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从0到10亿要多久?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浪潮新消费”(ID:lcxinxiaofei),作者 黄斯理,36氪经授权发布。
消费品历来都是一个“慢”行业,巨头们无一不是经历了数十年的积累才走到今天的体量。
但最近几年新品牌的快速崛起,似乎正在打破这样的定律。以至于资本屡屡投下重注,创业者也纷纷跨界做品牌。不过“一入消费品深似海”,创业者们很快发现,任何品类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坑永远要比想象的多。
好在流量无定论,做品牌还算有迹可循。
只不过在渠道、媒介、供应链都发生了本质变化的今天,如何重新理解和塑造品牌?如何更高效地构建认知?面对资本的注入和流量的变迁,如何思考品牌的快与慢?
“我们曾经把包括茅台在内的,中国白酒品牌的历史数据都挖过一遍。大家想象一下,从0做到10亿收入最少要多少年?10年。所以大家不要指望哪个东西2、3年就要爆起来,品牌的成长路径比想象的要长很多。”
近日,浪潮新消费✖弘章资本新品牌闭门会在上海举行,近40位消费创业者、投资人参与,围绕新品牌的各个维度,进行了长达5个多小时的深度分享和讨论。
其中,弘章资本创始合伙人翁怡诺就消费品的基本盘、新品牌的成长路径和阶段,以及品牌从0到1的快与慢等问题,深度分享了他的独到洞察。
同时,围绕消费品创新、品牌与流量、小品类的机会等话题,与创业者们进行了深度互动。
翁怡诺从事风险投资和私募投资20多年,曾担任中金直投部执行总经理,所投资多家公司在A股上市。
于2012年创建的弘章资本,主要专注于大消费领域的投资、并购,投资案例包括家家悦、蓝月亮、钱大妈、德尔玛、紫燕百味鸡、宝鼎天鱼等。
以下节选部分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很高兴跟浪潮新消费一同举办这次闭门会,跟消费创业者们聊聊天。
我们弘章对消费赛道的分类方式大致分成了三个部分:
第一是流量和渠道。可以理解为平台型的生意,比如零售连锁,包括一些电商的流量形态。
第二是品牌。包括很多优质的供应链、优质制造。
第三是服务业。我们目前投的还不多,但已经在看了。
所以,我们对大消费的理解并不是按照细分领域去分的,而是从流量布局、产品布局、服务布局着眼。
它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先从流量形态入手,再到具体的产品,最后是消费者真正的体验,实际上就是服务业。
而且这三者也互为因果,今天的产品越来越倾向于以服务的形式来呈现。比如说车,它是一个很具体的产品,但发展到今天,在越来越共享化以后,大家体验的其实是出行的服务。
所以第三块其实还要加上一个科技,叫科技与服务,因为服务的差异化和效率的提升往往是源于科技上的突破。
这是我们对整个消费的理解,我们的投资布局也是先从流量入手,然后看产品,第三看服务。
说来也很有意思,2018年我出了第一本书叫《新零售的未来》,正好赶上大家开始提新零售的概念。
当时的洞察是什么呢?我们发现B2C电商的流量成本已经非常高了,但线下区域精准获客的成本还不是很高。
所以反过来,我们能不能把线下场景作为一个吸收流量的点来获客,然后以LVS(本地化)的形式做到家服务,完成末端的配送。
其实这就是今天讲的私域流量,但3年前还没有这个词,本质上我们叫双向流量。过去人找商品是一种流量形式,后来B2C是商品找人,双向流量就是两者结合,有些品类是货找人,有些则是人找货。
这是当时我们对新零售流量的一个洞察。最近围绕新品牌,我们也推出了一本新书叫《新品牌的未来》,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欢迎大家多交流。
下面我们就把这里面的一些核心观点拿出来,再跟大家聊一聊。
从2年前开始,我们在市场上就能看到一些比较独特的品类,通过对接流量成本比较低的平台快速崛起。
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其实过去几年,新的电商流量平台也在高速地迭代出来,包括云集、爱库存、环球捕手等等一系列的迭代。所以总体上可以看到,流量的迭代是一个很重要的动因。
我们拿商业的三大要素:流量渠道端、媒介端和商品供应链端,去跟10年前做对比,会发现10年前的媒介是非常集中的,大家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还是看电视,像央视都是当时的权威媒体。
当时创业做工厂、造东西的人多,所以供应链反而是很碎的。而流量渠道端还处在中国整体零售渠道大跨越的时代,正是大卖场的红利期。
所以做品牌的方法也特别简单,我们当时叫“天上地下”。
“天上”就是投电视广告,去做足够的认知教育,而且强度高、简单粗暴,能够一下子影响所有人;“地下”也很简单,就是进到主流的大卖场渠道。
因为当时还是处于缺好货的状态,基本上这套体系打下去很快就能做起来。
但这三大要素进化到今天,我们会发现三者间的博弈关系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今天的渠道非常碎片,媒介也非常碎片。
我们经常开玩笑的说,今天如果看到哪个品牌在央视打广告,基本上就能知道它是在打中国的农村市场,因为只有那里还有大量的人在看央视。其实今天不同的细分人群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入口都不一样,有人看头条,有人刷抖音。
反过来看今天的优质供应链端,实际上是越来越集中的。
小厂都倒得差不多了,因为今天的环保成本和监管成本都极高,能够非常柔性、高水平地造物是一个非常高的壁垒。
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什么?今天新品牌涌现的背后,恰恰是一个悖论:就是今天做一个品牌的壁垒是下降的。
以前得先上来打个大广告,你才敢出来做生意。但今天只要会做电商流量的运营,找一个靠谱的代工厂,就可以是一个品牌。
基于这个洞察,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认知的转换效率总体是下降的。
也就是说这么多年,定位理论一直在告诉大家的,要用最短的时间让所有人知道“我是谁”这件事,已经不怎么管用了。
为什么大家以前要研究符号学、色彩学等等的脑部记忆模型,一定要让消费者记住你?因为你看不到我,过去渠道、销售的跳转链条是非常长的,你记住以后,要在商超里看到才会形成信任的转换。
但在今天,我们发现信任转换的方式已经非常多元了。举个例子,private label(自有品牌)这种现象在全球都非常主流,那自有品牌的信任是什么?
为什么大家觉得沃尔玛推的品牌水平不会差?因为背后有一个认知是沃尔玛不会骗我。所以自有品牌本质上都是,消费者把对流量平台的信任转换到了商品上。
包括今天的社交电商、直播电商,也都是信任转换的问题,我们把对熟人、大V、明星的信任转换到了商品上。
其实商业最后成交是信任转换的效果到底怎么样,我们整体上的洞察就是这种信任构建的路径越来越碎片,所以才会提出“认知转换效率降低”的概念。
倒不是说定位没有用,只是强推定位这件事的效率在下降,这是我们的一个洞察。
所谓的新品牌,新在哪里呢?
第一个“新”肯定是对应持续了很久的老品牌,而这个新是指一个从0到1的创建者。
第二个维度是创新。从目前大量涌现的新品牌来看,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品类创新。
大家发现很多东西稍微改一下,年轻人就会很喜欢,大家都厌倦了常年以来固化的东西。所以很多品类里面都出现了创业者在迭代,去赋予它更多新的内涵,跟细分人群沟通的现象。
包括国际上也有这个趋势,就是我们常说的D2C(直接面对消费者)。D2C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就是要让品牌商有可能直接连接到C端。
以前从品牌商到消费者是一条很长的链路,品牌造完货以后要先分给大分销商,大分销商再给小分销商,然后小分销商再去搞商超。所以很多品牌卖了很多年的商品,其实都不知道消费者的反馈是什么。
1、品类定生死:没有那么多千亿市场
那么今天反过来,对于一个新品牌的创新者来说,第一件事就是选品,我们叫做“品类定生死”。
你选了什么品类来做,基本上就能知道你以后长啥样,是大生意、小生意,还是个中型的生意。
这里边有一个大逻辑:基础品类容量大,是一个大池子,但在大池子里特别难跑出来,因为越基础的东西,就越是有超级玩家存在。
他们基本上不会在早期出手,所以虽然基础品类里面也有很多新品牌,但实际上真正能挑战巨头的很少。但反过来说,价值却是最大的。
坦率说什么是大生意?把基础的东西做出差异化就是大生意,但难度非常高。
很小众的东西容易切入,有一盘自己的市场空间,但总容量没有那么大。
作为在这个行业里这么多年的投资人,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会高估自己所做生意的大小。
每次看他们的PPT,都在讲千亿市场。哪有那么多千亿?
你真卖一个货或者一个系列的产品,百亿都已经很大了。上市公司有几家收入是过百亿的?很少。
2、一个企业的成功不是唯品牌论
所以再往下看,其实高频意味着基础,低频一定是高客单价,否则这个东西是不可能赚钱的,所以有些东西客单价高是有它的道理。
什么东西高频呢?吃,最高频。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吃是人类获取愉悦感成本最低的生意。
再往后洞察,为什么我们会有消费行为?第一,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第二,人实际上是有炫耀心理的。这就是品牌的两大功能:构建信任、与众不同。
贵的东西是有炫耀性的,所以贵的本质就是品牌。但中间这一层价格带的东西,渠道占了它成功因素很大的比重,品牌有时候没那么的高。而最末端、最便宜的东西,内核就是性价比,更是以渠道为主。
比如饮料,其实是一个极难做的生意,它的内核绝对不是品牌。饮料的内核是渠道,是一分一毫一个个小店打出来的,但它是个超级大的生意。所以一个企业的成功一定不是唯品牌论,这是我们的核心观点。
它一定是多元因素的组合,越往上拉,品牌的权重就越高;越往下沉,因素就越多元,比如渠道、管理、组织等等。
所以要做成一件事情,创始人一定要考虑它的成长路径。这也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三个点,消费的成长路径。
总体上,我不认为一个生意能一直以45度角的增幅长上来,几乎没有发生过。
实际上是什么呢?我们观察到的大部分成长路径都是呈阶梯状的,在某个时点上会发生突变,量会一下子起来,但很快又会走平。其实走平、长不动,是个很常见的状态。
在这里我们把每一次转折称之为拐点,最舒服的投资实际上就是投在拐点上。当然这个特别难抓,艺术大于理论计算。
我大致给大家梳理一下品牌成长的几个阶段:
首先是从0到1,一般就是1到5个亿的收入。这里是说产品型,不是连锁型。
在这个阶段,品牌的内核往往是,创始人他是不是一个杀手级的产品经理。这个时候比拼的还是做产品的能力,比如对市场的敏感度、整合供应链的能力,以及在哪些点上进行创新。
我们观察下来发现很有意思,这一波新品牌基本都是在原有的品类上做了一点升级。比如冻干的咖啡粉,其实是对速溶咖啡这个品类的一次升级。
而且它在包装的创新、整体的调性,包括打造的场景和实际消费体验,都会比原来的呈现方式好很多。
这里面其实也能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各种吃的东西都在做休闲化。比如滋补类的东西,原来都要拿回家炖的,现在一些新品牌直接把它便捷化,做得更加方便即食。
还有像海带、金针菇、各种鸡鸭鱼肉,整体都在往休闲的方式去做,去填补零食化的空间。
第二个阶段,是5到10亿的规模。除了产品杀手以外,它开始需要一个组织的高手,因为品牌需要往外扩张,需要多品牌或者跨城市经营。
一般在做到1-5个亿之后,除非是大品类,否则电商容易干的活基本上都干完了。往后就要挑战自己,要具备多平台的经营能力。
实际上10亿是很难的事情,如果你能有6到7个点的净盈利,已经可以去报IPO了。所以能做到5-10个亿的规模已经是很了不起的阶段了。
第三是10亿往后。10亿往往特别难突破,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把简单的活全干完了;另一方面会碰到一个很痛苦的现象:巨头要开始打击你了。
在1到5个亿规模的时候,一般巨头就是写写报告,内部对比做个小研究。但等到10亿这个体量的时候,老大是要入局的,基本上会有一波打击。
如果这个阶段能扛过,基本可能是一家中型的上市公司了,走到20到30亿的规模,这个时候就比较舒服了,现金流也开始变得比较好。
缺钱一般都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所以投资人会有两次出手的机会。一般过了10亿,就不太缺钱了。这是快销品的一个特点,品牌的生意越到后面现金流就越好。
这里再提醒大家一句话:在创业思考自己商业模式设计的时候,得问自己到底是哪些杠杆构成了我们在现金流上的优势。
大家千万不要只看利润,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利润对大家都不重要,现金流才重要。
大家要想明白,你这盘生意的现金流到底是要怎么赚的,特别是在早期创业的时候。比如一个供应链能给两个月的账期,而另一边你向下游天猫收钱是15天,那这个生意就转得过来。
但如果供应链还要你自己先拿钱出来垫的话,做得越大死得越快,所以这背后的供应链逻辑极其重要。在整个商业设计里面,你到底挤压了什么,杠杆了什么,这是特别重要的点。
剩下的就是要看你在跟别人竞争的时候,差异化的点在哪里。比如大家都在做低定位的时候,我们倒过来做高定位;大家都飘在上面时,那我反过来做低的。
其实就是定位的问题,这个东西定准了,你至少能在一个阶段里面抓住这个势能带来的很多好处。
最后讲一下我自己对品牌的理解,其实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读了大量的东西,也跟很多的营销大师、品牌商都做了交流。
我问每个人说:“品牌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的讲文化,有的讲符号,但我最后觉得归根究底还是认知。
我听过最好的说法就是:品牌是一个动态的认知池子,你跟消费者的每一次接触,都是在往这个池子里加分或者减分。
比如今天做了一个成功的市场推广活动,池子里多了30分;但同时有两个客户投诉,或者门卫的态度不好,别人说这个品牌很糟糕,池子就减了几分。
所以品牌是一个认知的动态池子,是我们听到的一个比较好的解释。品牌举办的所有活动,都是希望能往池子里多注加分值;所有不好的地方,都是在减分。
所以企业除了用户资产、财务资产,还有一个品牌资产。构建一个正向的分值积累,就是在构建品牌资产。
问:您刚刚提到创始人最好是一个杀手级的产品经理,那像我们这种做互联网产品的,来做消费品是不是可以互换?另外在早期的时候,需要一个特别懂品牌的人加入吗?
翁怡诺:我觉得一个具体物理的产品跟互联网产品不是一个逻辑。物理的产品你要极其热爱,用星巴克老大的说法,就是要将心注入。
什么是将心注入呢?就是说到这个事没有你不知道的,要穷尽。比如你喝过多少杯咖啡,全球每个地方的咖啡豆有什么不一样等等,你得把你对这个事的热爱秀出来,让大家能感知到。
今天我们说新品牌从0到1,其实就是没啥资源还想做点事,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产品说话,早期阶段还是要产品牛。什么是牛我不知道,但一定要让大家尖叫,得做出这种感觉。
所以创始人对产品要有很深度的理解,它反映在供应链整合上。包装这些东西还只是其中的技术环节,很多时候是想得出来造不出来,这是核心问题。
整体上我觉得流量的玩法已经变成一个基本功,我们开玩笑说去杭州抓10个人回来,可能5个人都能给你讲抖音的流量玩法。但反过来说,今天一个品牌从0到1,哪些因素的权重高,我第一选择肯定是产品定位。
问:您怎么看待品牌广告和流量型广告之间的关系?
翁怡诺: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你家里有粮没粮,或者是企业处在什么阶段。
从0到1的阶段钱都花在供应链上了,哪还有钱搞品牌广告?除非能拿到一些特殊资源。等有钱的时候,你才会想要不也砸一点吧。如果可以的话,谁都想做品效合一。
这个问题还是要看阶段,要看你在整体策略上想干些什么,是一个阶段性战略匹配的道理。
问:您觉得未来2-3年,还有机会的小品类在哪儿?
翁怡诺:大家从淘系的数据里就可以看到很多迭代,因为老是有人在做各种新的东西。
另外,在整个消费品类里面,其实有非常好的境内境外的对标。很多在我们这边看是新东西,其实在国际上都已经跑了很久了。
如果说食品的话,我们大致可以看到有1到2年的代际差。比如一个东西在国外已经火了2年了,但国内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种创新的机会很多,当然不是说什么品类都成,但从全球的视野来看产品的迭代是一个蛮重要的能力。
所以创新是有源头的,从全球的视角来做品类创新的机会还是有的。
当然还要看创新的容易程度,整体上饮料是容易创新的,一个基底加点东西就是新品类,把几个东西混一混又是一个新玩意。
但有些品类的创新难度是很高的,比如小家电,它真正考验供应链,你可能想的出来造不出来。
所以我们真的要做一件事情,是要看的它供应链的成熟度的。很多时候创新往往是没人能帮你做出来,这是个问题。
问:洗衣凝珠是不是也属于这个代际差?会不会1年之后,把洗衣液的市场又给抢占了?
翁怡诺:凝珠这个产品在技术上其实挺难做的,因为这个包膜很容易破,包的太紧不好,包的松也不行,它贵有贵的道理。
另外还有一个最大的技术问题,就是容易受潮。洗衣凝珠能在北美流行是因为那里气候比较干燥,但在华东这条经纬线上面,包括在日本,凝珠都没有变成一个主流的产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破损率很高。
所以它的背后不是凝珠,而是浓缩。洗衣液的下一步迭代,其实就是浓缩洗衣液。凝珠是一个技术路线,作为一种社交货币,凝珠有它的小众需求,但总量上其实也不大。
问:我是做儿童食品的,现在还是卖一袋赚一袋的状况。但我有个朋友,拿了一些资本的钱,用低ROI的方式去做,起量会很快。我不知道翁总怎么看这两种逻辑?
翁怡诺:资不资本,我觉得一点都不重要。大家不要因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自己给自己设置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经常讨论说线上线下,这就是个标准的伪命题。
线上你告诉我是哪个平台,这个定义根本不准确,资本也是一个非常不准确的抽象概念。
有人投他,可能只是有个人发昏给他点钱罢了。就算是某些知名机构投了,也不能代表任何主流意见,也没有什么意义所在。投了就投了呗,最后挣了钱大家都恭喜他,没挣钱大家就看看笑话。
所以资不资本不是问题,一单单卖有一单单卖的快乐,你卖得快也有卖得快的痛苦,这个不重要。
问:我们在做一个年轻女性的代餐品牌,今年这个市场也很火,翁总怎么看?
翁怡诺:代餐其实是一个供应链的生意。
什么意思呢?在今天这个阶段,真正受益的是工厂,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市场有需求,都想去占一块,做品牌的人就很多。
有点像宠物,宠物基本上都是找个代工厂做产品,玩的是线上运营的能力。所以反过来从投资的维度,我基本上是布局工厂。
逻辑就是刚刚说的,做品牌的壁垒越来越低,反而优质供应链很短缺。我们那个工厂特别逗,上午研发配方挂个牌子谁来做,下午换个人,包装再改一改,其实都是一个厂做的,然后这个卖贵一点,那个卖便宜一点。
这里面会导致一个问题:在研发上,总体偏雷同。而且我观察工厂的销量就知道品牌的生意有多大,其实比大家想象的小很多。
目前几个品牌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因为代餐本身是个反人性的食品,我们一直都不喜欢做反人性的生意,你饿了几天以后,基本是还是要去吃顿火锅。所以我宁可去投火锅,不希望投这些跟欲望做斗争的生意,那个太难了。
问:您往上游投是因为现在这个市场比较火热。那如果这些品牌做了一段时间死掉了,您对于供应链的增长还会这么看好吗?
翁怡诺:这里其实隐含了一个假设。为什么你们会玩流量,我工厂就不能拉一个团队过来玩品牌呢?品牌壁垒这么低,我留最好的配方、工艺,给我自己的团队来好不好?其实这里边是个成长路径的问题。
如果有谁能跑出来,量大了,工厂也开心。但如果大家都死了,那我自己这套东西玩得熟,供应链也可以做品牌。所以在这种品牌认知效率下降的大背景下,优质供应链的腾挪空间会更大。
问:我们是做果酒的,属于小品类,目前的目标客群是年轻人,虽然他们不怎么喝白酒,但对于果酒的认知也比较弱。那像这种小品类的新品牌,应不应该着力做用户教育?
翁怡诺:品类上,我们最喜欢的肯定是天然有认知的,这个还是蛮重要的。
像我们投五谷杂粮类的东西,它们本身就有健康属性。比如夏天喝绿豆+薏米仁能去湿,这种认知叫天然认知。
如果你做这种小的特种酒,它其实也会有一个天然认知把你归到里面。比如你做青梅酒,他立刻就会给你联想到日系的饮料。所以这不是要不要教育市场的问题,而是说要怎么巧妙地教育市场,这跟你渠道的打法要联系到一起。
如果是完全没听过的东西,你硬要做出来,是很难去做教育的,而且代价也太大了。
问:我们做的第一个产品就是青梅酒,但目前还是属于认知比较弱的一款酒。从弱认知到强认知的过程中,打法怎么权衡?教育和转化哪一个权重应该更高?
翁怡诺:我觉得教育要量力而行,而且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转化率对吧。所以它不是一个权重的问题。
大家在做这一类东西的时候,应该要有更长远的打算,不要指望会做得很快。说白了你选了这样的一个赛道,就意味着肯定是要耗时间的。
就像刚才说的,所谓做品牌,就是认知池子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个池子是用时间换来的,有些东西快不了。
你不会变成王饱饱,也没有机会变成王饱饱。但任何东西你慢慢搞,说不定10年也能积累下来这个人群,也挺好的。
我们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就是把包括茅台在内的,中国白酒品牌的历史数据都挖过一遍。大家想象一下,从0做到10亿收入,最少要多少年?10年。
所以大家不要指望说我哪个东西2、3年就要爆起来,那都是故事,品牌的成长路径比大家想的要长很多。
相关推荐
品牌从0到10亿要多久?
做增长,从0到1难,从1到100更难
从0到1如何避开陷阱? | 险峰观点
To B 企业从0到1的市场拓展之路
CTO从0到100三大阶段的12条攻略
江小白前营销总监再创业做品牌「乔治巴顿」,分享白酒从0到1方法论
从日本消费的“人货场”重构规律,看中国新品牌如何从0到1?
从0%到70%:谷歌Chrome是如何蚕食互联网的?
从阿北罗永浩到戴威,理想主义者还能任性多久?
从0到IPO:创业各个阶段如何调整增长策略?(下篇)
网址: 品牌从0到10亿要多久?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12719.html
推荐专业知识
- 136氪首发 | 瞄准企业“流 3926
- 2失联37天的私募大佬现身,但 3217
- 3是时候看到全球新商业版图了! 2808
- 436氪首发 | 「微脉」获1 2759
- 5流浪地球是大刘在电力系统上班 2706
- 6招商知识:商业市场前期调研及 2690
- 7Grab真开始做财富管理了 2609
- 8中国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2328
- 9创投周报 Vol.24 | 2183
- 10微医集团近日完成新一轮股权质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