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既不喜欢自己,也难相信别人:恐惧型依恋者的困局,何解?

既不喜欢自己,也难相信别人:恐惧型依恋者的困局,何解?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3年11月03日 10:40

孔先生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对安小姐情有独钟,对安小姐展开了猛烈的追求,两人很快便确定了恋爱关系。孔先生毫不吝啬地用每一个细微的举动和甜蜜的言辞去表达对安小姐深切的爱意。原以为他们是童话中的完美爱情。然而,这一切却在一个月后的某通电话中戛然而止了。

“老板说我有机会去海外工作,可以积累更多经验。”安小姐想询问一下孔先生的意见。

“嗯,挺好的呀!说到这个,我有朋友计划出海钓鱼,想邀请我一起去,准备出去放松两天。” 孔先生回应道。还没来得及等安小姐说完,孔先生就挂掉了电话。

接下来的一周,孔先生没有主动联系安小姐,这让她感到困惑不已。自我怀疑开始侵袭她,她反复思考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试图找出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才让两人走向陌生。然而,她无法解开这个谜团。最终,沉默被一条五个字的短信打破:“我们分手吧”。

孔先生和安小姐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浓烈而脆弱的情感模式——恐惧型依恋。

什么是恐惧型依恋?

恐惧型依恋是心理学家金·巴索罗谬(Kim Bartholomew)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可以将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也就是说,个体可能认为自己值得被爱和支持,或者相反,感觉自己不值得。同样,对他人的看法也可以分为:认为他人是可信赖的和乐于助人的,或者认为他人不可信赖且会拒绝自己。基于这两个维度,共有四种可能的依恋组合。

下图展示了这四种依恋模式,每个模式代表了一种典型,不同的人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接近其中的某一种。

可以看出,恐惧型依恋者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看法都是消极的,既不觉得自己足够好,也不觉得对方足够好。他们常会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同时也对他人持消极预期,认为他人无法依赖,会拒绝自己。尽管他们渴望被爱,但消极的自我评价常常会引发对“被抛弃”的恐惧,而这种恐惧会使他们回避亲密关系以保护自己。这让他们在关系里表现出如下模式:

1. 充满矛盾信号。恐惧型依恋者时而像犬系伴侣,表现出黏人的一面,时而又像猫系伴侣,神秘而冷漠。

2. 不健康的关系动态。恐惧型依恋者有时会故意挑起争端来结束关系,或使用冷暴力让对方结束关系。他们不断在关系中寻找背叛的线索以及任何表达拒绝的迹象。

3. 无法建立信任关系。要求恐惧型依恋者向他人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是极度困难的。即使伴侣表达爱意、提供支持,他们也很难全然相信。甚至在伴侣试图靠近时感到不适和怀疑。

这些模式很容易让伴侣感觉到他们好像既“作”又“渣”。比如,恐惧型依恋者会需要反复确认伴侣对自己的感情。“你爱我吗?你有多爱我?你明天下午还会继续爱我吗?”但令人为难的是,即使告诉他们101次“我爱你”,他们也不会真的相信,所以他们总在检测亲密关系里背叛与拒绝的信号,一旦认定为“被抛弃”的信号,就立刻遁逃出这段关系,留下你独自疑惑。但是,恐惧型依恋者真的是又“作”又“渣”吗?考虑到恐惧型依恋的成因,我们或许要再斟酌一下这个说法是否公平。

恐惧型依恋是怎样形成的?

恐惧型依恋的根源通常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不适当教养方式或严重创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遭受虐待

照顾者实施的言语、身体以及性方面的虐待都会给孩子留下童年创伤。

当孩子亲身经历或目睹虐待情境时,身体会进入“失活状态”(deactivation)去回避对痛苦的感知,以此来保护自己。矛盾的是,虐待情境下孩子会本能地寻求安慰,身体又会被“过度激活”(hyperactivation)。于是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依恋对象无法给予自己安全感,然后将此模式延续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表现为焦虑与回避的并存。

信任破裂

当养育者的回应常常不可预测时,孩子会更容易形成恐惧型依恋。比如,养育者心情愉悦时会夸赞孩子在墙上的涂鸦为艺术,而被老板批评后再面对同样的情境,却会责怪孩子乱涂乱画。在孩子眼中,父母一会儿充满热情和关爱,一会儿又会变得冷淡疏离,便会认为他们的爱和支持是不可信赖的。同样,如果父母经常许下承诺而不兑现,也会导致信任的破裂。

需求被忽视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需要孩子去提供照顾或情感支持,久而久之会压抑孩子的需求。孩子会认为自己的需求并不像他人的那样重要。成年后在关系中便常常产生“不配得感”。

恐惧型依恋者习惯了早期建立的这种不安全和不稳定的亲密模式,因此成年后,即便渴望,他们也无法从亲密关系中同时感受到爱和安全感。但这没有听上去的那样绝望,因为依恋模式是可以被改变的。

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了解依恋风格

了解依恋理论并明确自己可能具有的依恋风格有助于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可以花些时间思考我们儿时与照顾者的互动对当下的自己产生哪些影响。觉察到这些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掌控感。

自我觉察

尝试在回避或焦虑被触发时觉察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以及行为模式。例如,如果我们注意到伴侣的身体语言有所变化,不要立马就断定他们在隐瞒什么,可以考虑他们可能只是累了或心情不好。意识到自己的自动想法并试图挑战它们有助于我们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各种情况。

培养沟通技巧

我们可以试着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尝试用以“我”为主语的陈述去代替以“你”为主语的指责。例如将“你为什么不会我的消息?”替换成“当你没有及时回我消息的时候,我觉得有些沮丧。”让伴侣明确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间接推开他们。

设定健康的界线

恐惧型依恋者可能在童年时期经历了界线的侵犯,对健康界线有了扭曲的看法。不妨花一些时间思考什么样的关系和沟通方式会让自己感到舒适,以及自己的界线是什么。然后与信任的家人、伴侣或朋友沟通,协助守护这些界线。

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如果你发现自己需要额外的支持,可以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识别自己的依恋模式,审视自己的感受以及建立健康关系。例如,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治疗与心理动力疗法都可以帮助恐惧型依恋者收获更加健康的人际关系。

无论你以何种方式承受着恐惧型依恋带来的苦恼,都要知道:你不是一个人,你有人可以依赖,你有人可以倾诉心事,你有人可以向他们借力。没有人应该成为一座孤岛。只有透过真正的理解和包容,我们才能真正营造出一个互相支持、彼此尊重的关系网络。

最后,愿我们追随爱和温暖的轨迹,将其化为诗意的火花,在岁月的篇章中徐徐地传颂。

参考文献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doi:10.1037/0022-3514.61.2.226

Brennan, K. A., & Shaver, P. R. (1995). Dimensions of adult attachment, affect regulation,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 (3), 267–283.

Cassidy J, Mohr JJ. Unsolvable fear, trauma, and psychopat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related to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2001;8(3):275-298. Doi:10.1093/clipsy.8.3.275

Evans, O. G. (2023, October 9). Fearful 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Signs & how to cope. Simply Psychology.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fearful-avoidant-attachment.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作者:甄卓,责编:刘祥宇

相关推荐

既不喜欢自己,也难相信别人:恐惧型依恋者的困局,何解?
恋爱中的大脑:爱情和依恋有何区别?
一文读懂真实的“边缘型人格障碍”
资本寒冬中如何擅用“别人恐惧,我贪婪”
恐惧扼杀潜能,这15种办法可以战胜恐惧
TA们不爱自己也不爱你:“自恋型人格障碍”万字科普
关于自我发现类和亲密关系类的书籍?读这些就够了(上)
不要跟自己过不去
马云:奋斗者有自己的幸福,为加班费996难持久
短暂的惊喜过后,微软带给我们的是恐惧型创新吗?

网址: 既不喜欢自己,也难相信别人:恐惧型依恋者的困局,何解?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96474.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