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防沉迷”限制的孩子,藏在游戏里
本文作者:李燕fighting,原文标题:《藏在游戏里的孩子》,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进入第二个暑假。
时间回拨到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将未成年人玩家游戏时间限制在周五、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的晚上8点到9点。这被认为是“史上最严”的未成年保护政策。
游戏工委与伽马数据报告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 830新规一年作用下,每周游戏3小时以内的未成年人(包含已不玩游戏的未成年人)占比,增长至75%以上。报告认为,未成年人游戏沉迷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
2023年7月,中国音数协第一副理事长兼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表示,“防沉迷新规”发布后,我国游戏行业积极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意识普遍提高,已整体构建起目前全球最为先进高效的防沉迷系统。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家长认可现阶段防沉迷工作成效,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突出问题由此得以明显缓解。
简单地说,两年来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的效果非常突出,大多数的问题已经有效解决。但是,仍有两成多左右的未成年人游戏时间“超时”,这背后有什么原因?
如何绕过防沉迷限制,先从“搞定”家长开始
海外的一份调研报告,揭晓了答案。
2022年,海外调研机构Niko Partners发布了一份《中国年轻玩家》报告,指出自830最严防沉迷新规出台后,中国未成年人玩家减少了3900万,未成年人玩家中有71%每周游戏时间少于3小时。这与上文提到的数据大致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着重指出了有29%的未成年人玩家游戏时长超过规定的3小时,原因是有82%的家长允许小孩冒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玩游戏。
2023年6月10日,某地市民陈先生找到媒体,反映自己12岁的女儿在手机游戏里消费超过7万多元。陈先生和妻子是双职工,自己母亲帮忙带孩子。他偶然发现手机上的消费短信,才知道女儿用了奶奶养老金在多款游戏充值。而奶奶因为年纪大不懂手机使用,孙女叫帮人脸识别,她基本都配合。
我们很难知道,有多少家长是不懂网被孩子欺骗拿到了身份证信息,或者说帮过人脸识别,又有多少家长为了图省事,让手机当起了电子保姆。
但是从结果上看,拿到家长的身份信息、请家长代过人脸,甚至进一步拿到家长的支付密码,是目前孩子绕过防沉迷限制的主要方式。
家长破防了,挑战防沉迷的还有游戏黑灰产
游戏行业的黑灰产,也盯上了未成年人。当限制越严,黑灰产就越有利益空间,换句话讲,黑灰产更有动机干这行,否则,大家都能轻松绕过,还需要黑灰产干什么?
有司法判决文书显示,未成年人通过电商平台找到提供游戏账号、道具赠送的商家,累计支付30余万元,所有订单都是采用名为购买玩偶手办,实为购买点券、道具、账号的。交易发生后,还删除账单,被家长发现后,向商家、电商平台、游戏平台起诉退费。
广州市民吴先生2023年向南方日报反映,自己15岁的弟弟通过闲鱼、QQ群等渠道,低价租到了成年人游戏号,10块就能玩一天。
共号的情况也在出现,多个未成年人甚至成年人一起共用一个号的,都在社交平台上寻找“游戏搭子”。账号交易让部分未成年人可通过购买账号绕过防沉迷系统监管,而售卖破解游戏为未成年人绕过实名认证,提供了另一个黑灰途径。
对于这种情况,南京建邺警方在江苏、河南、安徽、湖南等地捣毁了多个通过非法买卖个人信息进行游戏帐号非法租赁的犯罪团伙,涉案人数达40多人。
南京建邺警方通报,该团伙专门成立公司在某电商平台从事租号买卖业务,他们首先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然后通过非正规渠道收集游戏账号,将账号与买来的个人信息进行绑定,将控制的经过成年人实名认证游戏账号对外出租。
在破获该起案件后,警方发现团伙头目黄某的电脑中存储了几万条公民个人信息,现场有数十部改造过后的手机。据团伙成员交代,他们从事这种不法业务已经数年时间,每年的利润可达百万元。
防沉迷未来如何跟进一步?
毋庸置疑,未成年人保护的工作,早已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大事。游戏方面,更是如此。但在防沉迷这件事上,似乎一有什么问题,全社会都把责任压在了游戏头上。
北京立方(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深圳市律协教育与未保委员会高级顾问喻志蕴认为,一旦未成年人防沉迷出现问题,社会平台会把它归结到网络来背锅。现在的情形是就找不到一个解决的平台,家长不会承认是自己不懂网。而从实际损失上来说,家长认为就平台把钱收了,有的时候就直接认为平台应该怎么样。其实,家长在这里面混淆了自己在孩子接触网络、使用网络过程当中,作为一个家长的责任:一开始就要引导孩子对互联网的使用,但很多家长这方面有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在前述未成年人通过电商平台找商家代充代赠,绕开防沉迷机制的司法案例中,法院判决时指出:游戏用户协议对于账号、道具交易进行了相关限制性约定,以及对游戏设置了实名认证、未成年人消费额度限制等未保措施,不具有过错。
现在痛点已经完全到了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的问题上。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邓宏光认为,以前也一些人说,游戏就不应该存在。这样的防沉迷效果最好,但是这极端了,不现实。防沉迷一定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工程不是说看一个企业能不能承担,而是整个行业能不能承担。
游戏的技术层面实施严管的同时,还能为孩子们再做点什么?答案是肯定的,未成年的保护,不仅仅在保护,还在于引导他们的全面学习与成长。有更全面的认知和健康的心智,孩子们才会正确对待游戏。
像人脸识别这样有效的策略是否可以推广全行业?答案是否定的,先抛开其中投入的技术和成本不谈,人脸识别这种敏感的生物技术应用也有一定的争议。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主任、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朱芸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不要仅仅放在未保游戏行业维度来看,而应该更高的层面的,包括从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以及对未保整体框架上去考虑。即便要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也一定是有限度的,是最小必要原则。
防沉迷第一责任在家长,各方共治落脚点是成长陪伴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显示:2020年年底,中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已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4.9%。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监管层面,法律法规一直在与时俱进的完善,执行层面力度也非常大。6月27日,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治理的7个方面就包括网络沉迷问题。
6月底,游戏平台也相继跟进。腾讯网易等国内游戏厂商集体发布“关于暑期未成年人游戏限玩的通知”,结合相关要求与实际放假安排,未成年用户只可以在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每周五、六、日晚20点至21点之间登录体验游戏。根据“限玩日历”,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未成年人只能玩26个小时游戏。此外,部分平台还开启了人脸识别策略,当游戏账户出现多地、多设备频繁登录即触发人脸识别验证。
但是,防堵的效果远远没有疏导来得好。尤其是藏在游戏里的孩子们,正在青少年时期飞速学习成长的阶段,如果有良好的引导和陪伴,走出游戏或者脱敏游戏不是难事。家长,是未成年防沉迷的第一责任人。现在监管和游戏平台层面,都日益到位,执行有力了。剩下的,就看防沉迷的“守门人”——家长们,能不能到位了。
毫无疑问,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喻志蕴强调,沉迷游戏只是孩子使用网络当中的一个问题,孩子在使用网络时碰到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来自于家庭监护的不当,或者是家庭监护的缺失。家长可能没有时间监护,忙于工作,或者是家长不懂得陪伴。现实生活的确如此,很多家长,一想到假期特别是寒暑假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管孩子,就很头疼。孩子一开学,就轻松很多,大呼神兽归笼。
这都是父母认知不到位,片面地把和孩子相处的时间理解为过重的负担。解决困扰家长在孩子假期的问题,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根本。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唐洪认为,如果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他就会在网络上去寻求这种满足,如果孩子得不到指点,沉溺于网络的可能性就会很强。
藏在游戏里的孩子们,把头从小小的手机屏幕上抬起来,把注意力逐渐分配合理,去探索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去触及那些可能引发成长与人生改变的机会。这何尝不是社会各方对孩子们的最大期望?游戏永远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未成年防沉迷的各方共治,可以从家长的更多成长陪伴开始。
相关推荐
绕过“防沉迷”限制的孩子,藏在游戏里
当孩子们试图解除游戏“防沉迷”
腾讯游戏零点“验脸”防沉迷,不影响个人隐私吗
网游防沉迷:一场延续15年的未竟之战
未成年过度游戏受限 腾讯联手Unity推防沉迷开发工具
租号生意和防沉迷监管下的一场游戏“实名战”
针对游戏防沉迷,今年“两会”提出了什么?
腾讯游戏:疑似未成年人登录和支付时需人脸识别验证
短视频平台试点防沉迷系统:每天限40分钟,禁打赏
游戏大厂花了这么多心思做这件事,为什么还是吃力不讨好?
网址: 绕过“防沉迷”限制的孩子,藏在游戏里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87483.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84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505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242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740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607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54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225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20
- 9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106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