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千人千面的“至暗时刻”,普通人的日常困境

千人千面的“至暗时刻”,普通人的日常困境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3年08月17日 08:59

“去上海出差,发现项目在金山区。”

“下班打车,前方排队167/167人。”

“深夜给老股东打电话求助,对方表示可以‘提供帮助以外的一切帮助’。”

近期,一份名为“金融人的至暗时刻”的帖子在各平台传播,其中富有行业特色的细节、颇具调侃的语调迅速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一级金融人的至暗时刻)

一张便利贴、十个局内人秒懂的灰暗瞬间,子弹扫射一般击中了围观的网友们。由此,“XX人的至暗时刻”便逐步突破了行业的界限,逐步扩展到地域、身份、爱好群体等范围。

新北京人的至暗时刻、音乐剧人的至暗时刻、留学生的至暗时刻,甚至是小猫咪的至暗时刻,各种描述层出不穷,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话题、抱团取暖的新方式。

(网友们总结的至暗时刻)

人们细数着自己的“至暗时刻”,点点滴滴的小崩溃,汇聚在一起,就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群体所经历的生活。

打破了光鲜的滤镜,千人千面的至暗时刻为什么能够越过理解的藩篱?

聚焦:“成年人的崩溃从小事开始”

有人说,成年的崩溃是从小事开始的。对“至暗时刻”的描述似乎也逐渐脱离了宏大的叙事,逐步走进了平凡人的世界。

以往,有关“至暗时刻”的定义,往往都离不开对于困境与苦难的叙写,离不开对生存与死亡等大问题的探索。

于是,一种史诗式的口吻便深刻地贯穿在“至暗时刻”的讨论中。

“对于世上的万物生灵,死亡终将到来,但没有任何死亡能比直面强敌,为了守护先祖遗骨和信仰的神庙而死更加高尚。”

在电影《至暗时刻》中,面对内部的争议、外部的强敌,丘吉尔引用了古罗马叙事诗中守桥英雄贺雷休斯的典故,向民众阐释着直面恐惧、跨越至暗时刻的决心。

“我告诉自己跑吧,跑吧,不要回头,不要沉溺其中。”

(知乎对至暗时刻的讨论)

在知乎有关人生“至暗时刻”的讨论中,对病痛、生死离别、人生转折等大课题的讨论仍然是主要基调。网友们相互激励着走出泥潭,书写一场集体救赎与自救。

相较之下,“XX人的至暗时刻”则像是普通人为自己的生活撰写的小传。一方面显得没有这么沉重,一方面似乎也重如千钧。

工作中,要专业,也要情绪稳定不失风度,于是就算没化妆、没洗头被要求开视频会也要微笑应对;学习中,要努力进取又要兼顾人际关系,于是成为小组作业的排头兵也无法抱怨;学美术,削笔刀用了几周就开始吃软碳;看电影,没看懂阿彼察邦却强撑着面子在豆瓣上打了五星……

(音乐剧人至暗时刻@半瓶子醋)

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脸谱化的幸福生活更容易被定义,松弛感和精致感并行不悖,小资生活与个性张扬相得益彰,似乎只要人们想,一种特定的选择就可以被贴上新的标签, 成为人们共同追逐的目标。那些生活中的确切时刻,那些日常崩溃的细小瞬间,反而激发了共鸣、带来了喜感。这并非因为人们无病呻吟,而是因为“小事”背后包含着或许困扰人们终生的窘境。

求学在外,超市里买到一把没开刃的菜刀似乎暗示着自己与当地文化的区隔;实习过程中,发现了引以为傲的新颖观点却被评价“没必要”,似乎包含着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过程中的不解;工作忙碌间,一边担心精致工装沾上咖啡渍一边努力做“资本永动机”,似乎表达了都市丽人外表下难以忽视的职场困境。

当视野聚焦到个人,小问题,恰恰也重如千钧。

多元:成见与理解

从金融到艺术、从新疆到海南、从流行文化到小众爱好……随着“至暗时刻”列表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网友们参与到这次集体创作中,书写着自己作为某一种身份人群的困境。

在吐槽之中,除了身份本身带来的种种困惑,成见与不解成为了“至暗”的重要来源。

(小红书@Vilendon)

日常思考AI画展的意义的同时,美术学子们也少不了被唠叨几句“走了捷径”;面对都市生活的压力,白领们也难免要应对要求陪玩迪士尼的亲戚和朋友们对于都市生活的“揣测”。这些多种多样的无奈背后,人们面对成见、解读成见、列举着对于理解的渴求。

在网络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难以获取信息,伽达默尔将成见看作一种“捷思”,它们用高效的方式界定人们难以完全理解的事物,用于填充理性认知之外的世界。而现在,尽管互联网几乎提供了让人们畅通无阻的沟通的技术条件,这样的“捷思”仍然没有消逝,甚至成为了一种极为容易复制、幽默、却不切实际的流行元素。

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晋城话说给晋城人”的口号传遍网络,山西要凑齐四个人才能出门的玩笑话成为了网友们调侃、传播的热点。一时间,晋城话不仅说给了晋城人,河北、山东、浙江等省份人民也加入了这段洗脑的旋律中。

当红会福娃娃、蓝翔挖掘机、新东方厨师广告成为了网友眼中山东卫视的“当家作品”,“土”的标签与这个频道如影随形,其转型作出的努力也逐渐被遮蔽。

从某一个视角来说,“至暗时刻”本身也是一种贴标签的过程,作为一种网络迷因,相似的句式、类似的情绪给予了“至暗时刻”被大量复制和传播的可能。然而,从另一个视角,破防式、宣讲式的“至暗时刻”也代表了用陌生化的眼光,从个体本身重新定义世界的努力。

曾有网友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每个被他人接住的瞬间”的感受,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它们的存在令我觉得加深了我与世界的联系。”寥寥数语,让生活中那些看似狼狈、迷惑、不被理解的瞬间变成了帮助人们重新建立共情、建构理解,重新脚踏实地感受生活的纽带。

(微博@在虚空捕风)

诚然,十条“至暗时刻”完全无法描绘出一类人群的全部面貌,无法带入每一个人的感受,但从小视角的列举本身,为多元视角的呈现提供了一个平台,体现出了网络环境中人们愈发强烈的“主人公”意识,也让身边的他者和自身更加清晰。

发表自己生活中希望被理解、被关注的无奈瞬间,打破成见带来的隔阂,在浩瀚的城市森林中找到一点理解的力量,似乎也是“至暗时刻”能够带给人们的光亮。

至暗之后:幽生活一默

仔细看来,“XX人的至暗时刻”从来不是网络世界中自嘲的唯一方式。在以往的互联网文学中,生活中的困境也常常能够简化为一句俏皮的“one-liner”,引发人们的共鸣。

学习者的焦虑来源于对智慧的渴求,在期末考试的破防时刻,戏称自己为“S属性大爆发,stupid!”

工作者的焦虑来源于对自我工具化的恐惧,在焦头烂额之际,一句“不想上破班”掀起表情包制作大战,让人们想象着自己在奶茶咖啡店招待顾客的场景,希望用一些轻体力劳动找回生活的动力。

就连曾经刻薄、颓丧的动漫形象都在对生活的犀利讽刺中转换了形象。不论是关注自身感受的损友、不愿让双脚再沾上油污的暴躁打工人、还是生活的艺术家,比奇堡中与我们共同面对“至暗时刻”的角色逐渐丰满。“质疑章鱼哥、理解章鱼哥、成为章鱼哥”成为了网络平台上人们的共识。

在现代价值观的教导下,个体的力量被不断强调。人们被赋予更多知识、更多技能、更多野心,却同时面临无法完全掌握生活的困境。此时,一些触及疼痛本身的“黑色幽默”给予了人们审视自己、审视困境、继续向前的机会。

人们并没有沉浸在悲伤、绝望的情绪中,很多网友对于自身领域的“至暗时刻”的留言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更多的坦然,破涕为笑的表情成为经典的留言。

这样一次情绪的宣泄也因为现实细节的加持在生活的土地上扎根,让人们从悬浮的情绪中沉静下来,用现实的笔触去造就一个“乐子人”的形象,防止自己在追求完美与消极退行之间失去平衡。

宣泄之外,至暗之后,我们还想从这场集体创作中获得什么?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理智构成——伟大的现实主义,不充分的理想主义,很多的幽默感,以及对人生和自然的高度诗意感觉性。”

至暗时刻看似是对不满的宣泄,更像是用一种记录的方式回看自己的“轻舟”驶过的山水,并给予自己直面生活、继续前行的动力。

至暗之后,幽生活一默,步履不停,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秃秃不秃

相关推荐

千人千面的算法,走到了十字路口
Slack迎来“至暗时刻”?
智氪分析 | 小米的“至暗时刻”过去了吗?
中国航空业:“至暗时刻”和下一个十年
稳住了第一季度,小米的“至暗时刻”真的过去了吗?
依图科技的至暗时刻
走出至暗时刻的中国CPU
微博熬过“至暗时刻”了吗?
视频巨头的至暗时刻:优酷深度整合 爱奇艺发债募资
Uber的至暗时刻或已过去,无法盈利有望终结

网址: 千人千面的“至暗时刻”,普通人的日常困境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86801.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