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在看自己”,可能是每个 i 人的共同感受
虽然 MBTI 测试是否靠谱,在心理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详细原因请看《16型人格测试这么火,靠谱吗?》)。
但不好意思,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将“i 人”“e 人”的标签往自己身上套了。尤其对于 i 人来说,有了这个标签的存在,就像给自己罩上了一层金钟罩铁布衫。
在一次偶然的办公室无声交流(电脑打字)后,我们发现整个简单心理编辑部基本是“ i 声一片”。
作为 i 人,大家相似的地方太多,在“擅长解读空气、总是很在乎周围人的眼光”这一点上更是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
给可能无法体会的 e 人朋友们解释一下,这种感觉就像——似乎总有一个人在盯着自己看。
本期简单聊聊,编辑们就想来讲讲作为 i 人的“被注视感”是怎么回事,听听大家是怎么说的吧~
i 人可能不是天生 i,只是无法做自己
千万
我有个聚会几乎从不开口说话的朋友,按道理来说他肯定是个内向的 i 人了。
但前几天吃饭聊到谁是 i 人谁是 e 人的话题,我们一边惊讶于好几个话特别多的人是 i 人,更惊讶于这位朋友说自己其实是个 e 人。
这位朋友还补充道:“我只是不爱说话,但我的确是个 e 人”。这是什么逻辑?!当时我们非常惊讶。
但回家仔细想想后又觉得合理,这让我对 i 人 e 人的分类有了新想法:也许重点不在于是否爱说话,而是当一个人社交时,Ta 有没有在做自己。
这么说来这位不说话的朋友,在聚会的场合虽然不说话,但确实是在完全做着自己的。
我猜 i 人之所以 i,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被凝视,会担心:这个聚会冷场怎么办?我不说话大家会不会不跟我做朋友?我这样是不是太有攻击性了?
在这些担心下,参加聚会就像进入一个暗含危险的环境,只有让自己变成一个别人眼中“好社交的人”才能感到安全,由此疲于应对这些场景而电量狂掉也变得合情合理。
因为我还挺困扰于自己的 i 人属性,希望自己能更轻松地社交。所以后来我会先尝试观察自己在聚会中的状态,什么时候比较放松?什么时候比较紧张?跟谁一起玩比较放松?
然后调整自己的聚会状态,现在尝试做一会儿真实的自己会怎样?冷场了但我忍耐一下不救场会怎样?跟这些人聚会就很紧张下次能不能少来?
现在已经能找到一些出门社交也不狂掉电的社交法门了。
开口之前,我是一定要“打草稿”的
豆包
对于一个社恐的 i 人而言,“打草稿”简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但凡每个需要站出来说话的时刻,我是一定要提前准备的。
小到朋友之间对于热点的讨论,大到在公开场合的“演讲”。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也要在脑子里快速过一遍要说的话。
相反地,如果没有准备草稿的时间,我的大脑就会直接进入宕机模式:好则语无伦次,坏则选择沉默。
不仅是在内容上的准备,只要情况允许,连语音语调、句子的停顿、说话的神情我都要提前走个过场。
甚至在入睡前,我还会一次又一次模拟演练。如果碰到不通顺或卡壳的情况,即使眼皮沉得像上了铅块儿,也会一个激灵坐起来,打开我的手机备忘录狠狠记上一笔。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在社交场合里的 i 人就像一个机器人——脑子里的代码早就设置好了,只要按照代码执行指令就可以了。而我也的确如此。
仔细想想,不论是执行代码还是打草稿,其实都是源自于对“犯错”的恐惧。
每当需要张口说话时,我的注意力其实都集中在了“他人”身上:“这句话会不会显得自己很蠢”“会不会冒犯到别人”“别人会怎么想我”……
在这些想法中,我其实是把评价的权利交给了他人,而我也在小心翼翼估算着别人的评价准则。但这往往会令我陷入一种动弹不得的境地,仿佛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不合时宜的。
识别了这一点后,我尝试着做出一点改变:尽力压制自己想要打草稿的欲望,试着问自己“我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哪怕说慢一点也好,哪怕有很长的停顿也好,哪怕没那么尽善尽美也好,最重要的是,“说出来”。
我的 e 人朋友经常会劝我一句话,如今被我奉为真理,那就是——
“想说啥说啥,无人在意”。
关于 i 人看脱口秀突然被 cue 这件事
江湖边
能让一个 i 人半夜两点从床上坐起来的事有很多。更可怕的是,这些事他/她每一件都记得(我的意思是:盘到包浆)。
专业说法叫“反刍性思维”:不断回想社交中和自己有关的负面内容,停不下来。
2015 年夏天,我第一次到北脱俱乐部看脱口秀。因为毫无经验,失误坐在前排(注意!这是一个默认可以和台上演员互动接梗的位置)。
结果被演员点到后,我不出所料大脑整个卡住,无法回应。所有的心理活动如下:完了,你(和这场观众)真倒大霉了。因为本社恐 100% 会让你的包袱掉在地上。
现在 8 年过去,估计演员(西江月)都忘了,但突然被 cue 时空气里尴尬飞舞的灰尘粒我都历历在目。
我记忆里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所以只要涉及“即兴”的场合我都尽量回避,包括即兴戏剧、即兴舞蹈,婚礼现场即兴发言,陌生人聚会即兴聊天,酒桌即兴接梗等等,不过一对一或小范围的聊天就毫无问题。
我在 Quora 上面看到一个和我类似的人。这名用户认为:
因为内向者的大脑比外向者更易受到环境刺激(运转负荷更大,反应更强烈,信息处理更深度),而且许多内向者有(事前)打草稿和(事后)反刍的习惯,所以当他们身处群体聚会时容易有 overwhelming 的体验。
心理学家荣格曾这样描述过内倾者对“公开和即兴演讲”的恐惧:
亚西比德要去做一个公开演讲,但由于害怕听众,不敢去。
苏格拉底把他带到一个铁匠面前:“你认识这个人吗?”“认识。”“你怕他吗?”“不怕。”接着又把他带到鞋匠那里,问了相同的问题,亚西比德这次也没有恐惧。“这些,”苏格拉底说,“都是你害怕在他们面前讲话的人。”
——对于内倾者而言,这是正常的情况。内倾者不害怕自己,但害怕外在的客体,大众会在他面前堆积成怪物,这给他带来巨大的恐慌。内倾者的恐惧来源于无意识的假设,即:认为客体有太多的生命力。
公开即兴让我害怕,不仅仅是因为轮到我发言时感到“无数双眼睛都落到我身上”,还因为他们都有“被逗笑的期待”。这种期待好可怕,因为我无法立刻想出一个恰当和圆润的回答。
认识到自己对客体生命力的夸大是重要的(所以我常常要跟自己说:大家都很忙,大家都不在意,这点小事大家睡一觉就会忘掉)。
更有效的办法是自我接纳。比如当 i 人这种标签开始流行,日子就好过了很多。必要时我还提前跟朋友打过招呼:i 人勿 cue,以免猝不及防地“被即兴到”。结果朋友们都还挺理解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编辑:青豆,责编:kuma
相关推荐
“总有人在看自己”,可能是每个 i 人的共同感受
i人聚会,年轻人新社交形式
i人与社恐:是我们太敏感,还是世界不够敏感?
上亿人围观的二舅,为什么火了?
做中国的“巴博斯”,是每个汽车改装人的梦想
人在做,无人车在看
优秀的创业者和职场人,身上有一个共同品质
为什么总有杠精想要“考考你”?
i背调创始人兼CEO李杰:智能化时代以科技助力诚信求职 | WISEx2020新人力时代峰会
全世界最像人的“机器人”,本身就是人
网址: “总有人在看自己”,可能是每个 i 人的共同感受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88915.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2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043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745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288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141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05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49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86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35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