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领读 | 创新,究竟是商业的天使,还是欺诈的魔鬼?
“文明的每一次发展、每一个社会变革、每一项引人注目的发明,都带来了一种把钱从傻瓜口袋里掏出来的新方式。它可能是,并且通常只是旧骗局演变后的伪装,但它对于受害者而言,确实是新的,因此是有效的。”
Wirecard的黯然离场只花了七天的时间,却制造了几乎堪称德国商业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6月18日,为Wirecard提供了十多年审计服务的安永表示,未能在其账目上找到存放在第三方托管机构账户中的19亿欧元,这些资金占公司资产负债表的约四分之一。
6月22日,Wirecard首次承认,这19亿欧元“可能根本不存在”。
6月25日,Wirecard宣布申请破产,当日公司股价暴跌,最低跌至2.5欧元。而在一周之前,它还是一家股价在百元之上的支付巨头,被视为德国乃至欧洲的“金融科技届的明星”。
一时之间,Wirecard变成了如彭博社、路透社和《金融时报》等主流媒体笔下的欺诈主角。它的外部审计机构安永表示:“有明确迹象表明,这是一起精心策划的诡异欺诈案。”回顾Wirecard的财务造假之路,一切并非无迹可寻,
2008年德国股东协会的负责人对其提出质疑,暗示资产负债表违规;
2015年,《金融时报》发起关于Wirecard的调查,多次暗示其财务造假,并推动了后续的外部调查;
2016年,匿名做空者指控其与洗钱相关……但即便如此,投资者们还是加入了追捧这颗金融科技明星的队伍中。
无独有偶,大西洋的这一头,2018年,希拉洛斯(Theranos)正式解散,原因是这家宣称拥有革命性血液检测技术的硅谷“独角兽”,不过是一个骗局。
然而,这家由一滴血撑起的医疗健康公司,曾经市值一度达到90亿美元,并获得了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亨利·基辛格,媒体大亨鲁伯特·默多克,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等人的站台背书。
尽管公司产品不断遭遇失败,但它充满魅力且能言善辩的创始人赢得了《财富》杂志的报道,并被称为“为血液而生的CEO”。无数人对这家迅速崛起的硅谷“独角兽”寄予了厚望,坚信它将带来医疗健康领域的突破性技术和发展,直到2015年《华尔街日报》的一名记者用一篇深入报道戳破了这个巨型气球,一滴血带来的骗局终于落幕。而对于那些因此而遭受巨大损失的投资者们,那些对硅谷巨头们深信不疑的追随者们,那些坚信科技改变一切的拥趸们,远远还未结束。
更不用说今年4月小蓝杯瑞幸的崩盘了。引用《人物》的一句:相比起提供一杯咖啡,瑞幸显然在提供故事的能力上更胜一筹。它一路高歌猛进,大肆扩张,从成立到走上纳斯达克敲钟,不过一年半的时间。遗憾的是,一份长达89页的做空报告结束了瑞幸的高歌猛进,同Wirecard一样,它很快就蒸发了几乎全部身家,一天之内数次触发熔断。瑞幸闪电般地结束了自己的“出海”之旅,而事实上,它的财务造假或许早在IPO之前就已露出端倪。那些“被收割了韭菜“无处诉苦,可谁也不能保证,下一次他们不会坐上“跑得飞快”的商业快车。
然而,一夕之间倒塌的庞然大物或者前景无量的新星,Wirecard、希拉洛斯和瑞幸从来不是第一波。2001年,彼时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天然气和电力公司之一安然突然宣告破产,原因也是财务造假丑闻,而这家公司曾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如果再往前追溯,它可能是19世纪90年代末总部位于美国辛辛那提的北极制冷公司,这个公司声称自己掌握了一种“能让冰坚不可摧”的秘密化合物,它也可能是加利福尼亚的金矿、宾夕法尼亚的石油产区。
人们总是被蓬勃的商业发展所吸引,又总是前赴后继地落入商业创新的骗局。逐利,始终是人类最原始的冲动。
正如《骗局:美国商业欺诈简史》中提到的,商业的创造力不断为骗子提供了可以效仿的新业务和商业实践。商业创新的一些特征令它成为了吸引诈骗的磁石。希拉洛斯充满革命性的血液检测技术,Wirecard带来的支付方式的巨变,瑞幸咖啡迅速扩张的商业模式,这些新颖的产品或经营方式对于消费者、投资者和其他商业人士等充满了引诱。
谁不知道,那些开发了一些新市场或技术前沿的企业,往往能带来惊人的回报?特别是,在创新的初期,丰厚收益的承诺似乎总是可以轻易实现。此外,最显而易见的是,许多经济参与者对新奇的商业领域并不熟悉,这种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许多欺诈的推进轻松得令人咋舌。
而科学技术发明的加速发展也强化了人们的预期,人们不仅对新消费和新投资方式的频繁出现毫不意外,而且往往对它充满期待。希拉洛斯的“坏血”骗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创新的现代过程吸引着各种阴谋诡计。”当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挖掘出新的领域时,合法企业身后总是跟随着一群惟妙惟肖、诡计多端的欺诈效仿者。那些拥有巨大信息优势的骗子们,通过欺骗性的策略利用这种优势“收割着”普通人。
纵观近几十年乃至近两百年来的大型骗局,几乎无一不是最先出现在商业变革的前沿领域。其中,尤以投资骗局为甚。变革性的技术总会带来一些虚假的初创公司,它们利用各种手段,从投资大众那里攫取资本。
爱德华·巴莱森在《骗局》一书中记录道:
追踪商业创新而来的商业欺诈,就像那些以毫无价值的证券为标的的骗局一样多。
这种商业创新所带来的商业发展与随之而来的欺诈之间的微妙关系,出现的时间远早于我们的记述,而且几乎在世界任何一个经济中都可见之一二。但尽管如此,美国的商业发展,以及这一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创新、欺诈、监管之间的动态博弈,令它成为一个很好的案例,将创新为商业欺诈定义带来的难题展现得尤为清晰。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或许可以为此提供一个有用的视角:企业家们认为当前的市场、商业网络和经济机构已经过时,需要进行变革。而那些敢于冒险的人设想了未开发的市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组织商业活动的新方式。然后,他们往往带着执着的专注,开始努力实现想象中的现实,这一努力取决于能否获得可观的投资资本。企业家们试图在旧经济文化的基础上,颠覆流行的经济文化和时尚新文化。
美国商界不断被消费、投资或金融方面的最新发展而吸引,同样被吸引的还有那些抓住了接触潜在顾客和投资者的最新机制的欺诈商人们。“无论是否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欺骗性商业策略与商业的最新发展紧密结合,他们常常都是第一批意识到那些技术发明的变革意义的人,经济欺骗在美国的企业精神边缘蓬勃发展。”
当一些处于模糊地带的营销做法,也同样被一些寻求扩张的可信赖的大企业所采用,变成商业主流时,人们更加难以分清商业创新与商业欺诈之间的界限。开发新商业模式的企业家们在面临激烈的竞争,渴望迅速在市场站稳脚跟时,必须自己摸索能够迅速吸引客户的销售和营销策略,这也鼓励了他们在陈述时有一定的夸张。
也因而,正如《骗局》中所提出的,这在更根本的层面上,引发了商业和金融创新的过程可能会质疑,什么才是欺诈。
“商业创新对主流商业道德观念提出了深刻的挑战。创业实验引发了新的伦理和法律困境,而根深蒂固的经济行为标准无法给出清晰的答案。”那些看着科技巨头、“独角兽”们从神坛跌落的人们,和将它们捧上神坛的,未尝不是同一波人。他们在之初追捧,之后唾骂,然后在下一次风口再来的时候,依然会奋力跳上那一趟不知是开往创新明星还是欺诈恶魔的列车。
只要商业不眠,欺诈永不眠。
书名:《骗局:美国商业欺诈简史》
作者: [美]爱德华·J.巴莱森(Edward J.Balleisen)
陈代云 译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爱德华·J.巴莱森(Edward J.Balleisen)
杜克大学历史和公共政策系副教授、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副教务长。《航行失败:内战前美国的破产和商业社会》(Navigating Failure: Bankruptcy and Commercial Society in Antebellum America)作者。
相关推荐
36氪领读 | 创新,究竟是商业的天使,还是欺诈的魔鬼?
十问电子烟:魔鬼还是天使?
36氪领读 | 面对谷歌,Facebook是如何赢得“社交保卫战”的?
36氪领读 | 5G改变的不仅是网速,这本书科普了5G的各种可能
新商业观察 | 瑞幸光速上市,天使故事or魔鬼故事?
帮流媒体平台卖订阅的Facebook: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36氪领读 | 图灵奖得主:人工智能是如何走出死胡同的?
36氪领读 | 李嘉诚说创业没有冒过一点风险,怎么做到的?
36氪领读| 华为高级管理顾问田涛:组织兴亡律与组织变革
36氪领读 | 混乱硅谷逃脱指南
网址: 36氪领读 | 创新,究竟是商业的天使,还是欺诈的魔鬼?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12149.html
推荐专业知识
- 136氪首发 | 瞄准企业“流 3926
- 2失联37天的私募大佬现身,但 3217
- 3是时候看到全球新商业版图了! 2808
- 436氪首发 | 「微脉」获1 2759
- 5流浪地球是大刘在电力系统上班 2706
- 6招商知识:商业市场前期调研及 2690
- 7Grab真开始做财富管理了 2609
- 8中国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2328
- 9创投周报 Vol.24 | 2183
- 10微医集团近日完成新一轮股权质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