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35岁后的快乐法则:重新认知中年危机

35岁后的快乐法则:重新认知中年危机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3年08月15日 23:13

没有幸福感可言,是当代中年人的普遍共识。‍‍

那什么是幸福?它的理论解释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欣喜与愉悦的情绪,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

年轻人朝气蓬勃,因为“年轻”本来就是一种资本,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所以不会有太多时间飞逝的不安全感;而老年人的人生几近尾声,有了更多的人生经验与积累,也因此更容易获得满足感。‍‍‍‍‍

因此,被夹在中间的中年人,似乎成了最“不幸福”的一个群体。

正如但丁在《神曲》开篇的那段表述:“当我在人生的旅途游走过半的时候,某天,不经意踏进一片幽暗的森林,在其中迷失了前进的方向。那片森林荒凉、崎岖而无边无际,身处其中所感受的煎熬让人痛不欲生。只要一想起,就觉得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这种感觉或许并不是我们的一种错觉,它是客观存在的。

2008年,英国经济学教授奥斯瓦尔德提出了“U型幸福曲线”,这项基于几十个国家、包含数十万人的巨大数据集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一生中的幸福感水平呈现出“U型曲线”,幸福感大约在中年时最低。

2010年,英国新闻杂志《经济学人》和美国联合对30多万美国人进行了一项盖洛普调查,发现U型幸福曲线的底部同样位于40岁晚期~50岁早期。

2012 年,奥斯瓦尔德教授查看了 27 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抗抑郁药物销售数据,发现 40 岁左右,人们最可能服用抗抑郁药。

2015年,在我国进行的一次居民幸福感调查结果中也显示,幸福感相对最低的年龄段是31岁~ 45岁,而60岁以上人群的幸福感最高。

发达国家的幸福感曲线

发展中国家的幸福感曲线

(图源:Blanchflower, D. G., & Oswald, A. J. (2008). Is well-being U-shaped over the life cycle?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66, 1733–1749.)

基于以上的理论研究结果,中年可能真的是人一生中最不快乐的时期。

那可能就会有人问,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中年期?

其实和“中产”一样,受个体的生理条件、所处的环境、社会地位等差异的影响,我们很难去界定“中年”到底是从多少岁开始,又在多少岁时结束,它的边界本身是很模糊的,更取决于个体自身的感受。

这种步入中年的感受,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变化:一是身体状况的改变,比如明显感觉到不再年轻、身体机能下降,出现体重增长、颈椎腰椎疼痛等症状;二是社会角色的改变,比如成为一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和重大事宜的决策者等。

但中年时期的主观痛苦,并不全是由这些客观改变所引起。

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心理学家,也都很难给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解决方法,因为生活真的太复杂了,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尽相同。

因此,我们也只能抛开宏观叙事,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一点一点地剖析问题,去寻找一个对于城市普通中年行之有效的快乐法则。‍‍‍

一、正常化认识“中年危机”

奥斯瓦尔德教授说,假如人们意识到感觉人生灰暗其实是中年常态,或许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一阶段。

心理学上有一个治疗术语,叫做“正常化”,就是用来帮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情况并非个例,也不是病态。

我们对中年时期的这种焦虑、迷茫与自我萎靡,就应该有一个“正常化”的认识,就像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青春期的情绪波动一样,这是一个正常成年人都会经历的自然过程,而不是危机。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缺钱+缺精力=中年危机。‍‍‍‍‍‍‍‍‍‍‍‍‍‍‍‍‍‍‍‍‍‍‍‍‍‍‍‍‍‍‍‍‍‍‍‍‍

关于这个问题,最早提出“幸福曲线”理论的乔纳森·劳赫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

乔纳森·劳赫毕业于耶鲁大学,出版过很多本书,是2005年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得者,2010年美国国家头条新闻奖获得者,这两个奖项是美国久负盛名的杂志评论奖。被广泛认为是美国评论界极具原创性和极多才多艺的人之一。

家庭美满、名利双收,客观来讲,乔纳森·劳赫是不会有什么中年危机的。

但他在40岁时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我居然厌倦了这些积极的变化,这简直不可理喻。我为什么没有成就感?”

所以,在乔纳森·劳赫看来,中年危机和客观状态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

我是赞同这种说法的,否则的话,中国互联网鼻祖级人物张朝阳、坐拥百亿的美团二号人物王慧文就不会得抑郁症了。

这个过程纵使令人烦躁不安,但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静静地等待它过去即可。

在幸福曲线及其特有的反馈陷阱的背景下,等待并不是种被动的策略,也不等于什么都不做。等待是与时间合作的一种方式,做时间的朋友。

耐心并不是给所有人的全部答案,但它本身就是答案的一部分。

二、别让理想化心理预期拖垮你‍

回到现实的实操上来,首先是心理上要降低预期,这一点是老生常谈,但人在顺风顺水的时候,是很难真正去居安思危和未雨绸缪的。

尤其是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中产,可能从事着互联网、金融这样让人羡慕的行业,在公司做到了一个小小的管理层的位置,享受到了时代发展的红利,这也很容易给人带来一种错觉,误以为持有的资产会继续上涨、自己可以一直拿高薪、美好的生活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

我身边不少的中产朋友在头两年就陷入了这样的预期陷阱,明明是个高级打工人,却贷款上千万买房,老婆辞职带娃,孩子从小就读国际学校……这真的不是瞎传,他们实际就是这么干的。

当我们对着热搜中被降薪裁员的人命运唏嘘不已时,殊不知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这让我想起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无论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行业兴衰有其自然规律,人拿时代是没有办法的。

城市中产不可能总希冀着可以一直向上流动,房贷未来还起来有压力,反向置换不是个坏事,全职太太该去找工作就找工作,父母接不到身边孝敬就暂时不接,要放下过去对自我的理想化想象。

否则,预期与现实产生的落差只会给人带来失望,失望积累的越多人就越痛苦。

比起一味地追求向上移动,能够自由移动才是一种幸福的能力,你在任何位置,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向东还是向西,都能够从容地去体验、去享受。

每个人的自身条件、性格、爱好和生活方式都不尽相同,甚至是所处的时代背景都不一样,所以没有必要都去爬同一个社会金字塔。‍‍‍‍‍‍‍‍‍‍‍‍‍‍

当然,这不是劝你直接“躺平”。如果你稍微了解一点心理学上的知识,就会知道“躺平”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要求,人还有获得精神反馈的需求,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比如拼多多的黄峥、小米的雷军这些大佬们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在折腾、在探索一些新的事物。

因此,中年人还是要继续去做该做的事、正确的事,但比起最终能做成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只是别让不切实际的梦想,去打乱你一个正常的生活节奏。

三、行动上处理好家庭关系

中年是一个人履行一整套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时期,多重角色往往也给普通人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潘虹的成名作电影《人到中年》,放到现在也依然是大多数中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中年人的固定搭配好像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里的困难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问题似乎永远都解决不完。

中年人时常会陷入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痛苦家庭关系中。在社会关系中,老板、同事不好可以随时换,但是家庭里的亲密关系却很难用同样粗暴的方式来解决。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到中年,才发现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能尽早地理顺亲子、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可以有效地减少中年时期幸福感的消耗。‍‍‍

首先是亲子关系,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呵护,但不要做自我牺牲式的付出。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Good enough mother(60分的妈妈)”的育儿理论,意思就是不能做差劲的妈妈,但也不必是完美的妈妈,刚刚好就可以了,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反倒成为孩子在长成一个自立、自强、有担当的人这条路上的绊脚石。

其次是夫妻关系,是相互依附却又彼此独立的存在。对于女性而言,现实和影视剧里从来都不乏自我牺牲后人财两空的失败案例。

所以说到底,还是要把关注点多放在自己的身上,在有能力打拼的时候,多积累点傍身的物质和技能。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无比的痛苦,就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付出和期待都寄托在了伴侣、子女的身上,而对方又没能如你所愿。

其实,即便你是被社会所认为“最焦虑”的全职妈妈,只要你愿意,人生也有很多的可能性,不一定局限于能赚钱、会做家务,你可能还会唱歌、跳舞、写文章等等,当你生命中的种种可能性和雄心重新回来后,你的快乐也就随之而来。

当然,被亲密关系困扰并不是中年女性的专属,它同样也困扰着男性。

比如一些能力非常不错的中产男性,在年轻气盛、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信誓旦旦承诺要养妻子一辈子,对方在彻底回归家庭后,渐渐成了温水煮青蛙,很难再重新回到社会参与竞争。

等到中年危机时刻来临时,才意识到世事无常,多数人的人生并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高歌猛进,能有个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的妻子才是真正的三生有幸,然后陷入一种长久的自我悔恨和遗憾中。‍‍‍‍‍‍‍

这本质上都是对亲密关系认知上的一种失智,但不足以让其彻底崩塌。亲密关系中更为致命的是去做比较,跟别人去比物质条件、比孩子、比伴侣……

亦舒在《我的前半生》里说:“面子是人最难放下的,又是最没有用的东西。”

无论在任何年龄,攀比都会成为一个人痛苦的根源。

而中年时期,更要减少这种向上比较,多回顾一下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和福气,这样能有效减少负面情绪的积累与反馈。

四、借助外力化解中年困扰

幸福经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约翰·海利威尔通过大量的数据调研和分析后,提出了世界上四分之三的“幸福”都可以用以下六大因素来解释:

① 社会支持:在遇到困难时有人可依靠;

② 慷慨:为人慷慨且周围人也慷慨大度时,人们会更幸福;

③ 信任:腐败和不信任对生活满意度有害;

④ 自由:有充分的自由来做重要的人生决定;

⑤ 良好的人均收入;

⑥ 健康的平均寿命。

从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社会性的支持、人际交往,是对个人的幸福感有着近乎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之一。

所以中年人不要什么都寄希望于一切都自我消化、自我压抑,幸福感单单依靠“自助”是不够的,还要依赖于“他助”,我们一方面可以尝试和身边的人建立一个紧密的关系,找到一个能够自我安心纾解情绪的通道;另一方面,还应该主动与让你感到焦虑的信息和人做物理上的隔绝。‍‍‍‍‍‍

我们前面说过,中年期本身不是一种危机,绝大多数的人都可以平稳地度过,它不具有太大的杀伤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客观条件发生改变后充满了风险和压力的时期,处理不好的话,的确也很容易导致危机的发生。

这是一个生活节奏很快、压力很大的时代,如果说去努力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中年人”,听起来确实像个笑话。

但我们仍然可以做一些认知上的调整和行动上的改变,用行动力代替无力,活在当下,就像度过那个“青春期”一样,再次安稳地走过这个让人有点不爽的中年时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

相关推荐

35岁后的快乐法则:重新认知中年危机
大学生兜底创业VS职场35岁危机,打工人的魔幻现实
35岁大厂人的中场战事
代际断乳、中年危机与啃老黑洞
连续28年增长后,顶奢爱马仕也遇到了中年危机?
35岁的互联网人,没有选择工作的自由
冯仑VS张朝阳:是否曾陷入中年危机?
35岁互联网“打工人”生存调查:转行、创业、出国
58同城的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下的腾讯

网址: 35岁后的快乐法则:重新认知中年危机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86597.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