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医药创新周期,来到出清时刻
伴随着CDE开始针对《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受理审查指南》公开征求意见,2023年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基调呼之欲出:集齐创新药、化药、中药、医药人四个元素的“淘汰赛”,已经开启。
化药、中药是用不达标即淘汰的方式,为历史的欠账补课;创新药是用欠缺真创新就不给未来的方式,倒逼企业不要再讲故事;而席卷整个医药健康产业的合规大审查,是再次用铁律告诉你,商业化的基础是新药临床价值,有临床价值的新药,不用医药代表的“大水漫灌”。
对于中国的医药行业来说,2023年标志着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和开端,是中国医药产业真正从“大”到“强”的开启。
理性的医药人都知道,只有经历过危机,行业发展的共识才更加坚固。现在唯一需要拷问的是,在各种挑战叠加的现实里,产业准备好了吗?
批文出清动真格
化学仿制药批文“出清”是在为历史欠账补课,如果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按照此前规划完成了,也许9月25日CDE发布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受理审查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受理指南》”)可能就不用发了。
通俗点讲,一致性评价是为中国仿制药批文“疯狂”的年代补课,而《受理指南》则是为一致性评价按规划推行而未达预期“补课”。
众所周知,批文是药企的命根。“批文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等哪天某个产品在市场上热销了,我们翻出批文就能立马开工生产。”一位制药企业市场负责人曾这样告诉E药经理人。
这其实是很多仿制药企的共同想法,不同产品批文在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就像抗抑郁的马来酸氟伏沙明和治疗疟疾的氯喹在新冠疫情期间因为治疗新冠肺炎的作用都曾被热炒。
当然,清理陈旧批文一直是国内市场“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等顶层设计的一环。其实早在2010年就有过一波清理陈旧批文的药品再注册热潮。但是由于药品监管体系属地化管理的构建和再注册程序与要求设置上的欠缺,药品再注册沦为了“走过场”。
一直到2015年,在药品审评审批历史上里程碑式的44号文《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直指“11大”不予再注册情形,并且直接提出“对批准文号有效期内未上市,不能履行持续考察药品质量、疗效和不良反应责任的,不予再注册,批准文号到期后予以注销。”同时,还明确“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不予再注册。”该意见成为之后药品再注册、清退“僵尸”批文、一致性评价工作铺开的纲领性文件。
2016年5月,当时的CFDA又发布总局关于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有关事项的公告(2016年第106号),其中明确“凡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原则上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
据悉,截至2018年11月底,已完成112个品种的评价,其中属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289个基药相关品种的有90个。之后基本药物目录还启用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优先纳入目录,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将逐步调出目录。
2018年之后,药品集中采购不再选用未过评品种、取消未过评品种的挂网采购资格逐渐在各省推行,从医疗机构使用端间接推动“僵尸”批文清理工作。
2020年版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也为淘汰生产质量不能保证、存在安全隐患的品种树立支撑。其中规定,药品注册证书有效期为五年,在有效期届满前六个月申请药品再注册。过期未申报再注册品种,国家局将注销批准文号。
据悉,在2016年,中国国产药品批号约有16.9万个,进口药品批号有4300个;而截至2023年5月,化药、生物制品、中成药不区分医保的情况下,化药批文将近98000个左右,中成药58500个左右,生物制剂2300个左右,批文总数约为15.9万个。显然,药品再注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暂停未过评品种采购资格、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措施已经发挥了作用。
不过,企业的一致性评价“拖延症”仍然使得诸多“僵尸”批文没有受到清理,也迟迟未有新规直指未过评批文。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曾在今年的一场公开演讲中也指出了其中问题,“要明确未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文号的退出政策,研究按药品文号收取年度监管费,迫使多年不生产的僵尸文号退出市场,减轻监管压力。”
以上就是CDE再出新规的背景。《受理指南》明确指出,“自第一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三年后不再受理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相同品种的一致性评价申请。”并且明确,征求意见稿的公示期限仅为公示之日起一个月。
如此“快马加鞭”式的征求意见文件,也给企业敲了一个警钟: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还没推进,批文马上只能“凉”了。
中药批文的出清也是为历史欠账补课,其政策逻辑与化学仿制药类似:不完善政策提出的内容,不予再注册。
2023年2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要求持有人应当加强对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加强对安全性风险的监测、评价和分析,应当参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及时对中药说明书【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进行完善。中药说明书【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中任何一项在本规定施行之日满3年后申请药品再注册时仍为“尚不明确”的,依法不予再注册。
新药渡过寒冬的唯一支撑是临床价值
押注mRNA技术的创新药企在国内两年时间由辉煌到冰点的经历,可以看成是中国创新药8年来的缩影。一些生于辉煌时分的创新药企接连陷入沉默,囿于水深火热,有的甚至已经悄悄离开。
热钱满天飞的好时候,在一个个真假故事的烘托下,中国医药创新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当击鼓传花的游戏,传到下一棒,遭遇资本寒冬,无人再接盘时,故事还在流传,但企业可能“凉”了。
第一个创新周期,为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转型这门重要必修课积累经验,但消耗掉的是滴血的经验值。
“内卷”之殇,人人避之。行业对潜力企业作了画像:要有真正差异化的产品,此种差异化并非单指独家,而是可以允许2~4家企业良性竞争,关键在于产品有1~2个差异化的独特优势。
立项可以基于技术,但成立公司必须考虑商业前景。热度比昔日PD-1更甚的ADC药企,纷纷在不同靶点、结构、作用机制上极力寻找绝对的差异化。哪怕是布局同一个靶点,国产ADC产品也以不同的抗体、连接方式、细胞毒物,甚至不一样的组合方式,构建差异化。道理很清晰,有差异化不一定有临床价值,但没有差异化,一定没有临床价值。
政策端也在用明确到露骨的方式,“出清”不具备临床价值的后来者。
2021年,CDE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强调药物研发要“以患者利益为核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这对于当时“内卷”严重的国内研发现状提出了挑战。不久前,国家药监局发布了《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审评审批工作程序(试行)(修订稿征求意见稿)》,宣告Me-too时代正在终结。
一切趋势变化、调整或“出清”,都带着创新药驶向了一个更为明朗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曾有受访者表示,中国的创新药企必须经历凤凰涅槃的过程,将人才的资源、资金的资源、临床的资源等等生产要素配置到合适的企业,才可能完成新阶段的跨越。
产业格局变化背后,最重要的是人的变化,从数量到能力水平。一位位鲜活的医药人共同构建了现在的医药行业,而现在医药行业正在经历的格局重塑,也直接影响着他们。
在中国医药创新蓬勃发展的2015~2020年,也是中国医药人才极速流动的时期。一方面大量的海归人才归来,在资本的加持下,掀起了一波创业潮,大量的创新药企涌现出来。另一方面,在国内,内外资企业人才双向流动加速,跨界争夺越演愈烈。
尤其是中国创新药成绩开始显现的2018年。这一年大量的在跨国药企中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人才加入中国的创新药企。也是在这一时期,创新药企对医药人才的渴求与重视程度持续加深,不管研发、临床、医学、商务拓展、注册、工艺开发等相关中高端职位,还是首席医学官、首席科学官、首席执行官、首席业务拓展官等高管职位,都成为被创新药企争抢的对象。
行业人才流动急剧加速,2020年,几乎国内每天至少有一家药企出现高管离职。对于这一时期的医药创新企业管理者而言,“人才招聘”和“人才留存”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议题。
但是从2022年开始,制药企业端用人需求急剧下降,裁员、优化也比比皆是,昔日“人才疯抢”、以跳槽实现薪酬大幅增长的景象不再。企业对研发创新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原来的对外借鉴更多强调执行,转变成自主创新着重战略思考,从原来的能用就行,到如今的“优中选优”。
从7月开始的全行业合规大审查,让“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医药代表?”这一话题再度提及。没有确切数字,一般认为中国有300万医药代表。但在仿制药不需要医药代表的共识里,仅新药的学术推广,这个产业里对医药代表的容量在50万~100万之间。
若按照美国市场的逻辑,这个数量级可能更低。美国约有3亿人口,医药代表人数约7万~8万。中国约14亿人口,医药代表在300万。按美国医药代表数量推测,未来中国医药代表的保有量应该在37万~50万。
这是一个所有医药人都没有遇到过的产业状态,也是所有医药人必须去面对的产业状态。当出走与留下成为一道选择题,走出去且成功的故事总能流传甚广,比如一家药企的地区负责人去卖鱼,做得也挺好,这说明“有能力的人,总有办法与思路穿越周期”。
在各种利好因素催化下,中国医药创新开启了第一周期,这个周期在恒瑞市值超6000亿元时达到顶峰,2023年在资本、政策、市场、技术等因素的发酵下即将触底,那么这也将是绝地再出发的开始。
再开始的关键很简单,产业中企业和人重新梳理战略定位,找到自身可持续竞争力的突破口。
再开始的路径又很复杂,对趋势的预判,需要评估各种纷繁复杂的市场、政策、资本、国际环境等变量,找到那个平衡的集结点。
这是一个好时代,也是一个坏时代。
好,体现在螺旋上升是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也是我们产业发展必须要经历的发展阵痛。
坏,体现在阵痛中的企业“生死存亡”,都是活生生的人在经历。而这些人要生活、要柴米油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药经理人 (ID:eyjlr2013),作者:E药经理人
相关推荐
第一个医药创新周期,来到出清时刻
医药,可以看看了吗?
CPI与PPI剪刀差扩大,周期股下跌,白酒医药大幅上涨 | 白话基金
明年医药牛市?
一级市场进入“无差别出清”
生物技术火热背后:行业面临起伏周期,本土式创新快速崛起
纳入港股通,B类医药股的拐点时刻
苦尽甘来,眺望2023医药
美日德的老龄消费市场,与进入第一个红利周期的中国
Healthcare:2020年代的第一个关键词
网址: 第一个医药创新周期,来到出清时刻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92179.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4941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160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8878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8405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262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17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165
- 8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090
- 9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39
- 10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6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