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长安三万里》对大唐有什么误解?

《长安三万里》对大唐有什么误解?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3年08月23日 13:34

一、风云起长安

《长安三万里》上映后票房和影响力都气势如虹。作为一部画风精美内涵磅礴的动画片,《长安三万里》品质很难挑剔,但在古都洛阳依然遭到群体抵制。从举牌反对到洛阳市隋唐史学会委托律师向《长安三万里》制片方发律师函,要求《长安三万里》还原历史真相,向历史道歉。洛阳市隋唐史学会指出影片多处情节不符历史,尤其将李白杜甫相会这类在洛阳发生的关键情节嫁接到长安。

二、尊重历史,还是表达自由

长安和洛阳自唐代最重要的两座城市。自唐高宗起建制两京,共同见证大唐命运跌宕和兴衰荣辱。且不说王昌龄脍炙人口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看同为唐代诗人于邺的“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以及北宋名臣司马光两百年后随声附和的“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也知道洛阳不可替代的意义。

抛开地方情感过于浓重的意见外,围绕洛阳抵制《长安三万里》事件,主流观点的争议集中在本片创作应该尊重历史,还是优先保护创作自由。

(一)历史的本面

在力挺《长安三万里》创作自由和要求尊重历史真相的两种声音的冲突中,有一个前置的事实问题,即《长安三万里》有没有改动历史。就这一项来说也存在争议。

我认为影片对历史的改动不仅存在,而且明显和故意。

首先,洛阳和长安一样都深深融入唐历史的基因组。如果不是制片方有意淡化洛阳,这样一部大唐史诗中从内容到宣传海报完全不提作为唐代众多重大文化、政治和军事事件发生地的东都洛阳,当然是不可能的。

其次,无需逐一细述,很多网友已经总结出从杜甫李白相会、一日三绝到歧王府等多个应当发生在洛阳,却被移植到长安的历史事件。就以李杜在洛阳相会这样中国人都曾听闻的大事件,闻一多先生给予具有高度代表性的点评是,千百年久久回荡的日月相会。而这场日月相会,在《长安三万里》中被默默改成了长安相会。

当然会有辩解说剧中这场在长安的三星聚会,和李杜的洛阳相会就不是一回事。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不是为了避开洛阳,为什么要费心把这场传说般的诗坛盛事件连地点一并拆散重组呢?

(二)创作自由与合理虚构

自由是创作不可缺少的前提。除了纪录题材之外,文艺创作总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有挺多评论意见认为,《长安三万里》淡化洛阳是为了突出角色、推进节奏进行的合理虚构。

对《长安三万里》去洛阳化这一点来说,虚构是否合理,自由是否适当,可以做以下几个具体分析:

1. 淡化还是删除

在对洛阳的描述上,我觉得与其说《长安三万里》淡化不如说删除,说弱化不如说割裂。因为鼎鼎大名的洛阳就没被提及过。

张经武和王雯两位老师在《<长安三万里>:挥毫大唐盛衰史,泼墨长安万里情》中认为:“《长安三万里》更强调史实。主创团队以虚实相交的叙事策略,多元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饱具唐风的美学风格,挥毫写下大唐盛衰史诗,泼墨描绘长安万里情思”。

我想问的是,如果强调史实的话,为什么《长安三万里》的叙事策略一谈到长安就用实,以致不惜合并发生在异地的故事;一涉及洛阳就用虚,虚到完全遗忘,甚至在《长安三万里》为配合影片宣传在5月发布的“大唐旅游指南”组图中,囊括了长安、扬州、黄鹤楼、潼关、蓟北、梁园、三峡,望眼欲穿却不见大唐东都[i]。

2. 创作是否必须虚构

《长安三万里》借助生活在长安的主角高适视角推衍剧情,所以有观点认为围绕长安淡化洛阳是剧情创作的需要。

这个辩解观点我同样难以理解。高适并不是康德,一辈子没有离开科尼斯堡。写长安又何须以排斥洛阳为代价?

3. 作品类型和题材对创作的影响

稍感意外的是,以《长安三万里》是动画片、商业电影为由,认为没必要对电影上纲上线的意见还挺多。我觉得最好不要用封神榜、权力的游戏、魔戒、甄嬛传这样架空玄幻和纯虚构作品的标准要求《长安三万里》。罗贯中可以把草船借箭的奇谋从孙权转让给诸葛亮,巧取孙坚阵斩华雄的业绩转给关羽,那是因为人家书名叫三国“演义”。

《长安三万里》可以有艺术加工,但从定位起就不是纯虚构作品,而是基于真实人物和历史的写实国漫。换言之,非必要不应修改重大历史事实。

4. 《长安三万里》的特殊题材和意义

把《长安三万里》归到普通动画和纯商业电影本身就站不住脚。根据网络论坛提示核查,《长安三万里》备案立项号是重大题材专用的“影重备字”,并不是普通动画电影的“影动备字”。这和影片定位真实历史、宣扬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吻合的。  

可以参考官方对《长安三万里》的定调。以下是来自中国纪检监察报的评价:“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实则是文化自信的充分呈现。赓续千年、具有深厚内蕴和恒久生命力的中华文脉,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新表达的自信之源。随着当代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不断坚定,随着国产动画电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呈现日益深入,我们相信,《长安三万里》带来的国风动画电影的热潮,仅仅是一个开始。[ii]”

网信江苏发布一篇的:“‘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近期,正在热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热出圈。电影以直击人心的剧情和动画效果,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生动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自信,再次印证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iii]”

专业媒体娱乐资本论也认为:“整个影片就是一场充满文化底蕴的穿越旅行。李白、高适、杜甫等大唐豪杰群贤毕集,唐风唐韵、诗词歌赋、音乐绘画、舞蹈书法陆续呈现,让整个大唐都活了过来[iv]。”

显然,《长安三万里》作为一部具有文化教育使命,和纳入宣传重点体系的作品,对重大历史事实的看淡是不合适的。

(三) 不当虚构对文化和常识教育的影响

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写作当然具有合法性,问题是特定类型和题材的作品应该如何把握虚构的恰当性。虚构创作的自由和约束是两个同时需要治理的目标。

如前引娱乐资本论的报道:“暑期档本就是学生群体观影热潮,《长安三万里》自然也没放过这个营销点,(片方)狠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大肆宣传影片中涉及的文学与历史教育”。也有媒体在报道标题就指出,《长安三万里》是一堂给孩子的教育大课[v]。

传统文化不但是素质教育中重要一环,也是中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常遇的题型。背诵诗文只是知识获取的一个环节。哪怕能教人一字不差的背诵唐诗300首,如果误导了李杜会和岐王府在何处之类的知识,这类虚构就对文化常识的正确普及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洛阳为什么被遗忘?

写到这里,还是回来揣测一下编剧为什么会遗忘洛阳。此处再强调一下,忽略洛阳绝不是因为洛阳不重要。对大唐来说倘若洛阳不值,人间亦不值。

(一)资本决定论

投资方推动是容易联想到的一个可能,但我认为只要没有直接证据或者充分推理,诛心是非常危险,因而需要首先被排除的分析方法。

至于有专家戏言洛阳可以跟着投拍一部和《长安三万里》竞争,我觉得按《长安三万里》把历史掰弯的尺度递增,下一部能听李白吟唱“总为浮云能蔽日,不见洛阳(原文长安)使人愁”了。

(二)有效打造统一IP

《长安三万里》本意大概率是以长安指代大唐,浓缩中华民族巅峰时刻,以一座城见证帝国文脉与历史兴衰的大命运。

站在制片方角度,这样安排并非没有道理。虽然洛阳和长安共为大唐双璧,但对于商业IP来说,围绕其中一个集中打造最为有效。

多解释一下,IP效应本质上是有盲目性质的。一个知名的例子1980年代在美国进行的一个测试,在回答美国哪所大学地理学最好时,排名第一的选择是哈佛大学。但哈佛大学历史系在1948年被取消,2006年才重开地理分析中心,其间近60年完全是空白。

这说明受众对哈佛大学IP的盲目崇拜足以爱屋及乌。正因为IP具有非理性因素,打造IP的过程和效果通常也不是以理性作为依据,而是更多考虑受众偏好。相比双IP来说单IP更容易集中受众注意力,也容易成为创作的首选。

(三)驾驭双城的创作难度过高

大唐和长安是绑定的IP,而洛阳和长安各自又在大唐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中都可一拼,是在大唐荣耀下相互依辅,又鼎足而立的三个超级IP。

虽然不排除编剧个人对城市偏好的可能,一如有些人迷之喜欢在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中选一个最好的。但我更愿意讨论不同选择对创作难度的影响。

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同时驾驭两座城市的挑战性相当于双主角写作,难度可能超过一般想象。除了纯娱作品中偶有《绝代双骄》《天龙八部》这样多而不乱的角色把控的,也就金庸这样的大师可以写。当然你可以举例说还有《双城记》,但世上也只有一个狄更斯。

四、大唐与盛唐

听说为《长安三万里》貌似最有力的辩护是“长安就是大唐”,而我以为这句话完全站不住脚。

首先,长安就是大唐的逻辑和长江就是中国一样,你们又把黄河放哪里了?其次,这里背后的逻辑恰好是对大唐的深深误解。

贞观时代所代表的唐朝是中国历史的鼎盛。大唐之大,在于气象天下。如果长安可以代言盛唐,那能承载大唐并不是哪一座城池。

大唐之大,在李靖雪夜弓刀破突厥,在玄奘那烂陀求经万里,在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在丝绸之路远抵波斯,在李白碎叶落下的人生初啼,在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岭南荔枝,在大唐兵锋与大食铁马的怛罗斯血战,在渔阳鼙鼓动地来,在香积寺范阳铁骑对陌刀如墙。

大唐之大,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在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在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唐之大,在向外吸纳而非对内挤压。大唐的开放甚至体现在民族血缘之中,李唐王朝除了王室自身就有浓厚的鲜卑血统外,文如李白,武如开国武力值第一的尉迟敬德,以及李光弼、高仙芝、黑齿常之等众多名将都是来自鲜卑、契丹、朝鲜、突厥等少数民族。

陈寅恪先生对李唐看得通透:“……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创空前之世局”。

而你告诉我,长安就是大唐。

五、 为什么要保护地方传承 

(一)地方传承不应当被忽略

有一种潜移默化影响大众的观念,只要传承发扬了中国文化,地方传承可以不在关注之列。

我们通常容易关注大,而忽略小的价值。这本身是一种被习以为常但非常可疑的价值观。大的整体和小的个体各自有其不能取代的价值,忽略任何一个都会形成不公以致伤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一位英国母亲对阵亡的儿子留下一句至今让人震撼的悼词:“对世界来说你是一个士兵,对我来说你是整个世界。”也许这也是孟子“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在两千年后的共鸣。

(二)地方传承的情感价值

首先,地方传承不但涉及历史事件的事实价值,其历史、传说、语言、技艺、曲艺等也都是代际相连的文化脐带。在中国这样尊重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中,各地家族和种群血脉相传的历史记忆具有强烈的精神价值和意义,往往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本土观念和情感。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湖北某地农村中有一家几十年前搬迁来的外来户,在村里地位并不高,甚至有些不受当地人待见。这户人家家传读书好,小辈连二接三考上大学,或者进了北京上海或者经商赚了钱。渐渐村里人开始嫉妒这家人,终于有一天村里有人跳出来说外来户拜祖坟拜错了,拜的是自己家祖坟,当年迁来的祖坟在山坡的另一头。这桩匪夷所思的抢祖坟事件图的是抢所谓风水,但也反应了乡土传承的观念。

通常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民间遗产保护,也是为了要保证传统和发源有正确关联,保护本地历史记忆和荣耀的传承。中国公众之所以一直反对韩国为端午节、元宵节、泡菜制作等传统申遗,正是基于洛阳不满《长安三万里》同样的理由。

历史传承有一个重要元素叫名分。名分在中国是特别受重视的词,不但对民间如此,对学术殿堂亦如此。只为争谁是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的正统传人,仅在大陆就有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互不相让。后来……江苏省政府充分运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传统智慧,在2002年中央大学百年校庆时特铸“百年九鼎”分送给九所大学。

如果始终不理解洛阳对《长安三万里》的情绪反弹,我觉得这是缺乏必要的共情。如非闺中人,何知闺中梦。不能代入到洛阳人的场景,就不容易理解洛阳人的情感。夫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长安不接受洛阳华清池,北京不承认河北八达岭,洛阳的情感就同样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

(三)地方传承的利益

地方传承不但关乎情感,同样涉及地方经济利益。历史文化带来不可复制的旅游资源,是各地吸引流量、发展经济的必争。

还是举个例子。不用说李杜会、岐王府这样载入人类文明史册的文化高地,诸葛亮和周瑜故里也一直被多地争夺,襄阳和南阳也从未对何处是诸葛亮躬耕的隆中松过口。

多地争夺曹操墓还算可以理解,如果连孙悟空墓、潘金莲祖坟、西门庆故居、牛郎织女发源地也要抢,就匪夷所思。但这些至少证明把货真价实的大唐胜地无故划走,对洛阳在情感和利益上都不公平,损害结果是看得见的。

(四)传承保护的法律依据

历史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这一部分从国家法律到地方法规都有相应法律依据可循。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条规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第五条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第二条规定:“……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下面换个角度思考,看一看长安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定。《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客观、真实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和传承脉络,不得编造歪曲调查信息”;第三十二条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创作、改编、出版、表演、展示、产品开发、旅游等活动,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 。

讨论至此,对《长安三万里》反串原在洛阳发端的文化史大事件是否合理、是否合法,已经足够清楚。洛阳缺席大唐文化盛宴,是洛阳的遗憾,也是历史的裂痕。

六、不积硅步,何以行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品质上乘的佳作,完全堪当精品。但是精彩和对错是要分别辨析的两件事,创作的自由和边界也需要有区分。从影片到配合宣传的大唐旅游指南图都删除洛阳,更有点另类的科技与狠活。

如果没有对历史适当的尊重,借别人的步是行不了三万里的。文艺创作的自由和对历史的尊重应当并行,这不是说必须一板一眼还原历史,而是要根据题材和类型对应的把握创作的必要尺度。尤其在应当尊重事实的部分,对可能产生实际损害的创作,我们应该考虑创作收益和损害结果之间的比例,以敬畏历史和传承的态度去选择。

很赞同上观新闻援引诗词专家胡中行先生的意见,“作为唐代诗坛的‘双子星’,李杜首次见面在历史和文化层面是一次重大事件,理论上不应轻易改动”;“这么大的事件将地点进行改动的确欠妥”;“可以借助一两句台词,既不改变剧中设计,又能传递二人首次相会是在洛阳的史实[vi]”。

参考资料:

[i] 《追光动画新作<长安三万里>今日发布“大唐旅游指南”组图》,http://k.sina.com.cn/article_1623886424_60ca8a58040015q7v.html

[ii]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点燃“唐诗热”》,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1805271778750844&wfr=spider&for=pc

[iii]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的“长安三万里”》,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2020867533171905&wfr=spider&for=pc】

[iv] 《<长安三万里>票房破追光记录,电影的“教育式营销”大有可为》,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1914225192409678&wfr=spider&for=pc

[v] 《爆火的<长安三万里>,如何成为一堂给孩子的教育大课?》,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1673223755638781&wfr=spider&for=pc

[vi]  上观新闻《洛阳网友批<长安三万里>篡改历史,以历史为蓝本的影视改编尺度何在》,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636507.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林华(ID:gh_4d992808ffdf),作者:林华

相关推荐

《长安三万里》对大唐有什么误解?
《长安三万里》给我们再现了一个怎么样的大唐?
《长安三万里》,可惜了
《长安三万里》:人生憾事,多吗?
《长安三万里》:高适李白互鉴
《长安三万里》很好看,但高适没救李白
《长安三万里》被起诉,洛阳人想争什么
《长安三万里》过后,追光的路是走窄了还是拓宽了?
《长安三万里》,盛唐之梦的破灭
“长安”爆火,洛阳“不服”

网址: 《长安三万里》对大唐有什么误解?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87740.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