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独家丨离开启明创投一年后,张勇和尹明组建的启高资本募到了5亿首期人民币基金
文丨陈之琰
从启明创投离开后,投资人张勇和尹明有了新开始。
36氪独家获悉,启高资本于近期完成一期人民币基金募资,规模为5亿元。2019年6月,36氪曾独家报道启明创投内部的人事变动,原合伙人张勇、执行董事尹明正是其中一支变化的力量。
新一期人民币基金的出资人包括:海兴电力科技、中持环保、海亮集团等上市公司,上海国方母基金、上海交通大学、三家地方引导基金、国投创合国家引导基金、多家市场化母基金,以及多位高端制造业企业家。未来,投资团队会将聚焦在智能制造、环境技术、智慧能源和汽车科技三个领域,涵盖成长早期到成长期阶段的公司。
在启明时期,张勇一直被称为“博士”,有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他在2009年加入启明创投后担任合伙人,此前为通用电气电力电子和控制领域的全球技术研发负责人。金融背景的尹明与张勇在通用电气时期相识,并一直一同在启明创投负责清洁技术和先进制造相关领域的投资和管理。
由于老东家内部的战略调整,两人选择了离开,并共同创办了新基金启高资本。其主要目标:一方面,希望延续此前深耕的领域,围绕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专注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的早期投资;另一方面,作为兼具学术和投资双重经验的投资人,还以期能用资本助力产学研效率提升。
目前,启高资本已投资奕瑞科技、光惠激光、度亘激光、德擎光学、清研环境等多个项目。今年9月18日,启高资本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奕瑞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奕瑞科技的本次发行是A股科创板融资规模最大的专用设备制造业IPO项目。
近期,张勇和尹明首次以启高资本主管合伙人的身份接受了36氪的独家专访。随着科创板成为越来越多国内科技型公司的退出选择,两人所熟悉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也在近期涌入了不少一级市场投资人。对于从蓝海走向红海的未来,启高资本将用何种策略应对?学术与资本如何酝酿出中国式创新?从启明创投离开背后有哪些故事?
以下为对话摘编:
36氪:启高资本聚焦的智能制造、环境技术和新能源,这也是如今很多成熟基金会关注的领域,为什么你们选择自立门户,而不是在启明创投继续做下去?
启高:我们衷心感谢启明过往的培养和信任,离开后也得到启明创始合伙人们及老同事们的支持和关心。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协助启明服务好过往的被投企业。
离开启明的原因其实挺简单的,就是启明整体调整了战略。一句话来总结:我们原先投资的资产类别和启明整体的资产类别渐行渐远,合力效应在降低。
36氪:合力效应的降低,如何理解?
启高:作为硅谷风格的典型美元VC,启明一直偏好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而我们投资的工业、制造业,好项目都比较稳。从过往的业绩也能看到,我们总体的IRR不错,几乎没有亏掉的项目,但像小米那样一个项目赚几百倍的,我们也确实没有。启高未来也希望在一个中低风险的行业给LP带去中高回报的钱。
另外,我们希望可以覆盖整个先进制造业。但原来作为机构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更多配合组织的战略。
36氪:但更多的人进入“产业互联网”,“中低风险、中高回报”的局面还能继续保持吗?作为新基金,启高有什么竞争力?
启高:科创板推出之后,关注工业制造业人的确变多了。但还不够多。投资这个领域首要的问题不是能力,而是意愿。它不是一个有show off、曝光的行业,是真的得有passion才会进来做。
投机心态的人进来会很快就发现,想以“快进快出”的方式布局制造业或者to B是非常难的。如何找到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家?如何和这些企业家对上话?
我们投资的大部分公司本身不那么缺钱,创始人看重的是专业驱动和资源驱动的融合,这也是我们这个团队比较有独特性的一点。
36氪:钱与钱确实并没有本质之差,那你们能提供什么钱之外的支持?
启高:把产、学、研资源有效地长期结合在一起。
因为背景和经历,我们积累了很多的院士和顶级专家资源。他们为什么愿意长期和我们交流合作?不是因为我们能带给他们更多的科研经费,而是我们连接的企业有真实的、一线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他们形成课题、论文的关键。另一方面,有很多企业也不愿意和科学家对话,觉得他们研究的东西可能三五十年以后才能落地。我们就是两方之间的翻译器。
别想多了——投资人就个服务型行业。那么,服务的差异化来自于哪里?一个是因为喜欢、热情积累多年的专业性,另一个就是资源。结合资源、发挥资源是我们选择出来做基金的原动力,也是我们相信未来能提升技术产业化效率的关键。
36氪:产学研的割裂在中国是个老问题了,在你们看来,其中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启高:最大的问题是,这几个环节中的每一个人都以为他代表了最正统的思想,相互之间不对话。一边觉得,我为什么要和他讨论量子物理?另一边觉得,我为什么要听他跟我讨论量子物理?没有意愿是无法成事的,中间需要有一些粘合剂,翻译彼此之间的话。资本就是一个能翻译的人,而且是一个强粘合剂。
启高的角色就是一个粘合剂。对于我们所认可的技术产品或者早期项目,我们可以帮他找对的人,介绍资源,联络合作方。从成功的概率上说,我们扶他一程,可能有更大概率成为一个非常好的项目。从钱的维度,收益也会很客观。
36氪:To B领域的成长太慢,作为一家新基金显然有更急迫的回报压力,这两者如何平衡?
启高:我们的投资聚焦在A、B轮,我们将这个时间点定义为“有典型客户的深度认可”——下大订单不必要,但认可必须深度。
A到B轮也是各种边界来回框定下来的结果。你看,现在一期基金基本都是7年左右,对于我们专注的领域,一个好的创业从idea到相对成熟需要10-15年。当它差不多有4000万利润的时候会比较稳妥,我们的本事是找到一些中高成长速度的企业,也就是有起码30%的年化增长率,倒推回来,扣扳机的时候怎么着也得有千把万左右的利润或已获得两三个标杆客户的深度认可。这样对应到轮次也就是A到B轮。
当然,这不意味着不能早点发现好公司。我们一直都是“早认识公司、晚扣扳机”。To B领域的很多好公司真的是不那么缺钱的,凭什么你想扣扳机的时候就让你扣呢?还是要到一个大家都觉得舒服的时间点。
相关推荐
36氪独家丨离开启明创投一年后,张勇和尹明组建的启高资本募到了5亿首期人民币基金
36氪独家丨启明创投大震荡
2019,我离开老东家,3个月募到20亿
36氪独家 | 熊猫资本生变,一家VC 2.0的时代浮沉
36氪独家丨黑蚁资本募集第一期美元基金,首次交割达1亿美元
36氪独家 | 原百度高级副总裁向海龙成立新基金,完成首期2亿人民币募资
36氪首发 | 刚募到4亿首期基金的蜂巧资本,立志成为新消费公司的首位陪跑者
德弘资本首期基金完成募资, 总规模达25亿美元
远洋资本完成现代物流基金首期募集关闭
36氪独家|软银愿景基金中国部继续扩张,新合伙人蔡薇原为高成资本创始合伙人
网址: 36氪独家丨离开启明创投一年后,张勇和尹明组建的启高资本募到了5亿首期人民币基金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13564.html
推荐专业知识
- 136氪首发 | 瞄准企业“流 3926
- 2失联37天的私募大佬现身,但 3217
- 3是时候看到全球新商业版图了! 2808
- 436氪首发 | 「微脉」获1 2759
- 5流浪地球是大刘在电力系统上班 2706
- 6招商知识:商业市场前期调研及 2690
- 7Grab真开始做财富管理了 2609
- 8中国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2328
- 9创投周报 Vol.24 | 2183
- 10微医集团近日完成新一轮股权质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