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智驾甩开激光雷达,一次冒进的尝试
今年1-10月,激光雷达的上车量超过35万台。签单量也在不断提升,仅头部企业禾赛近期就密集官宣了哪吒,零跑,长城的定点协议。
尽管激光雷达的签单率和销量都在快速攀升,但萦绕耳畔的问题依然存在。像当初高精地图企业一样,今天激光雷达企业也面临一样的不确定性。
市场的双面性显而易见。激光雷达出货量激增的同时,纯视觉路线也在齐头并进。极越和大疆都已经拿出来了基于视觉方案的高阶智驾产品。前不久小鹏在1024上称在研究“轻雷达”技术路线,希望进一步提高视觉的比重。只是这个“轻雷达”到底怎么个“轻”法没有量化的方案出炉。
激光雷达行业的未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拿来讨论,这次旧事重提的导火线来自标榜未来的极越01在量产车型中干掉了激光雷达,而前者最初的激光雷达方案供应商正是禾赛。
激光雷达前景有待进一步验证有两个关键支撑:现有销量中,禾赛、速腾、图达通销量占比超过85%,再向深处延展与蔚小理的销量直接对应。对应的目前国内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超过30款,市场呈现明显的集中效应。
此外,根据多数技术人员的反馈,目前激光雷达在智驾中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主流的技术架构依然基于视觉来开发,激光雷达提供辅助信息。后者还没有足够量化的数据来自证价值。简单点说,花了这么多钱却没干那么多活。
干掉激光雷达有据可依,但对国内车企来说,目前真的是去激光雷达的最好时机吗?或者说真的有实力去掉激光雷达吗?
在开始本文的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先理清两个概念:
第一、关于两种技术路线的讨论,国内大部分车企将没有激光雷达的方案统称为纯视觉,但大部分还是会上毫米波和超声光波雷达,而特斯拉的纯视觉只有摄像头,没有任何雷达的方案。这里我们权且按照国内车企的说法,将没有激光雷达的技术方案按照纯视觉来讨论。
第二,国内将具备LCC及以上功能的系统称高阶智驾,再后面还有高速NOA和城市NOA,本文讨论的是具备点到点城市NOA能力的高阶智驾方案。
激光雷达方案确实贵
降成本是车企们干掉激光雷达最直接的理由。一颗激光雷达4000-5000RMB,即便很多车企通过战略协议批量采购,价格压缩一半已经是极限(这还是在激光雷达企业亏损的情况下),相较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依然很高,这个帐一目了然。
激光雷达自证论据中,被提及最多的是纯视觉的隐性成本更高,原因在于庞大的数据处理。
纯视觉是基于语义理解做判断,要“认识”才能做出反馈,它需要训练,训练的一个大前提是海量数据,而纯视觉一切问题的根源就来源于此。海量数据就是一个成本黑洞,极大拉高了纯视觉路线的门槛。
特斯拉是一个经常被拿来佐证的案例。目前的数据统计,特斯拉每年有超过百万的车型销量,Autopilot的使用里程超过90亿英里,FSD beta累计行驶里程超过5亿英里。
特斯拉从一开始就通过影子模式建立数据收集和回传机制,国内没有任何一家车企的数据能达到这个量级。
这里还可以继续延展出有效数据的概念,车企在不同的场景下需要预设触发机制,以收集Corner case的数据,如果大量数据都是单一场景下的重复数据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比如从家到公司,这样重复的数据即便是是100万亿公里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不同车企的触发机制也不一样,有的车企触发机制超过100个。
海量数据就牵扯到存储、处理一系列问题。
特斯拉自建的数据智算中心里使用了1.4万个英伟达H100训练芯片,单颗芯片官方售价 3.5 万元,大概20 万人民币。算下来一共28亿,再加上建立数据中心所需要的其他的硬件投入建设成本,还有后期高昂的维护和运营成本。有统计的数据显示,特斯拉这几年累计在智驾上的投入是200 亿。
特斯拉主销车型Model 3和Y价格都在30万左右,按照大疆智驾成本占整车3-5%的逻辑,特斯拉单车智驾成本0.9-1.5万之间。对应销量应该是130-220万之间才能平摊这个成本。
至于车企是不是一定要自建智算中心,采取租赁的方式是不是更好,这是另一个维度的话题,后期我们会对此专门分析。但可以肯定的是,租的价格也不便宜,而且如果要在自动驾驶领域保持更高效的竞争力,一定要有自己的智算中心,头部车企已经用行动投票了,特斯拉,小鹏,理想,吉利都建立了自己的智算中心。
除了云端的训练芯片,大数据也对车端的推理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需要大模型支撑,大模型需要大算力。这就牵扯到要不要自研芯片的问题,如果自研,这又是另外的成本。
一切的根源在于纯视觉对数据的需求量太大。那么,问题的重点就来到了激光雷达融合方案就不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以此来系统性节约成本吗?
大部分技术人员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激光雷达融合方案同样需要海量数据来“喂养”系统,那就需要牵扯到后续数据的存储,处理,标注等一系列工作。
换言之,拿纯视觉隐形成本高于激光雷达自证太牵强。来看看华为的案例,华为从一开始就采取的是激光雷达融合方案,但其自2019年-2022年在智能汽车业务单元上累计投入已经超过200亿元。而且华为和特斯拉的思路最接近,完全采用软硬件全自研的思路。
更低的成本反映在产品价格的竞争力上,让车企们在干掉激光雷达的路上蠢蠢欲动。极越率先迈出了第一步,但在不少技术人员看来,这是一次冒进的尝试。
Occupancy给纯视觉带来了福音,但挑战巨大
纯视觉存在很多问题,老生常谈的就是易受光照影响,精度低,通用障碍物识别能力差等,其中通用障碍物识别能力差是最棘手的一个,这也直接导致了它对海量数据的过分依赖。国内车企干掉激光雷达是因为纯视觉路线有了新的进展。
2020年特斯拉提出了BEV+Transformer,让纯视觉拥趸者看到了曙光,但真正让纯视觉信徒们兴奋的还是2022年Occupancy的出现,这个在2D技术上成熟的方案被特斯拉用引入到自动驾驶系统中。它的核心就是解决摄像头通用障碍物检测能力差的问题。
占用网络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搭建一套神经网络算法,对图像进行切割,把所有的信息网格化,然后判断格子里是否有物体,并不需要知道物体是什么,从而做出判断,好像是干了激光雷达的活。看起来车企们直接干掉激光雷达刻不容缓,但难点有两个:
一、搭建这样一套神经网络算法很难,涉及到多帧融合与时序融合的问题,系统的高精度和低延时对车端算力和算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占用网络的“工作顺序”,大致可以分为4步:
1、提取2D特征;
2、将2D特征转换为3D;
3、时序对齐,多帧融合构建4D网络;
4、解码生成3D结构和目标物速度。
每一步的技术拆解过程如下:
第一步是基于摄像头的数据利用骨干网络进行特征提取;
第二步是用Transformer把这些主干网络提取的特征,通过BEV框架转换成鸟瞰视角,再进行 3D 特征的提取,对它进行网格划分,获得所谓第一层Occupancy机制;
第三步是将获得的3D状态下的占用网络按照时间顺序对齐,因为视角从2D转换成了3D,所有的信息都要按照时间顺序更新对齐,这个逻辑不难理解;
第四部就是与定位传感器结合,解码生成3D结构和目标物速度。
其实逻辑很简单,先提取2D特征,再转化成3D视角,然后再时序对齐,最后定位。但算法需要转换的步骤太多,干的活多就需要足够的时间。
这其中的一个难点在于,要保证系统有足够低的延时率。比如在一些复杂的大型8车道十字路口,又或者是面对突然地加塞,鬼探头等中国交通状态中非常普遍的场景,系统可能忙不过来,因为要干的“活”太多,而时间又非常紧凑,很难在电光火石之间给出正确的反馈。
这其中还要牵扯到算法和芯片平台的耦合度问题,因为目前都是通用型芯片,只有特斯拉、华为但少数自研芯片的企业是根据自己的算法定制化芯片,大部分算法公司都是基于第三方芯片做算法开发。大家拥有的底层基础不一样,在芯片上运行的效率就不一样。
有点抽象,举个例子,美团创始人王兴有一个习惯,喜欢同时开很多个网页提升信息获取效率。有一段时间我也尝试这样的方式去获取信息,但是发现效果并不好,能够消化的并不多,反而没有单个页面获取信息的效率高。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知识储备不一样,同样一个信息他能够通过系统1快速给出反馈,但是我需要系统2介入去提供更长时间的思考才能想明白是怎么回事。
相较而言,激光雷达的原理就简单粗暴,光打出去再回来,形成的就是点云图像,中间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转化。过程简单,效率自然也就高。
第二个难点在于,即便是经过了层层转化,Occupancy算法的底层架构是基于视觉来完成的,所以它依然绕不开大量数据的“喂养”去训练和迭代。
而且从算法训练的角度看,纯视觉的算法更难训,激光雷达的信息更简单,没有光线,纹理等,融合算法相对纯视觉更容易训练。
即便Occupancy给纯视觉带来了福音,但挑战同样存在。
纯视觉路线是一次冒进的尝试
目前实现高阶城市NOA功能的技术路线只有3种,单/双目融合激光雷达和纯视觉。融合方案其实是对激光雷达的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提取”,然后再根据时序输入到视觉架构的不同板块里,对应车企所谓的前中后融合。
激光雷达在智驾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对视觉信息补充,二是标定。
激光雷达的精度比视觉高,对信息补充起到很大的帮助。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精度优势会被放大。比如路面上有一个凸起的井盖,可能凸起高度只有3-5厘米左右,市面上波长905nm的激光雷达0-200米之间的精度在±5cm左右,图达通1550nm的精度更高。
有些功能可以通过牺牲体验来保证安全,找到一个折中方案,但有些功能没有折中方案,要么不做,要做就必须做到足够好。比如前段时间圈内热议的AEB功能,敏感度设置的太高容易出现误刹车,太低则容易漏检,太高太低都有危险,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提高信息的丰富度,从而提高安全性能,那就需要加入激光雷达来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丰富度。
第二个作用是标定,确定车辆的位置和姿态。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车企的激光雷达安装位置一旦确定很少改变,比如阿维塔,小鹏,理想,所有激光雷达车型的安装位置都是固定的,这和最开始的标定有关,车企一但确定了各种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会量出传感器在车上各个方向的位置来设定算法,进而确定自车在行驶过程中的位置和姿态。
激光雷达还可以配合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每一束激光反射回来的都是一个点的三维坐标信息,尤其是车企正在大规模推进无图化,需要传感器实时感知周围环境,激光雷达在这方面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大疆在无人机视觉领域有极深的积累,但它在开发城市NOA功能时也不排斥激光雷达。官方的说法是把主动权交给客户,如果客户有需求,大疆完全可以给出激光雷达的融合方案。
激光雷达目前存在的逻辑是以成本换时间,国产智驾公司要甩开激光雷达,一个可以预见的办法是,一方面先通过激光雷达融合路线把量跑起来,收集大量的数据,一方面内测纯视觉方案,然后用海量数据再去喂养纯视觉方案,实现技术的无缝切换。
国内车企在纯视觉路线上冒进的尝试不断敲打着激光雷达企业的神经末梢。在两种技术路线博弈的过程中,激光雷达企业需要在短暂的窗口期内保证两件事:最大程度的降本;通过已经上车企业沉淀出更多数据证明激光雷达的价值,打消后来者的顾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圆周智行”(ID:yuanzhouzhixing),作者:圆周智行,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阿维塔率先开启无图智驾NCA
万众瞩目的问界M5智驾版即将发布……
特斯拉FSD在华迎来真正竞争对手百度发布国内首个城市纯视觉智驾方案
特斯拉FSD在华迎真正对手,百度发布国内首个城市纯视觉智驾方案
跟随马斯克的脚步:车企正在舍弃激光雷达?
极越发布其国内首个“纯视觉”智驾方案 已跑通城区道路
大陆智驾:一场出牌合理的荒诞之戏
百度智驾,毫无意外的败北
消息称理想智驾自研之外引入供应商,李想亲自盯
智驾薪资进行曲:涨潮与退潮
网址: 国产智驾甩开激光雷达,一次冒进的尝试 http://www.xishuta.com/newsview99902.html
推荐科技快讯
- 1问界商标转让释放信号:赛力斯 95037
- 2人类唯一的出路:变成人工智能 19982
- 3报告:抖音海外版下载量突破1 19767
- 4移动办公如何高效?谷歌研究了 19209
- 5人类唯一的出路: 变成人工智 19079
- 62023年起,银行存取款迎来 10202
- 7网传比亚迪一员工泄露华为机密 8315
- 8五一来了,大数据杀熟又想来, 7549
- 9滴滴出行被投诉价格操纵,网约 7166
- 10顶风作案?金山WPS被指套娃 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