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男性观众调查:不看不是真男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崔斯也,原文标题:《关于〈芭比〉,我们问了8个男性观众10 个问题》,题图来源:《芭比》
没人料到,电影《芭比》引爆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观影狂欢。电影院里,女生们穿着粉红色的衣服,在调侃男性的台词段落中爆发笑声。尽管电影的表达始终被框定在“可爱”“有趣”的氛围之中,但在网络上,电影中的内容依然引发了激烈的女性主义论战。有人提到,自己所在的场次有男性“愤然离席”,但也有人看见,一对情侣在电影结束后相拥亲吻。
我们问了8位男性观众10个关于电影《芭比》的问题,想看看在“肯”们的眼里,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1. 给电影打几分?
2. 跟谁去看的电影?为什么去看?
3. 觉得电影对女性主义的表达太隐晦还是太直接?
4. 观影过程中有感到被冒犯吗?
5. 觉得肯这个角色怎么样?
6. 看过扎克·施奈德导演的《正义联盟》吗?给它打几分?
7. 《芭比》里最喜欢的桥段是什么?
8. 对于电影的结局满意吗?
9. 知道什么是橘皮组织吗?
10. 对这部电影整体的感觉是什么?怎么看待电影引发的网络论战?
电影《芭比》剧照。
这其中包含了他们对电影情节的看法,也求证了电影中的一些梗是否属实——比如他们是否真的非常喜欢扎克·施奈德的导剪版《正义联盟》。
这些男性观众对电影给出的平均分是8分。所有人都认为,电影对于女性主义的表达是直接的,但有一位男性承认自己“有被冒犯到”。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男性都很疑惑究竟什么是“橘皮组织”。
以下是他们真实(或虚伪)的感受。
“男人怎么就不能被冒犯了?别太小肚鸡肠。”
@王哥 34岁
《新周刊》:给电影打几分?
王哥:我在豆瓣打的四星。
《新周刊》:跟谁去看的电影?为什么去看?
王哥:跟一个男同事,两个孩子的爸。他看到一半睡着了,醒来第一句——“太幼稚了”,第二句——“怎么那么多鼓掌的?现在男女对立这么厉害了?”。去看就是因为影迷群里在凶猛地讨论,太好奇了。
《新周刊》:觉得电影对女性主义的表达太隐晦还是太直接?
王哥:肯定是直接啊,基本上是在讲课了,全程都在输出。这个故事只是为输出提供一个背景板而已。
《新周刊》:观影过程中有感到被冒犯吗?
王哥:感到被冒犯了,但我有一个女性主义女友,所以被冒犯是家常便饭。被冒犯是正常的,谁还能不被冒犯?多大的人物都有人冒犯,普通男人怎么就不能被冒犯了?别太小肚鸡肠。
《新周刊》:觉得肯这个角色怎么样?
王哥:肯的大男子主义不是天生的,是被赋予的、学会的。这跟所有男性是一样的,他们内心的大男子主义都是被社会规训的,一个山东人如果出生在北欧,他也大男子主义不起来。
肯的本质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他代表了男性无知、鲁莽、好斗的一面。与之对应的是艾伦,他没有分身,所以代表了一个有自我的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因此和男性群体格格不入。
一个纯男人的群里,如果女生去看会发笑。因为他们一定会互相展示才学、鄙视对方、为某个无所谓的话题吵起来,必须要争出一个“我比你懂得多”。
《新周刊》:看过扎克·施奈德导演的《正义联盟》吗?给它打几分?
王哥:看过,10分打6分吧。没有感动或者震撼到我,但比院线版肯定是好的。这个梗的点在于扎导建立了一套非常雄性的美学。《钢铁之躯》里面,还有《斯巴达300勇士》里面血浆、动作的打击感、大场面、油画般的画面质感,这些都是直男的high点。而当扎导被漫威的导演替换后,男性群体就会不满,觉得DC失去了那些雄性美学,变娘了、变幼稚了。这是扎导被推崇的根本原因。喜欢扎导版,就意味着你是懂DC的,你是原教旨主义者,你是反漫威糖水片的。
我很喜欢《钢铁之躯》,我毕竟也是直男审美。
《新周刊》:对于电影的结局满意吗?
王哥:电影的结局不错啊,芭比决定去找妇科医生做一个阴道,选择去做一个真正的女人。
《新周刊》:知道什么是橘皮组织吗?
王哥:不知道……
《新周刊》:对这部电影整体的感觉是什么?怎么看待电影引发的网络论战?
王哥:电影在讲存在主义危机,主题是反父权。这里的父权不是“男性对女性的压制”,一开头芭比世界里面是女性在压制男性,女性掌握全部政治、经济权力,男性是摆设,只能做“在海滩站着”这种工作。肯可以跟芭比跳个舞,但绝不可能混进芭比的真正圈子。
所以父权制是一个性别对另一个性别的压制(或说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压制),不分男女,不然电影就肯定结束在女性夺权成功了。
《芭比》的可贵在于,不是在喊口号,而是揭露了父权制的真正悲哀:压制的一方,其实是靠压制别人才确认了自己,没有别人,他们根本就没有自我,逮住一个没看过《教父》的女人,一顿输出。弹琴、唱歌、练肌肉,如果没有女人来欣赏赞叹,又有啥用呢?男人长久以来误以为自己是支配者,但没了女人,甚至连活下去的意义都没了。
论战是必然的,因为大多数男性就是无法理解,就算理解也会本能地排斥。大多数女性也会借着这片子来嘲笑男性,不会有耐心给男性解释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很遗憾,能被这电影打动和改变的男性,都是早已经改变了的男性。
电影《芭比》剧照。
“周围的朋友都说‘已经不想跟没看过《芭比》的人说话了’。”
@南豆 25岁
《新周刊》:给电影打几分?
南豆:8分。
《新周刊》:跟谁去看的电影?为什么去看?
南豆:自己一个人看的电影,周围的朋友已经到了“已经不想跟没看过《芭比》的人说话了”的程度,所以不可能不去看了。
《新周刊》:最喜欢的桥段是什么?
南豆:芭比在美泰大楼追逐,进到露丝的小办公室里,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下来了,露丝对芭比说,你真美。短暂休憩之后,芭比离开办公室,重新开始了追逐。
《新周刊》:对于电影的结局满意吗?
南豆:肯的舞蹈有些长,他的觉醒之后,留给芭比觉醒的段落有些局促。并且露丝对芭比说的话,感觉可以再琢磨得更好一些,如果是母女关系的探讨,感觉跟影片一开始的主题不是那么贴合。
《新周刊》:知道什么是橘皮组织吗?
南豆:我猜测一下,长赘肉之后把皮肤撑大了,后来肉消下去之后皮肤还是原来的表面积,所以变得很松弛?
《新周刊》:对这部电影整体的感觉是什么?怎么看待电影引发的网络论战?
南豆:很多人说它是“金句式电影”,我不同意。因为这些貌似金句化的表达并不是认真为之的,而是为喜剧效果所服务的。因此影片中对父权社会的细节捕捉都是最显性的,讽刺的方法也是直接说出来。但作为一部商业喜剧片,我觉得它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另一点有趣的地方是,我在西宁这座城市看的电影。你会发现观影氛围对观影体验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全片很多让我爆笑如雷的地方,现场根本没有什么人笑,我又不好意思笑得太大声,怕影响别人观影,看个电影还得压抑自己。同场观众笑得最大声的地方是,快到结尾时一位芭比试图说“mother fucker”但被消音了,恕我实在无法理解这到底是幽默在哪里。
电影《芭比》剧照。
“因为听说很多男的愤然离席,所以想去看看。”
@阳总 29岁
《新周刊》:给电影打几分?
阳总:7分。
《新周刊》:跟谁去看的电影?为什么去看?
阳总:我姐。因为听说很多男的愤然离席,所以想去看看。
《新周刊》:喜欢的桥段是什么?
阳总:一个是萨莎(Sasha)母女去Barbieland,然后芭比躺地上了,她妈妈说“我们回去吧”,意思就是放弃,但女儿说不能放弃。我感觉这个桥段导演安排得挺有意思的,应该就是在表达女性的觉醒,是一代一代进步的。
另一个是肯在现实世界发现男性主宰,莫名自信了,说:“我没有学位,也没做过手术,我在沙滩上就是站着,连救生员都不是,但是我是男性。”这段太逗了。
《新周刊》:知道什么是橘皮组织吗?
阳总:知道,需要详细描述么?
《新周刊》:对这部电影整体的感觉是什么?怎么看待电影引发的网络论战?
阳总:整个电影还是蛮搞笑的。立意就是在表现女性也很有力量,就是女性主义吧。但是我感觉表达上有点没那么丰富,女性的能力、智慧的展现在哪里,我感觉电影里没有特别体现出来,这块有点少,我觉得有点空。
“父权主义就是容易让人上瘾的。”
@小江 27岁
《新周刊》:给电影打几分?
小江:我在豆瓣上打了4颗星,电影表达的主题,还有一些表现形式非常有意思。希望这部电影被更多人(特别是女性)看到。但抛开这些来说,我觉得3.5星比较合适。
《新周刊》:觉得电影对女性主义的表达太隐晦还是太直接?
小江:不能说是直接,就是我不喜欢这种喊口号式的表达,会觉得有些没有意思,感觉不高级。就女性角色从颓废到重振旗鼓,只是因为一番演讲,然后口号人传人这件事,我觉得有些简单。
《新周刊》:观影过程中有感到被冒犯吗?
小江:还好,一方面我早就知道电影讲了啥,另一方面,看个电影,内心戏不需要那么多。
《新周刊》:觉得肯怎么样?
小江:很有意思,肌肉也好看,人也有意思。重要的是,他的内心变化很真实,我们不需要掩盖一个事实:父权主义就是容易让人上瘾的,你一旦尝试到这种权力的感觉,很难不被动摇,也很难放下。
《新周刊》:知道什么是橘皮组织吗?
小江:不知道这个学术名词,但我大概知道是啥。
《新周刊》:对这部电影整体的感受?怎么看待电影引发的网络论战?
小江:我推荐周围的女生去看,这部电影不解决问题,但是确实能给女生很多力量。我接触到的很多女生,她们就是缺少不被定义、拒绝被定义的勇气。
男生的话,我觉得想看就看,不想看也不要被绑架着去看,非要证明自己是个女性主义者——男性是没办法和女性感同身受的,在很多问题上。比如芭比和肯刚到现实世界时,芭比感觉到的视觉冒犯,肯完全体会不到,所以男性没必要非得彰显自己和女性共情。
标签和父权制,伤害的是我们所有人,不管是打着支持电影,还是反对电影的旗号,给异性或者某个群体扣帽子的行为,其实反倒违背了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看个电影也能吵吵,大家天天为这些东西在网上和陌生人吵架,然后被陌生人的话破防,确实挺没必要的。这和主题无关,换个主题大家也能吵。
“我没看过导剪版《正义联盟》,也没看过《教父》。”
@志南 27岁
《新周刊》:给电影打几分?
志南:8分。
《新周刊》:跟谁去看的电影?为什么去看?
志南:和老婆一起,因为豆瓣评分和身边朋友的推荐。
《新周刊》:觉得电影对女性主义的表达太隐晦还是太直接?
志南:还好,觉得比较恰当,但是我老婆觉得太过直接
《新周刊》:看过扎克·施奈德导演的《正义联盟》吗?给它打几分?
志南:没看过,也没看过《教父》。
《新周刊》:喜欢的桥段是什么?
志南:比较喜欢的就是嘲讽文科直男的段子,因为很形象。还有一个就是那句台词:“我们的父权制现在比较隐蔽。”
《新周刊》:知道什么是橘皮组织吗?
志南:不太了解。
《新周刊》:对这部电影的整体感受?怎么看待电影引发的网络论战?
志南:感觉电影就是一个引子,大家都在互相树稻草人。
这部电影比较像北美的左派电影,有女性主义,也有一些对资本的批判。感觉都是中产的话语,包括他们批判的男性,其实也都是男性知识分子,他们不能完全代表父权制度,看上去更像是那种收入不菲的女记者和女导演会在纽约的咖啡厅谈论的话题。能够理解电影的估计也就是一小撮国内的白领。无论是微博女性还是虎扑直男,都是把《芭比》当靶子。
把男性作为整体的辱骂和反对对象,比如说“《芭比》上映男宝集体破防”之类的,这最终只会把能够争取和团结的男性声音也全部赶到对立面。这样的氛围会导致性别对立的激化,我个人感觉把全体男性塑造成邪恶共同体,不是明智的选择。
“如果这能让你破防,那你会比电影更好笑。”
@伯鲁克 29岁
《新周刊》:给电影打几分?
伯鲁克:8分。
《新周刊》:跟谁去看的电影?为什么去看?
伯鲁克:自己去看的,因为在上映的第一天看到的评价都是那种“没想到《芭比》是这样的电影”之类的,所以非常好奇。
《新周刊》:觉得肯这个角色怎么样?
伯鲁克:感觉肯是真正的主角。看之前的物料觉得对高斯林选的剧本很迷惑,看完之后觉得他就是肯。
而艾伦这个角色,其实也是被赋予力量的,跟墙那里的工人打架的时候,一拳一个。
《新周刊》:喜欢的桥段是什么?
伯鲁克:开场,芭比起床洗澡,脚跟不着地,主角第一次喝茶,还有芭比制造公司的办公室这些。
《新周刊》:对这部电影的整体感受?怎么看待电影引发的网络论战?
伯鲁克:这就是应该在2023年7月下旬上映的电影创作。尤其是还有《奥本海默》这种完全不会拍女性的纯直男导演的作品的对比下,就会觉得《芭比》才是真正当下的电影,而不是对非常范式的模式进行重复。尤其是上映之后,电影的各种优点和缺点都能跟现实产生联系,处处都是话题。
引发论战可能就是电影想达到的意图,它的许多文本在创作的时候就是奔着打破第四面墙去的,甚至有华纳的画外音出来跟观众对话。但电影没有很冒犯,里面的观点和言论离犀利也很遥远,对芭比世界的构造也不够塑料和梦幻。而且个人认为歌舞段落很差,没有什么影像魅力,反而是脱口秀式的段落很多。如果这能让你破防,那你会比电影更好笑。
“不看不是真男人。”
@大鹏 31岁
《新周刊》:给电影打几分?
大鹏:豆瓣5分好评。
《新周刊》:跟谁去看的电影?为什么去看?
大鹏:自己一个人去看的(爱人先于我,已经和丈母娘一起看了)。平时比较关注影讯,上映前就对这个片子有些期待。
《新周刊》:觉得肯这个角色怎么样?
大鹏:挺真实的,完整呈现了一个男性从未接受父权制观念,到利用父权制的性别红利建立王国,尽显男性气概,再到权势丧失后的失落甚至撒娇哭泣,整个过程仿佛一部性别历史。
感觉最真实的两处:一是Kendom建立后,男性只关注马、汽车和女性臣服,最后挑起战争、内部厮杀。很到位啊,相比芭比乐园,男性之间多了暴力和战争,符合现实。二是丧失权力后,肯倒在芭比的床上直接哭了,我突然想起现实中很多人喜欢说“男人的一半是英雄,一半是小孩”,这句话虽然有点反胃,但表达也很符合那个画面。
《新周刊》:知道什么是橘皮组织吗?
大鹏:惭愧,这是第一次知道,回家问了问爱人,她给我科普了下。
《新周刊》:对这部电影整体的感觉是什么?怎么看待电影引发出的网络论战?
大鹏:我觉得这个电影不只是给女性拍的,也是给男性。现场的笑声(无论女性、男性的)也是这部电影的一部分。另外,电影还分析了男性丧失权力后无法自处,它的根源是存在主义的,是因为找不到自己、无法认清自己。作为男性我深有感触,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成功学叙事的洗脑和摆布,更不擅长建立丰富有爱、充满情感表达的个人生活。这也是传统性别角色对男性的荼毒吧,让男性从小在情感理解、情感表达和生活趣味的建立上就弱一些。
我发了自己的朋友圈推荐,尤其推荐直男去看,“不看就不是真男人”,可能这样宣传比较管用。带男朋友或者暧昧对象去看也OK,了解下彼此价值观挺好的。最后,我很想笑的一个点是:为啥东西方对男性气概的一个终极想象一定是穿个貂啊?
电影《芭比》剧照。
“热知识:很多男生教你的东西就是他刚百度的。”
@迟到的春天 33 岁
《新周刊》:给电影打几分?
迟到的春天:8分。
《新周刊》:跟谁去看的电影?为什么去看?
迟到的春天:跟老婆去看的。暑期档我们俩最好奇的就是《封神第一部》和《芭比》,《封神第一部》的30亿元究竟是不是打水漂?《芭比》为何男默女泪?这让我们一同走进影院。
《新周刊》:觉得电影对女性主义的表达太隐晦还是太直接?
迟到的春天:这个问题应该改成是否太过直接,还能更直接吗请问?
《新周刊》:观影过程中有感到被冒犯吗?
迟到的春天:因为看之前已经在互联网感受到腥风血雨,看完的感受反而是攻击性有待加强。唯一感到不适的是,足疗师怎么你了?
《新周刊》:觉得肯这个角色怎么样?
迟到的春天:借用一句台词:“Ken is me. ”Ken作为一个玩偶,拥有一个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诚实。而现实中你会遇到伪装成女性主义的男性。
《新周刊》:最喜欢的桥段是什么?
迟到的春天:美泰老板说“我的妈妈是女性,我的大姨妈也是女性”,后边编不下去了的那段。非常爆笑。
《新周刊》:对于电影的结局满意吗?
迟到的春天:不满意。首先是通过美人计离间,然后让男性打架,最后芭比们趁机去投票。这么整是吧?其次,为什么大家都觉醒了,但只有经典芭比可以做人,其他芭比只能继续做芭比?(虽然说实话还是做芭比幸福一点。)
《新周刊》:知道什么是橘皮组织吗?
迟到的春天:所谓橘皮组织就是指海绵组织,也就是脂肪细胞周围多余的水分与老化废物代谢不良的结果。
不知道,我刚百度的。热知识:很多男生教你的东西就是他刚百度的。
《新周刊》:对这部电影整体的感觉是什么?怎么看待电影引发的网络论战?
迟到的春天:电影很好。因为它是一个创作者的表达,是有秩序的、幽默的、浪漫的、得体的、带有美好期许的。但现实是无序的、干瘪的、冰冷的、粗暴的、想要分出你死我活的。电影说了那么多,但走出电影院就会极速蒸发,只剩下一句:男的不行。
普信男们只有保持沉默才能苟全性命于乱世,甚至已婚女性会被称为“婚驴”,“亏贼”(crazy)。表面上赢麻了,其实把沟通那道门直接焊死了,都在自说自话。如果你同时看小红书和虎扑就会深有体会。
昨天看完电影北京下了一场大暴雨,平时路上大家都是路怒,超车、按喇叭,但是昨天大家都保持车距,打开双闪,非常和谐。可能只有下暴雨的时候大家才能意识到,原来我们是行驶在一条路上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崔斯也
相关推荐
《芭比》男性观众调查:不看不是真男人
《芭比》:一部写给成年人的暗黑童话
《芭比》的调侃,太过温柔?
男性观众已经“不配”追剧?
玩具公司美泰正期待着像芭比那样翻红
游戏买量江湖:世界不是小朋友的,而是35岁老男人的
英特尔:做“真男人”的代价
观众为何爱看“疯女人”?
马斯克,真男人还是真“逗比”?
拒绝男性凝视,不应走向两性对立
网址: 《芭比》男性观众调查:不看不是真男人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85215.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83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8304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7856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7572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7409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014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007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6471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6446
- 1012306客服回应崩了 12 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