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海外文物的漫长归国路
“哪来的回哪去。”
“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今年年初,一位网友提出了制作《逃出大英博物馆》动画作品的剧本创意:各文物苏醒过来逃出大英博物馆,跋山涉水回家过年。
(《逃出大英博物馆》构想)
半年过去,这份提议早已淹没于互联网的海洋,令人意外的是,《逃出大英博物馆》竟几经打磨浮出了水面。
断更三个月、暂停一切商单,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带着两位助理,奔赴英国实地考察,翻阅资料,推敲剧本。8月30日,他们制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终于上线,并迅速走红,俘获了大批观众。
(博主@夏天妹妹评论)
一盏玉壶从大英博物馆逃出,撞上漂泊在外的华人记者,不需多言的信任与默契,让“回国”逐渐从小玉壶的梦想与祈求,变成华人记者的信念与承诺。
紧凑的情节、触动人心的立意、尊重历史的考究……两位博主用心的制作让这部一集不足五分钟的短剧给观众带来了数不清的惊喜,也让“文物回国”这一有些酸楚的议题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我迷路了,我不知道怎样找到回家的路
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拥有800多万件藏品,它们来自世界各地,是古希腊、古埃及、古中国等文明的璀璨结晶,也是18至19世纪英国国力强大、迅速向世界扩张的真实见证。
当人们意识到,要大英博物馆“归还”这些文物已不再可能,想象这些文物主动“出逃”就成为一种安慰。
不过,《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出逃的玉壶,即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并非战乱年代英国从中国掳走的文物,而是2011年由苏州玉雕大师俞挺制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收录的藏品。
这盏玉壶漂洋过海,背负的是文化交流的使命,是想“让世界看看中国的玉雕技艺没有失传”,甚至传承得很好,发展到新巅峰时期的证明。
那么,为什么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会是这盏玉壶?
两位博主尚未给出最后的解释,观众们已经展开了浪漫的想象:正因为它是和平时期被送去的,才不会被装进麻袋面对无知的恐惧,才能记得回家的路。
这套极富画面感的诠释感动了许多网友,揭露出大英博物馆掠夺文物的实质,同时将一份美好的想象注入其中:无论是文物还是藏品,都不想久离它们的故土。
类似的诠释还有很多。观众们认为,小玉壶刚逃出博物馆时灰头土脸,是因为大英博物馆没能认真照料她。
小玉壶进入记者租住的房间,惊叹“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啊”,是因为大英博物馆的展示柜过于拥挤。
(网友评论)
小玉壶向记者强调自己是一“盏”玉壶而非一“只”玉壶,并大声地讲出自己的名字,是因为她在大英博物馆只有一个编号,而只有她的“家人”才能理解两个量词间的不同,以及她的名字是多么好听。
这些诠释一次次扣动着观众的内心。文物,当它们呈立于博物馆的玻璃展台内,我们总觉得离它们很遥远;但当它们被堆砌于遥远的国度,我们又觉得与它们很亲近。
而当一盏玉壶被拟人化为一个灵动的女孩儿,穿着一袭青衣,冒失又脆弱,眨着大眼睛诉说她唯一的渴望:回国。人们便不再只是觉得亲近,而更能与之共情。
他们说只要遇到了家人,我就安全啦
小玉壶渡越山水向人们捎来了文物的心声,将人们带回那段悲怆的岁月,并再次唤醒了属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网友评论)
我们总是要穿越战火,踏着尸体与鲜血前进,才能在呜咽中抵达那段记忆,目睹千年荣辱崩塌于一瞬,随着文物一起揣进他人的口袋。
自此,所有的辉煌与不幸便任由他人评说,个中意义与价值也随之被稀释甚至扭曲。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让许多网友陷入反思:这些文物已经丢失了太久,自己不认得,也早已将它们遗忘。
罗新教授指出,遗忘对于记忆的塑造至关重要,在我们企图了解的历史中,遗忘如同无边的暗黑,虽然看不见,却无处不在。
历史浩瀚,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遗忘了什么。幸而,文物可以帮我们忆起一二,而《逃出大英博物馆》这样的作品则可以提醒我们重视那些被遗忘的文物。
与这些文物相认,并不是为了在敌我对立的民族情绪中燃旺仇恨的火苗,而是为了重建我们与历史的联系,让那些被掠夺之物回到人们的记忆,重获诠释其内涵与价值的权力。
(网友评论)
此时再看国内许多博物馆的陈列规格,那些煞有介事的装裱、空旷伫立的展台,曾被不理解的游客多加诟病,现在终于可爱起来。
原来,这些展陈从不是故作高深,而是对展品内涵与价值的充分尊重。唯有在刻意的留白里,人们才能见出一把利剑外的铁马冰河,一尊鸮卣外的觥筹交错,一盏玉壶外的冰清玉洁之心。
更为重要的是,当历史变成一首浪漫曲,或是一篇英雄史诗,这些具体的器物会将它从抽象的世界拉回现实。它们记得一起残酷的战役、一场盛大的宴会,它们记得被自己穿破的胸膛涌出的温热的血,或是握住自己的那双纤细的手。
跨越时空,文物作为最鲜活的史料,从未放弃向人们传达历史的内容以及了解历史的方式。
而人们最朴素的情感则表达着,它们不应落入那些不了解它们的人手中,又或者说,它们的意义不应被埋没。
往昔乃是异乡,异乡又困住了谁的往昔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抱负,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开启了制作《逃出大英博物馆》这段艰难的旅程。
许多观众还保存着@煎饼果仔的评论截图,在那位最先提出《逃出大英博物馆》构想的网友发言底下,他坚定地答了“等我”二字。
用@煎饼果仔的话说,这是一句承诺,更“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
(博主@煎饼果仔自述)
他们在剧中借小玉壶之口问出“可举起笔杆,面对俗世烽火,替弱势群体说话这件事,你不觉得很酷吗”,并在剧外以亲身实践作出了回答:不仅要替弱势群体说话,更要替那些不能开口之物说话。
当短视频沦为完播率的奴隶,在新奇和反转中靠奇观刺激用户的感官;当短剧完全服从下沉的逻辑,靠复刻俗套剧情用爽剧麻痹人们的神经;当意义成为被解构之物,在这个时代饱受蔑视,“自媒体”也成为滑向“网红”之前的贬义词,@煎饼果仔们确实算得上是理想主义者。
(博主评论@马达的加斯加)
当然,《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剧本、演技、拍摄等还远不能与专业的影视团队比肩,但粗糙的作品难掩精益求精的赤诚之心。他们最终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逃出大英博物馆》发布以后,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到失散在外的文物,与此相关的科普、仿妆、网文等创作也越来越多。
然而,仍有观众对此感到不安。“文物回国”依然是一项困难重重的事业,如果不能把它们接回家,能否想办法让它们得到善待,发挥应有的价值?
能否向外国游客解释清楚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复杂的制作工艺,以及它与“一片冰心”生动的文化联系?又能否解释清楚敦煌壁画上衣带飘逸、凌空翱翔的飞天形象,以及“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中的极乐想象?
或许对文物来说,在走回家园之前,它们得首先走出逼仄的展柜。用久违的名字代替陌生的编号,以鲜活的历史记忆,抚去表面的锈迹斑斑。
人们期待,《逃出大英博物馆》唤醒的一腔热忱,不再只是中国人的自我感动,而应向更辽远的天地扩散,直抵大英博物馆中的一座座展柜、一件件文物。
许多年前,历史学家洛文苏以“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为他的著作命名。往昔乃是异乡,而异乡又困住了谁的往昔呢?
参考资料:
[1] 上游新闻:爆火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玉壶原型作者:2011年做的艺术品.
[2] 央视网:“没有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炸糕
相关推荐
《逃出大英博物馆》:海外文物的漫长归国路
《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国年轻人的表达超越期待
大英博物馆又失窃:靠补贴为生,面临库存危机
印度带头向英国“讨债”,大英博物馆瑟瑟发抖
云游博物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该怎么回来?
36氪首发 |「品源文华」获红杉中国领投的1600万美元A+轮融资,手握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顶级文化IP独家授权
博物馆纷纷成为“网红”,但代价是什么呢?
数字博物馆和主题文创的纵横生长
2.42亿!故宫文创出圈 位列“博物馆线上富豪榜”第一
网址: 《逃出大英博物馆》:海外文物的漫长归国路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89360.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03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948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737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9179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9048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98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311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519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43
- 10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