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快讯 中小学生被“圈养”,谁偷走了课间十分钟

中小学生被“圈养”,谁偷走了课间十分钟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3年11月05日 18:20

相信很多“70后”像我一样,当年没少写过关于“课间十分钟”的作文,也熟悉一首叫《童年》的流行歌曲中的歌词“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相对于严谨的课堂而言,“课间十分钟”简直是一块时间的“飞地”,奔跑、追逐、各种游戏,童年的快乐,野草般在这块“飞地”上生长。

▲《童年》MV(图/视频截图)

没想到,今天,“课间十分钟”却成了一个巨大的教育话题。

多家媒体报道,由于很多学校要求学生课间不要下楼,不能高声说话、跑跳,被抓到还会扣分等,课间十分钟,偌大的校园变得空空荡荡。

像山西某地还有一名教师发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称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

又比如,公号“视觉志”此前更是有一篇文章,称“花两千万买学区房,孩子只能在学校厕所吃饭”,“上厕所也成了小学生小最欢乐的时光……

渐渐地,厕所成了小学生们的聚会场所”。

01

究其原因,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许多学校和老师担心课间活动存在安全隐患,为了方便管理并规避风险,一些中小学便对课间十分钟戴上了紧箍咒。规定课间十分钟的活动范围、活动种类、声音大小,规定班主任的监督职责并与班分的扣罚挂钩。

新华社就此推出了一篇叫《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的评论称,怕孩子出问题,怕被追责,就采取限制学生课间外出活动这种“省事儿又保险”的方法,实则是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懒政。

学校变相取消课间十分钟肯定不对,但在这里,我对“懒政”结论还稍稍有点不同看法——不少学校在限制孩子们课间活动的同时,往往要安排专门的老师值班巡岗,督促学生们尽可能安静待在教室中,等于老师们额外增加了工作负担,学生也有逆反心理。这不是“懒”,而是“自讨苦吃”。

那么,学校为什么要出此“下策”呢?

就我所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安全负责边界模糊导致的。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哪怕是擦破了一点皮这样的小事——无论学校有责无责,有些家长会大闹学校;即便无责,迫于网络舆论的压力,学校也往往只能担责,以息事宁人。

多年前,一位做小学副校长的朋友就跟我吐槽过一件事:某个学生下课时下楼梯不小心摔了一跤,碰伤了一颗牙齿,结果家长兴师问罪,索赔百万,当地公安、法院都惊动了。虽然法院最终判定学校并没有什么过错,但这事折腾了数年,学校还是赔了一笔钱了事。

当然这只是极端个例,通情达理的家长肯定是多数,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只要摊上那么一两位,确实也是够令人头大的。

在这样的结果导向之下,不少学校干脆选择牺牲学生的课间运动来保“平安”。在这里,我不是为学校此举开脱,而是想点出这种教育怪象背后的根由。

02

事实上,何止课间十分钟呢,为安全起见,如今一些学校连春游秋游之类的活动也都取消了。

所以,要让课间十分钟乃至整个学校教育恢复活力,一个重要前提是得先厘清、明晰责任边界,不能让学校成为“无限责任公司”,解除学校这方面的后顾之忧。当然,如果安全问题是由校方造成的,也一定要严惩不贷,不可偏袒。

我还想顺着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

几年前有一则新闻,某生补考时,放在桌子里的手机被监考老师发现并被收走试卷,该生离开考场跟母亲留言“对不起,不要想我”,不久后坠楼身亡。

尽管同考场同学证实,该生作弊行为被发现后,监考老师并没有与其发生严重言语冲突。但家属认为,监考老师和班主任未能及时疏导,导致悲剧发生,校方存在过错。

天哪,是不是一定需要老师给作弊者一个大大的拥抱?如果老师这么做了,我会给其点赞;没有这么做,我也不认为错在哪里。甚至有一种假设,如果老师对该生及时进行了“疏导”,会不会被家长咬住“跳楼是因为疏导不当导致”的呢?

套用胡主编的句式,我似乎听到了教育的秩序的梁柱在噼啪作响——无限责任,让老师日益成为高危行业。

03

进一步说,包括课间十分钟的消失在内,归根结底,都指向了一个很多人习焉不察的对孩子的过度保护问题。

孩子正常磕碰找学校麻烦是一种身体上的过度保护,有一些过度保护则是指向精神、人格发育层面的。

还记得几年前的一桩新闻,河南驻马店一小学老师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家长群,引发个别差生和家长的不满。家长声称要老师登门道歉,否则告到教体局。

仅仅因为将学生成绩单发至家长微信群,就遭致家长的讨伐与威胁,不但见证了教师职业的声望在持续走低,也让人看到一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了头而不自知。

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学校的普遍做法是,不进行公开排名,不让同学间知道彼此的考试分数。学校的这种教育理念当然无可置喙,但对孩子尤其是家长来说,如果连面对成绩被公开的勇气都没有,如何真正去解决它?如果连这样也担心给孩子造成伤害,如何让孩子独自去面对未知的生活,去承担未知的命运?

有一句被许多人挂在嘴边的话,叫“要蹲下来看孩子,而不是站着看孩子”,意思是要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但如果蹲得太低,就变成孩子骑在头上撒野了。更何况,现在很多时候已经不是蹲不蹲的问题了,而是老师直接给跪了。

在一些人那里,老师对学生的任何一种批评,都可以演化成法律意义上的违法。如果让“动辄得咎”的恐惧思维左右教师,让他们找不到“教育惩戒权”的边界,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课间十分钟的消失同理。

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意识到,没有过度保护,就没有伤害。正是层层叠叠的保护,让一个人逐渐失去了长出盔甲的能力。

不能让无限放大、层层加码的校园安全问题成为教育的软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作者:里约热泪奴

相关推荐

消失的课间10分钟,被“圈养”的中小学生
高校开放,不妨更放开些
谁把世界杯偷走了?
谁偷走了我们的早餐?
大数据之殇:我们的数据,被谁拿走了?
从降维打击到败走中国,谁偷走了ZARA们的光环
被远程控制的寒假
特斯拉“天下皆贼”:小鹏汽车、Zoox都伙同前员工偷我的机密文件,法庭见
在线教育历史性的一天:全国中小学生让云课堂们集体趴窝?
谁拿走了“六个核桃”的巨额分红?

网址: 中小学生被“圈养”,谁偷走了课间十分钟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96702.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

推荐科技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