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内卷的年轻人,在喀什找到理想生活
“不到喀什,不算到过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过喀什。”也不知是谁先发明了这样一句话,引得无数的游客纷纷慕名而至,只不过领略了古城风采的人,无不流连忘返,以至于这样一句看似简单的广告语,一直广为传扬。
据喀什古城管委会宣传科副科长顾晶晶介绍,今年上半年,古城的游客达到了53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6%,创下了历史新高。
与国内其他许多城市无异,为了促成旅游业态的发展,地方上的文旅主管部门,通常都会从当地的历史文化、古物建筑入手,并且加以改造,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无不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但喀什不同,据到过这里的人形容,古城一点也不像是经人翻修过的样子。走进古城,能够将人瞬间拉回到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
今日喀什古城的魅力,或许并不是简单的成功改造案例的复制,那么,它的历史独特性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对此,《新周刊》专访了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程遂营。作为《百家讲坛》系列节目《丝路上的古城》的主讲人之一,他曾带着古城为什么“活着”的疑问,多次去到喀什古城。据他所说,当他看到那些夯土城墙、整洁的街道,以及人们依然利用鲜花装饰自己的庭院,这与当年张骞出使西域时记载的那座疏勒古城并无二致。
在程遂营看来,喀什古城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像一块巨大的“调色板”,这在其他任何城市都是不曾有的。未来,这座古城如何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里继续焕发活力,也是它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以下是《新周刊》对程遂营的采访实录。
一、在喀什,感受新疆之大
《新周刊》:你曾经多次到过喀什这座千年古城,每一次去都是什么感受?人们为什么说“不到喀什就等于没到过新疆”,你找到其中原因了吗?
程遂营:2017年秋天,我第一次去了喀什,发现那里的确有一座古城,古城虽然是夯土,但依然雄伟高大,在城内显得非常整洁。之后我又去过两次,感受到那里的变化非常大。除了内地城市对喀什的帮扶,现在整个城市都在做“一带一路”的文章,内地和喀什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给人一种日新月异的感觉。
至于说“不到喀什就等于没到过新疆”,是因为在喀什,你不仅可以欣赏到高山上的千年积雪,在东边又可以欣赏到大漠戈壁的风光,这里有绿洲,也有农业,还可以欣赏到和谐的田园牧歌式的情景,疏勒(喀什旧称)一说是“水草丰茂的地方”。可以说新疆的风景,在喀什都可以看得到。
与此同时,喀什还集中了新疆的美味和美食,又集中了能歌善舞的民俗风情,所以如果不亲身到喀什,你就无法想象它是如此美丽,与众不同。
《新周刊》:你刚刚提到了“一带一路”,其实喀什古城从疏勒到如今的经济特区,一直都是南疆的经济枢纽。喀什的商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繁盛起来的?当时流通最广泛的商品是什么?
程遂营:首先,从历史记载上来看,“西域”这个概念,在《史记》《汉书》出现之后,我们才了解得越来越多。早期的喀什,在秦汉时期还是相对比较割据的小城邦,但是由于喀什的地理位置特殊,它跨越帕米尔高原就能到达中亚,所以,它既是军事重镇,也是交通要道。后来在贸易的过程中,喀什就成为一个经济的重镇。
喀什在商贸繁荣的时期,虽然记载很少,但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贸易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我觉得它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商贸历史。
而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喀什正好位于丝绸之路南道和中道交汇之地,沿着昆仑山的北麓与天山的南麓都可以到达。
2023年10月1日,新疆喀什古城里随处可见乐器商店。(图 / 李浩楠)
汉朝时,中国大量的丝绸从喀什运出去,西方的一些物质和文化产品,也从这里运进来。从城市名称上看,喀什全称“喀什噶尔”,尽管人们对于这个名称是维吾尔语还是突厥语到现在还有一些争议,但大都认为,“喀什”就是玉石的意思,“喀什噶尔”就是玉石般的地方。所以在历史上,丝绸之路也叫“玉石之路”。由于喀什离和田近,那时候的和田玉集中到喀什,要么向西输入到中亚,要么沿着天山的南麓进入玉门关,然后才到达敦煌,通过河西走廊进入内地。
二、经商是喀什人“与生俱来”的生存智慧
《新周刊》:商贸在喀什古城的历史上,好像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如今的喀什古城,还寻得到痕迹吗?
程遂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年走在喀什古城的街道上,似乎看到了与《马可·波罗游记》里繁华的商业贸易相似的景象,有各种各样的巴扎。“巴扎”是维吾尔语,实际上就相当于内地的集市、商铺。
维吾尔族在早期的时候,我们可以上溯到历史上的“回纥”“回鹘”(维吾尔族的祖先)。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这个民族的祖先已经开始在大西北地区活动。由于维吾尔族不断地在南疆地区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巴扎就出现了。不同于内地自给自足的、家庭作坊式的生活,新疆以游牧为主,或者叫作“半农半牧”,再加上经商,也就决定了巴扎这样一种特殊的交易场所。
如今,巴扎已经成为喀什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必要场所,巴扎的类型也非常多,水果巴扎、皮货巴扎、玉石巴扎、乐器巴扎,甚至还有帽子巴扎。很多人逛巴扎,不纯粹只是为了购买商品,这些地方甚至也变成了人们交流信息、互通有无,乃至休闲娱乐的地方。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深入到了维吾尔族老百姓的血液里。
《新周刊》:你提到维吾尔族的这种游牧式的生活,好像是随便到一个地方,就能开始经商,“巴扎”这个词也非常生动,听上去有一种扎堆摆摊的感觉。喀什人的身上,是不是天生就有着这种经商的基因和智慧?
程遂营:在丝绸之路历史上,有一些人是专门经商的,比如今天的中亚,在当时的历史上记载有“昭武九姓”,他们原来生活在河西走廊,后来逐渐受到匈奴的压迫,向西进入到了中亚一带。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这个民族便以粟特商人的身份一直在从事经商的活动。比如,我们经常吃的“安石榴”,其实就是得名于“昭武九姓”里面的“安国”和“石国”,他们在那边种植,后来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带到内地来了。
2023年10月2日,新疆喀什古城里的一家民宿楼下,一名游客正在和女儿玩耍。(图 / 李浩楠)
说到经商,喀什本身具备天然的地理优势,作为一个交通、军事要道,经商可能比其他生计更能把日子过好。从这个意义上讲,喀什人可能在天然条件上比其他地方要好,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他们经商的传统,成为了这个民族的生存智慧。
《新周刊》:可以想象维吾尔族人的生活方式,是由地理、环境,以及时代的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除了班超、张骞、裴神符、马可·波罗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据你了解,喀什的历史上还有哪些值得称赞的行商者?
程遂营:中国古代的史书上,对于商业的记载是相对较少的,传统的农业社会就是“士农工商”,把商人放到最后。当然,在《史记》里,司马迁曾独辟了一个《货殖列传》。除此之外,正史里面记载的,比如猗顿、白圭、吕不韦等,有的甚至只是一些民间的传说,关于西域的历史记载就更少了。
不过,我相信,暂时找不到记载并不代表没有。现在喀什古城也有自己的地方志办公室,我觉得历史还可以进一步去挖掘,甚至从多语种里面找到他们曾经活动过的依据,未来在跟中亚文化交流的过程里,也可能得到一些史料。
三、喀什古城是一块巨大的“调色板”
《新周刊》:不仅是古代的喀什,现在喀什的文化也依然很多元,比如说当地的音乐、舞蹈、绘画,可能都是来自周边文化的交汇,这些文化艺术,以及民间的习俗,是如何完整地保留至今的?
程遂营:我最开始到喀什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我走在大街上,发现他们到现在还有一些钉马掌的铁匠铺,好像已经开了很多年了。因为喀什本身就有很多驴子、骡子,它们走山路的时候,蹄掌磨损得非常厉害,所以铁匠铺的生意也依然很好。
我还注意到喀什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茶馆,他们喝的是中药茶。当地的老人经常光顾这些茶馆,他们喝着中药茶,吃着羊肉包子、馕,度过自己的一天。
在我看来,或许是因为这个区域比较遥远,受到外面的影响也只在商业层面,古城里的巴扎、街道、建筑,基本上不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当一代代人能够很好地生活下来,它的文化也能够随着一起流传下来,所以我说它就是“活着”的千年古城,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仍然保持原貌,非常难得。
《新周刊》:据了解,现在很多内地来的人,也很愿意在喀什留下来进行创业,甚至在那里定居,在你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程遂营:我遇到过一个河南老乡,她经常在喀什古城生活一段时间,偶尔回趟内地,可过一阵又去了。她觉得喀什宁静,环境又好,当地的民风也非常纯朴。我觉得从她的选择就能反映出古城的文化个性和魅力。
另外,我还注意到,古城近些年来也在朝着保护和传承的方向进行改造,通过借鉴内地的古城改造经验,包括古建保护的经验,不仅把原来传统建筑的特色保留了下来,另一方面为了让现代人的生活更加舒适安全,很多古建甚至还改成了咖啡馆、民宿,同样非常具有当地文化色彩。
这样的话,很多人愿意留下来定居,我觉得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因为现代人对生活都很挑剔,他们去过很多地方、很多城市,甚至国外,如果他们还能够喜欢喀什,并且爱上这里,我相信喀什古城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
《新周刊》:如此看来,喀什古城最大的魅力,其实是它持续的生命力和鲜活力。
程遂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我觉得喀什这个地方足够“遥远”,一方面指它在区位上遥远,是我们国家的边陲;另一方面,就是它历史的遥远,遥远带来的就是一定的神秘感。
我相信很多人去喀什古城,都是向往着它的这份神秘感,因为它的文化足够厚重,所以会让你置身其中,仿佛穿越一般。两千多年前的喀什可能跟现在很多地方仍然类似,比如大街上那些卖干果的老人、马蹄铁铺,还有那些鲜花布满家庭宅院的情景。
当然,还有这个地方的文化交融性,它的饮食、服饰、舞蹈、音乐、建筑,各个方面与别的地方的差异,让我觉得它就是一块“活着”的巨大的“调色板”。未来,还要看它怎样把这些魅力真正化为一种动力,使这座古城继续焕发青春活力。我想这也是令人期待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段志飞
相关推荐
不愿内卷的年轻人,在喀什找到理想生活
最火爆的南疆城市,还得是喀什
从大厂逃去外企,不内卷,找到松弛感
年轻人不愿「进工厂」,是「送外卖」的问题吗?
为了逃离内卷,这届青年选择“反向生活”
在“捧杀”里,年轻人看不到生活的真相
裸辞,地摊,与我的理想生活
内卷的智能投影,奋力抓住年轻人
上门服务,瞄准“生活不自理”的年轻人
一无所有的年轻人,还配谈理想吗?
网址: 不愿内卷的年轻人,在喀什找到理想生活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96374.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015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781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558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9015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8886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189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280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367
- 9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35
- 10大数据杀熟往返套票比单程购买 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