机、样机、量产,这个过程需要烧太多钱,1000万是不可能的,连代工厂都不会给你代工。”李杰有些感慨,“为什么现在动不动上亿融资,创业门槛比过去高太多了。”
而苹果Vision Pro被一级市场认为是利好国内头部VR硬件初创,“Pico留下一片广袤战场,小派科技和大朋们有机会抓住。”宋楠表示。
对产业链的看重是AR/VR行业逐步走向产业化的一个标志。另一个佐证在于,尽管单纯的财务投资有所减少,但产业资本开始更多介入到AR/VR行业的投融资中。联想创投、联芯基金这类有行业上下游企业资源的投资基金开始更加积极地加入,如大疆参投细红线科技、歌尔集团参投驭光科技、高通创投设立骁龙元宇宙基金等投融资事件,也更频繁地出现在行业视野里。
同时,赛道内的企业更偏向于接受战略投资。背靠TCL的雷鸟创新在天使轮融资超一亿元,资方包含复星创富、容亿投资等财务投资机构。据雷鸟创新相关负责人透露,新一轮融资会考虑以战略投资为主,比如引入有协同关系的互联网巨头。
财务投资人与产业方的不同态度其实有迹可循。王光熙告诉界面新闻,去年投资遇冷的现象一方面受行业龙头的情绪影响比较大,Meta裁员、设备销量下滑,很多风险投资都看到龙头的发展趋势,情绪比较向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AI大模型的出现,使得一级市场的出手变得更为谨慎。
“风投就是这个行业的信用卡,本来就不占(投融资)大头,且这个信用卡现在都不怎么提钱了。”一位VR赛道连续创业者感慨,产业资本已成为AR/VR行业的真爱。
贯穿去年全年的“投早投小”,从行业口号变成了风险投资机构寻找避风港的自我安慰,但创业门槛升高的AR/VR赛道已经很难产生万众瞩目的行业新贵。在谨慎情绪下,市场化基金和CVC(财务投资)也更偏向于有上游能力、技术能力强的头部厂商。2022年7月,罗永浩宣布成立AR创业公司细红线,尽管对细红线团队十分信任,王光熙也曾在一次采访中直言,细红线面临着比较难搞的市场环境,对老罗而言融资没那么乐观。
AR与VR踏入两条河流
令投资人举棋不定的另外两个瓶颈,在于AR/VR行业落地场景与内容生态。
对于更聚焦游戏场景的VR而言,内容这一瓶颈表现得更为明显,如现象级VR游戏《半条命:Alyx》《BeatSaber》产出极少。与海外生存模式迥然不同的国内VR内容生态同样后继无力。据外媒报道,Pico向已为Meta开发VR软件的开发者支付1.5万至2.5万美元的报酬(约合人民币10万至18万元),以促使他们把在QuestStore发行的应用带到Pico Store。
“国内不是说没有游戏创意基因,有很多有创意的人,但这个创意需要有人买单。”李杰分析称,市场买单受限于VR的硬件出货量不够大,导致用户买单量少,而要投资人买单,游戏就得有持续变现能力。
但与以往互联网时代F2P模式(Free-to-play 免费下载后内购)不同,VR游戏发行渠道集中于Steam等采用付费下载模式的平台,变现能力更依赖游戏内容是否优质。在IT桔子平台上所显示的VR内容领域融资事件中,专注于VR内容制作的创业团队少之又少,威魔纪元和柳叶刀科技是仅存的种子选手。
当前,一款普通大型游戏制作成本动辄上亿元,优秀游戏作品成本甚至达到百亿元,任何有能力的游戏制作团队都会优先选择硬件出货量大的平台输出。在出货量并未达到消费级的VR领域,承载更优质的游戏内容团队着实困难。
宋楠从2013年就开始关注VR行业,他感受到VR内容从业者素质有明显天花板,“这行业很多人是想错位竞争,端游做得不好去做页游,页游做得不好去做手游,手游干得不好的是第一批做VR游戏的,现在仍然如此。”在他看来,VR内容生态需要有《节奏光剑》这样的小爆款堆砌才能形成正循环。
“所有做硬件、软件的人都知道最终要靠生态圈的繁荣去挣钱,这是一个共识。”李杰纠结于如何把握住苹果带来的行业利好,“因为硬件成本太透明了,硬件定价不可能超过太多,这就需要靠内容生态繁荣赚钱。但(内容生态)确实不乐观,这在逻辑上有点矛盾。”
在应用场景方面,AR与VR踏入两条河流。目前VR设备需要在固定空间里使用,而AR则更加灵活;VR多选择以游戏为切入场景,但AR具体使用场景还不明晰,需要进行探索。“VR即游戏,在室内,AR即视频,在户外”是对二者的简易总结。据吴斐所说,对于功能上都是单一色投屏的AR有一个行业共识,即这个阶段AR不适合去做一款通用的产品,而是应该抓几个重要场景去深挖。
如AR四小龙之一的Rokid,面向电力、石化、汽车等工业场景提供AR智能头环,后起之秀亮亮视野则面向观影、车载AR、翻译场景发力。相较于消费级产品背后的广阔市场,这类垂直B端场景更属刚性需求但盈利能力更低,能否撑起目前头部企业的高估值有待考究。
“很多当红AR初创估值处于高点,且出货量态势良好,但B端不足以养活这个行业。如果不能通过技术精进打开C端市场,这波AR公司会因为苹果的产品被淘汰。”一位头部AR公司CTO告诉界面新闻。从数据上看,这个转换时长不会太短。IDC在市场分析中提及,2022年上半年的大多数AR头显出货量都来自B端。
现实中,任何赛道想真正用好B端和C端场景,没有统一答案可寻。就目前而言,VR/AR硬件侧存在算力、功耗、物理尺寸、光学显示和人机互动方面的挑战,在此之上的底层引擎内容缺失、3D内容的构建,都会对场景使用形成制约。
“我认为大部分的场景未来都有用AR去替代的可能性。但是现在真正从商业角度有哪些应用场景可以接近百分之百完美地去解决需求,这个还需要在供给侧、技术层面,以及在重点的产品应用方面不断迭代。”吴斐说。
王光熙则提出,上述技术和内容痛点中的很大一部分能在这次大模型浪潮中得以改善,甚至有很多东西会大幅得到改进。
行业地图和样板间
如何从小众游戏机、维修检测等小场景产品转变为手机一样的大众设备,是AR/VR必须走好的一段路。尽管价格并不亲民,但苹果Vision Pro在功能普适性这一点上似乎向前迈出了一步。
Vision Pro所带来的一个令人兴奋的点,在于内容生态及落地场景方面的新可能。发布会上,苹果并未展现出过多AR方面的应用,但专为空间计算而打造的操作系统visionOS、与Mac之间的联动,都让人看到了AR设备向生产力工具转变的可能性。
“以前的设备90%都是游戏,极少有其他应用,但苹果推出的是一个很均衡的设备,未来在部分场景里可能会替代PC、手机。”王光熙说,“接下来的半年时间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包括生产力工具、游戏汇集到这个平台上来。”
在他看来,MR这个下一代交互平台上未来会出现像微信、抖音这类超级应用,这也会是巨大的机会。但在当下,一些C端消费者应用创业团队可能会面临更高的开发门槛。一个原因在于苹果硬件生态对空间计算相关技术的要求,另一个原因则是AI大模型的出现。
AI大模型的加入意味着AR设备交互能力将会提升,在对接第三方API后,AR眼镜打车、点餐都将成为可能,原先的翻译、对话功能都将变得更为通用。吴斐透露,团队内部已经在探索与大模型的结合,并开发出了一些应用。他将大模型视作未来能够看到的最大增长点。
如何在大模型之上开发应用甚至在开发过程中利用AIGC降低成本,都是消费者应用创业团队需要考虑的新问题。
技术与功能堆叠的思路,也意味着苹果Vision Pro为创业者们打造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样板间”。行业地图明确之后,新的创业团队可以在其中找到明确的分支去深耕,而不再是盲目摸索。
王光熙向界面新闻讲述了他认知中的MR“行业地图”——VST及OST路径中的核心部件技术是始终值得投资的,是一个确定性的机会;其次,空间计算相关的产业链也值得关注。在智能终端、空间计算、光学芯片、未来应用等赛道中都有可能跑出有独角兽价值的公司。
过去一年间,作为两个关键变量,AI大模型与苹果Vision Pro在行业内逐步显现出影响力。有多名从业者将苹果Vision Pro称作“分水岭”“新标准”,但他们也承认,AI大模型的影响更为广泛深远,两者合力促使整个行业向未知的终极形态迈进了一步。
经历了2016年的所谓VR元年,熬过2017年的冰河期,再到2021年年底的元宇宙热潮,渡过周期的AR/VR厂商们似乎再次面临着重要的行业拐点。
在这个拐点上,从技术路线到内容生态,苹果以其一贯的美学风格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些值得借鉴、有些仍有争议,正如苹果发布会上所说的,“Space,Time,Reality...lt's prism of endless possibility”,如何更完美地链接时间与空间、虚拟与现实是业内仍需探索的终极问题。
从千万级出货量到真正成为新一代交互入口,AR/VR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 (ID:wowjiemian),作者:于浩、李京亚,编辑:宋佳楠
相关推荐
苹果Vision Pro打样,国内AR/VR创业者走错路了吗?
分析称苹果 Vision Pro 头显将为亚洲 VR/AR 供应商带来新机遇
报告称 Meta 的 AR 头显落后苹果 Vision Pro 三年
Vision Pro:苹果的野心与妥协
2.5万的苹果Vision Pro,谁买?
苹果Vision Pro,救星还是流星?
当VR/AR行业为苹果欢呼时,他们在欢呼什么?
2.5万的苹果头显,不是AR的“iPhone时刻”
苹果Vision Pro:先进到让同行绝望?
苹果再不来,VR要凉透了
网址: 苹果Vision Pro打样,国内AR/VR创业者走错路了吗?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84237.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49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398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010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665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505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28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29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562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535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