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启示录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阿尔法工场研究院”(ID:alpworks),36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 | 陈斯文、林晓晨
编辑 | 颜宇
自2003年启动QFII改革以来,A股形成了三张最大的牌:公募、私募、外资。
现在,桌子上出现了一张“小王”银行。它代表了本轮最大资金的入场。债市走熊、股市走牛,银行理财的资金配置逻辑随即发生改变。《21世纪经济报道》在7月8号发布文章称:万亿银行理财资金涌向股市。
混业经营——这是管理层即将打出的“大王”。而拥有全金融牌照的光大集团,被放在了明面上。
7月3号,它旗下的光大证券获得了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仅4天后,光大银行(601818.HK)的控股权回归光大集团。外界猜测已久的银、证混业,呼之欲出。
A股这场牛市,将走向何处?没人能预判。但可以肯定的是,点燃股市的那把大火是从光大证券(601788.SH)身上烧起来的。
01 一把火
6月18日,被市场低估已久的券商股出现异动。有敏锐的投资人在微信群里发出疑问,但没人知晓原因。时间来到第二天,光大证券涨停炸板收+9.24%,但当天的领头羊却是中信建投(601066.SH)。由于是周五,市场还处于一脸懵逼的状态。
22日、23日,光大证券连续强势涨停,确认了自己龙头的位置。24日,证券板块整体表现一般,这也让市场错误的判断:是波小行情。端午节期间,有媒体报道援引权威人士的消息称,证监会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
对此,证监会的回应则颇为艺术:目前没有更多的消息要向市场通报。既未承认,也没否认。
假期过后,29日,管理层将向银行派发证券牌照的消息利空了证券,整个板块出现实体中阴走势。但6月30日,光大证券突然启动,以涨停的姿态告诉了市场:你们太肤浅,只看得到第一层逻辑。接下来的光大的涨幅颇为吸睛,超过60%。
A股最近的走势,引发了一场“真理大讨论”。有人坚定不移地说是“快牛”;有人言之灼灼地讲是“疯牛”;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写出了“水牛”的凶悍字样;当然少不了网红李大霄的“大国牛”。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证据和拥趸。大家隔空激辩,留下文章无数。但如果把视野放宽,你会发现:管理层真正想要的是美股那种十年如一日的“长牛”。
当公众的视线还停留在疫情时,资金也把炒作的方向放在了医药股上。但管理层从年初开始,就搞起了大动作:
2月,“再融资新规”放宽对主板、创业板定增的监管要求;
3月新《证券法》正式实施;
4月,REITs试点工作开始推进;
5月,对于证券公司发行次级债的投资者人数限制取消;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出台;新三板精选层落地;T+0制度的引入;印花税改革。
星星之火点燃了一堆柴禾。
02 趋势下的取舍
光大证券成为市场猜测的银证混业试点对象,这个变化看似突然,实际上却是中国资本市场新一轮改革趋势下的必然之事。
自2018年以来,科创板的推出与注册制的试点,为中国资本市场新一轮的改革的周期拉开了帷幕。
如果对国内证券行业进行观察可以发现:
其一,大多数证券公司的经纪、投行、资本中介业务、还未能脱离“通道”性质。在这种背景下,券商竞争呈现白热化,业务费率持续下行。而券商的资管业务,不仅主动管理规模较小,也面临着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理财子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竞争。
其二,与银行和保险机构相比,国内大多数证券公司的资产规模、负债规模和杠杆使用都偏小,缺乏构筑宽广业务护城河的能力。
因此,由政府主导,突破现有框架的创新改革,由银行开展券商业务,最终推动高质量投行的发展,是本轮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所在。
就实际操作而言,银行开展券商业务的可行方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银行直接持牌开展经纪、资本中介、股权融资、证券自营业务。另一种方案则是放开限制,由银行控股参股券商。
在现行的法律法规框架下,前一种方案受限较多,涉及到法律调整的层面,对监管和风控合规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中国的改革开放存在一条历史规律——新生事物总是要通过试点,得到印证后才开始推广。以银行控股子公司形式实现银证合作,无疑是一步可轻可重的棋:
它进可攻,通过银、证混业经营,推动高质量投行的发展,以达到铸造头部航母级券商,推动中小券商精品化、差异化的良性循环目标;退又可守,如果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试点动作会将影响限制在行业局部。
一退一进之间,国内的证券行业无疑有巨大希望跃上一个新台阶。存量公司或将面对更剧烈的竞争,作为市场猜测中的试点对象,光大证券却有可能因此打破藩篱,获得巨大成长空间。
也正是因为这种试点带来的成长可能,在证券行业内激起巨大反响,成为了此轮券商行情的核心逻辑。
03 尾声
“为资本市场的星辰大海,打造隶属于中国的券商航母。”这个话题,在近两年的资本市场被反复提及。
无论是“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合并”这类消息,还是外资券商进入国内证券行业的准入放开,以及我们可能会看到的,关于“银证混合”证券业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出台。每一次消息和政策的出现,都会引起市场行情的巨大反应。
表面看来,这只是一个行业的消息,但究其实质,不过是在诸多行业已经上演过的“供给侧”改革的翻版而已。——如果内生性的调整和成长过于缓慢,供给长期过剩,那么行政力量就会主导突破现有的框架,通过做大来淘汰“过剩产能”。
这是我们的特色,也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经济学。
相关推荐
光大启示录
光大回应冯鑫被采取强制措施:非光大报案
facebook的“硬件开源”启示录
巫师财经知乎“落马”启示录
500亿美金启示录:全球农化行业七十年演进史
内容生产者启示录:现代人,有逃避阅读新闻的10000种理由
中国广告主出海的百度营销启示录
美国二手车电商启示录:优信们如何玩转?
网易云音乐启示录:如何拿下网易增长接力棒
暴风集团 “风暴”发酵 光大证券首席风险官或将离职
网址: 光大启示录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11696.html
推荐专业知识
- 136氪首发 | 瞄准企业“流 3926
- 2失联37天的私募大佬现身,但 3217
- 3是时候看到全球新商业版图了! 2808
- 436氪首发 | 「微脉」获1 2759
- 5流浪地球是大刘在电力系统上班 2706
- 6招商知识:商业市场前期调研及 2690
- 7Grab真开始做财富管理了 2609
- 8中国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2328
- 9创投周报 Vol.24 | 2183
- 10微医集团近日完成新一轮股权质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