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掷》爆火,热点是电影的法宝还是枷锁?
“热搜电影”,“热点综艺”,这些近年来大行其道的新词汇,似乎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商业套路已经在娱乐产业中悄然兴起。
从昔日的戴着金丝边眼镜、三件套笔挺的产业精英,到如今穿着卫衣、牛仔裤侃侃而谈的“80后”“90后”青年,娱乐产业的生态正在经历巨大的变迁。
那些曾被视为行业门槛的“关系网”“资源禀赋”渐渐被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冲破,娱乐产业的参与主体也在逐步扩大。
然而在浪潮背后,“热点”的力量却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双刃剑——它能迅速聚焦公众的视线,但也可能成为制约创意、异化内容的隐形枷锁。
当“热点”被当作制胜的法宝时,它所带来的将是一场场看热闹的盛宴,还是一次次诚恳的交流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本文试图以最近热映的电影《孤注一掷》为切入点,分析娱乐产业中“热点”元素的风险与机遇,探讨如何在“热点”引领下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升华,使之成为连接产业与公众的桥梁,而非隔阂。
一、 社会热点,公众关注的“痛点”
所谓“社会热点”,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受到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或话题。这种关注往往源于某种社会“痛点”的存在。
比如最近几年频繁出现的电信网络诈骗,严重危害广大民众的财产安全。2022 年全国共破获了 46.4 万余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案金额达上万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跨境赌博犯罪也屡禁不止,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跨国电信诈骗为题材的电影《孤注一掷》应运而生。这部犯罪悬疑片,聚焦跨国电信网络诈骗集团犯罪手段残酷、受害群体惨痛等社会现实,引发广泛关注。
8月5日上映首日,《孤注一掷》就取得近2亿元的票房,10天内累计票房突破10亿大关。在“反诈骗”这一社会热点的吸睛效应下,这部原本质量一般的商业片获得了出人意料的高关注度。
《孤注一掷》剧照
事实上,近年来许多影视作品都借助社会热点积聚视线,取得超乎寻常的关注度。这种商业运作手段已被概括为“热搜电影”“热搜综艺”等词汇。
它利用公众对某一社会事件或话题的热议,迅速汇聚眼球,并在首轮曝光中迅猛拉动票房或点击量,从而获得商业成功。
这种依靠社会热点获得关注的模式,看似新鲜,实则并非新生事物。比如早些年笑果文化推出的《吐槽大会》,其中的吐槽对象也经常锁定在当下的社会热门事件和负面新闻上。
再如这个暑假同样被称为“热搜电影”的《消失的她》,它的成功就源自捕捉到了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恋爱脑和女性权益等热点。可以说,“社会热点+娱乐包装”已经成为广受行业欢迎的新套路。
时至今日,“热点”效应似乎被娱乐产业“解剖”“利用”得更加精细和频繁。它已经成为影视内容制胜的重要法宝,也让娱乐产业的生态呈现出新的变化。
二、 以热点制热点,内容的异化还是升华?
娱乐产业利用社会热点获得关注,这一现象似乎成为“新常态”。但我们不应囿于表面,而要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利用热点获得关注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快速聚拢眼球,但也可能导致作品内容的异化。当社会热点成为营销的工具,原本重要的价值内核往往被忽视。
以《孤注一掷》为例,这部电影无疑抓住了反诈骗的社会热点。片中大量细节来源于警方提供的真实案件,导演也多次强调“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家庭的崩溃”。在这一点上,影片离社会现实很近,也获得不少良好反响。
但除却这个反诈骗的主线外,影片人物刻画和剧情脉络都存在一定问题。
一些评论认为,《孤注一掷》的叙事手法极具“抖音电影”的风格,通过大量社会热点词条的堆砌,制造信息过载与强烈的情绪冲击。但这种叙事方式片面依赖表面热点,而未能呈现事件的本质内涵。它所传递的正能量信息也过于肤浅直白。
一些影评人也指出,影片中的人物行为常有前后不连贯之处,仅凭暴力镜头来吸引观众,这些都是典型的商业片套路。
最突兀的一例就是反派男二阿才对女主角安娜的所谓“纯爱”。影片前期,阿才一直残忍地折磨安娜,甚至用牙签残忍地翘起她的指甲。但在后期突然转变,为安娜解围并放她离开。这一转变非常离谱,让观众大跌眼镜。阿才一个暴力分子,怎么可能对被自己折磨的安娜产生爱意?他放走安娜对自己又无任何好处。
很显然,这纯属为了制造剧情转折而随意安排的剧情,完全不合常理。这种“反派变身纯爱战士”的设置无疑成为影片叙事逻辑中最荒诞突兀的问题。
观众把它讽刺为“反诈片搞纯爱”,可以说已经道出了这种剧情反转的荒谬之处。这种仅为制造戏剧冲突而人为设计的情节,无疑让影片的反诈主线也荒诞难堪。
评论认为,如果去除反诈骗这一热点话题,仅凭人物和剧情,这部电影的质量并不出众。它正是依靠社会热点吸引眼球,才获得超乎寻常的关注度。
《孤注一掷》剧照
类似案例还有近几年热播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节目中大量的吐槽内容都源自当前的社会热点或明星负面新闻。这原本无疑能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因为它切中了公众共同关注的痛点。
但是,后来这种锁定热点的吐槽方式严重失控,不仅无法引导公众深入思考事件内在原因,反而可能异化为取悦于低俗“看热闹”的恶劣倾向。
这更显示出,如果仅将吐槽当作捕捉眼球的噱头和把戏,不加区分就滥用所谓“吐槽自由”,则极易导致价值判断的严重失误。
诸如此类案例不胜枚举。它们说明,依靠社会热点获得注意力,对内容自身的丰富和升华未必有益。当“热点”成为吸睛的“饵”,片方可能会放弃对内容的精雕细琢,这就落入了以热点制热点的怪圈。
的确,仅凭社会热点来制造内容热度,容易使之沦为消费主义和观赏性的附庸。它可能会削弱文娱内容的内在价值,使之变成热点话题的附属品。
长此以往,这种以热点博眼球的吐槽方式在不知不觉异化中,不仅无法指导公众理性判断是非,反而可能助长低级趣味,损害社会公德。这对于内容产业的持续发展有害无益。
娱乐产业不能简单地将热点当作噱头,而要在利用热点的同时深挖其背后的价值内涵。只有做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才能实现对热点的升华利用,避免堕入庸俗肤浅,甚至恶俗。
我们期待娱乐产业能呈现出更多具有价值内核的作品,而非仅仅停留在表象的热点制造上。
三、 把握热点内涵,实现形式与内容的融合升华
社会热点的产生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它反映出公众关注的焦点所在,也描绘出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
娱乐产业如果能深入把握热点事件的内在价值,就可以实现内容与热点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艺术的升华。
《我不是药神》海报
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它所利用的“仿制药”热点,反映出公众对医疗制度中一些弊端的关注,也折射出普通患者、医生、药品监管部门各自的苦衷。
这部电影没有简单地否定或褒扬仿制药,而是试图通过个人的命运去呈现这个问题的本质,即人性的复杂性。
电影通过贩卖走私药品主人公程勇的经历,让观众感受到他身上普通人的善良与软弱。同时,医院、患者、药监部门的描绘也让观众对这个群体有了更多理解。
可以说,《我不是药神》是在热点事件中找回了内容的本真,即对人性的细腻刻画。它没有让内容为热点所迷惑或绑架,而是将热点融入到作品的内在价值之中。这种思考人生、关注人性的基调,成为记住这部电影的关键。
与之相比,电视剧《狂飙》则实现了另一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它直接取材于扫黑除恶的社会热点,讲述公安民警深入基层社区,打击犯罪团伙的故事。仅从案件本身来看,它似乎只是利用了扫黑除恶这一热门话题。
但如果深入观察,可以发现《狂飙》并没有局限于案件本身,而是通过一个反派人物的成长历程,呈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表达了对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的思考。
该剧以90年代初的一起凶杀案为开端,引出了剧中男主角“高启强”这个反派人物。
他从一个街边小贩起步,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通过各种非法手段逐步在本地黑恶势力中崛起,终于坐上了黑社会大佬的宝座。
在他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过程中,《狂飙》通过大量细节展示了90年代以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种种问题,例如街道管理混乱、各种非法经营猖獗、黑白勾结盛行、政商关系复杂等等,这些都为像“高启强”这样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狂飙》剧照
同样的《狂飙》也没有被表面的扫黑除恶案件所局限,而是以此为契机,通过一个具体人物的成长轨迹,深入描绘了一个时代中国基层社会的现实状况,表达了对一个发展变迁时期的社会治理现状的思考。它使这一社会热点本身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内容表达的一种方式,而非仅仅停留在利用热点来吸睛的层面。
本质上,《我不是药神》与《狂飙》所采用的创作手法是一致的,都实现了社会热点与人文关怀的高度融合。两者都没有被表面的热点所迷惑或绑架,而是深入事件背后的价值因子,从中汲取养分,将热点内在的意义与人文价值通过人物、情节的铺陈表达出来。
可以看到,要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升华,热点不能成为消费眼球的噱头或招徕观众的噱头,而必须与作品要传递的价值观念和意义内涵融为一体。
创作者需要在利用热点吸引公众视线的同时,凭借深入洞察时代变迁、准确捕捉公众需求的能力,深挖热点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因子,将其有机融入作品内容中,使热点本身成为表达意义的载体,成为内容升华的有效途径,而不是被热点所迷惑或绑架。
四、 “热点”背后是变迁中的产业与公众
当前,娱乐产业生态的变化,正是大众价值观变迁的一个缩影。在这个过程中,“热点”既是变迁的产物,也是变迁的媒介。
一方面,“热点”本身是大众共鸣的集中体现。它象征着某种社会状态或问题已成为当下的“痛点”,需要关注和解决。这种“痛点”的形成,正是由于公众的价值需求发生了变化。
我们不难发现,像近年来频发的电信网络诈骗,它早已超出了一个刑事案件的范畴,而反映出公众对生存权、财产安全等方面的新期待。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各种新型犯罪手段。公众对打击这些犯罪的呼声,折射出他们对繁荣背后不安全感的关注。
与此同时,电信诈骗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行为方式。人们开始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与科学反诈。防范诈骗成为新常态。这种文化习性的养成,也会深刻影响公众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电信诈骗反映出公众的焦虑,那么近年来盛行的各类“正能量”文化,则反映出公众想要找到心灵寄托的需求。在变革与不确定性并存的时代,人们更渴望获得精神慰藉。
与此同时,“正能量”文化内容的大量涌现,也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精神面貌。它塑造出一种积极向上、意志坚强的新时代人的形象。这种精神样态,也在循环影响中被公众逐渐认同、接受和践行。
可以看到,热点的产生和高关注度都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它们并非单纯的“噱头”,而是公众变迁价值观的一个侧面体现。同时,这种关注又反过来加速了价值观的传播和普及。热点与公众之间形成一个互为表里、互相影响的循环系统。
当下,娱乐产业的从业者不能简单地看到热点的表面。他们更需要洞察背后公众的内在变化,把握其中蕴含的机遇。
只有这样,创作才能与时俱进,实现内容与公众的高度契合。我们也期待,娱乐产业能在商业成功的同时,真正承担起造福社会的历史责任。
五、 结语
几年前,一则“90后女生在直播时突发脑溢血送医抢救”的新闻引发了广泛讨论。这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生,为博眼球,长期过度直播和通宵达旦,差点撒手人寰。
现实中的悲剧预警我们,仅仅依靠外在噱头很容易偏离人生的本质价值。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金钱与名利,更需要健康的身心。正如海子的诗所写:“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文娱产业也需要回归生活的本真,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传递真善美。
当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量的追求向质的提升的转型。这意味着人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富足,也需要精神丰富;不仅需要生活改善,也需要生活方式转变。文化产业要在这个转型中找准自身定位,坚持健康的价值导向,为时代进步提供正能量。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面临新的历史机遇。5G、AI等新技术的应用为传播方式带来革新;新生代中产阶级的崛起使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对基本法律伦理的共识为文化生态提供基石。这三大变化既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对其提出新的要求。
新的变化背景下,文化产业不能简单依靠外在噱头制造关注度。这种依赖可能导致思想的异化和价值的迷失。改革创新、顺应时代是出路所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时代都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工作者站出来。让我们在新的时代中发挥创造力,坚持真善美,用心灵照亮心灵,以文化产业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逸见(ID:gh_9cae96509acd),作者:逸生
相关推荐
《孤注一掷》爆火,热点是电影的法宝还是枷锁?
《孤注一掷》大卖,不是电影的胜利
票房破10亿,《孤注一掷》的“胜利”与争议
《孤注一掷》:处处是槽点,但它依然值得看?
NFT爆火背后的冷思考
一周观察+ | 滴滴的聚合平台也许是网约车届的未来,暑期电影档值得期待吗?
《隐入尘烟》是如何成为抖音爆款的?
淄博爆火的背后,不是昙花一现,是厚积薄发
爆火RPA的未来之路
淄博爆火,网红城市2.0时代开启?
网址: 《孤注一掷》爆火,热点是电影的法宝还是枷锁?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86744.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91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561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300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798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666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62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236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158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20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