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AI时代的“芯”投资要与泡沫共舞 | 海松沙龙五期硬核干货

AI时代的“芯”投资要与泡沫共舞 | 海松沙龙五期硬核干货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0年09月25日 16:54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海松资本”(ID:Oceanpine_Capital),作者:深耕硬核科技的,36氪经授权发布。

9月23日,AI时代的“芯”机遇与“芯”趋势”暨海松沙龙第五期成功举办。当下,AI芯片创新力量风雷涌动,荡涤环宇,本期沙龙特别邀请了来自芯片领域的三位重量级演讲嘉宾,同场出席的观众嘉宾包括泛林资本亚太投资总经理祝波、联想之星总经理 & 主管合伙人王明耀、临芯投资合伙人吴全及多位业内知名头部投资机构代表,大家对目前的芯片行业投资风口话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探讨。

PART1 圆桌分享

演讲嘉宾

 李亚军丨临芯投资董事长&CEO、兼澜起科技董事

 余凯丨地平线创始人兼CEO

 张亚林丨燧原科技创始人兼COO

▲嘉宾 观点分享

李亚军先生的分享

▌ 临芯投资成立以来已成功投出澜起、博通集成、中微半导体、芯原、思瑞浦等多家有影响力的半导体/芯片企业,以下是李亚军关于临芯投资逻辑的分享:

临芯投资于2015年成立,至今投资40家公司,已上市9家,其中最重要的一笔投资为澜起科技,临芯拥有11.5%股权占比,投资金额总计15亿,如今澜起的市值已达上千亿。2016年,临芯参与投资了中微,之后连续加注两轮,投资金额总计2亿,拥有股权占比3个多点,如今中微也是千亿市值。2018年,临芯2亿投资芯原微,彼时芯原微估值20亿,如今市值已涨到700亿。思瑞浦上,初始投资了400万,目前还拥有3个多点,今日思瑞浦市值达200亿。还有一个临芯的被投企业新洁能,近期也将挂牌。公司投资的整体浮盈超过200亿。

李亚军先生毕业于北邮后,在央企工作了30余年,后转向芯片、投资领域。在成为投资人之前,其大部分时间任职央企CFO,曾参与大唐电信投资中芯国际,后大唐成立了大唐联芯,李亚军先生便开始涉足芯片业务。当时国内手机基带展讯、锐迪科、联芯三足鼎立,犹如三国演义。为了生存,孙吴联合是唯一的出路,因此,李亚军先生着手策划锐迪科和联芯科技的合并,但未能如愿。后来就发生了紫光收购展讯事件,给予市场很多启发。李亚军再次策划收购锐迪科,由此引发清华紫光与浦东科投的“小路条之争”,成为当年投资领域里程碑事件。

2013年澜起科技登陆纳斯达克,其后开始新一轮定增,李亚军团队本想参加澜起科技当年的定增,后因股价从10块涨到26而放弃。但后来澜起被做空股价大幅下跌,形成价值洼地,李亚军团队果断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联合中国电子集团完成了对澜起科技的全面收购。

2014年芯原微电子开始G轮融资,彼时其业务仍在亏损边缘,生存艰难,融资不易。李亚军却逆势看好芯原微的客户、技术积累以及创始人的格局、情怀,因此雪中送炭,领投了一轮3000万美元。2016年,李亚军成功推动了芯原微电子与硅谷公司图芯科技的合并,使芯原从单纯的设计服务公司摇身变成了AI公司,焕发了新生。到2018年,芯原再次融资,在众多投资人犹豫之际,临芯投资再次牵头入股2亿元,使之顺利完成了融资。此次投资的核心逻辑是:从传统观点来看,芯原是设计服务公司,估值不会太高,但是打开来看,其中包含了一个极具价值的AI公司,其价值远超过设计服务公司。

时间来到2016年,中微半导体寻求融资,当时业内的投资公司因其长期亏损,后期投入巨大,大多望而止步。临芯投资再次展现了其独特的投资理念,果断投资,再次捕捉到未来的独角兽。此次投资的基本逻辑是:当时国家大基金已经成立,各级政府及机构公布的各种产线已达几十条,由于国内产线上的半导体设备几乎都是外国进口,国产化将是大势所趋。临芯看好半导体设备的基本面,非常关注设备国产化的机会。而中微又在国产公司里面鹤立鸡群,虽然临芯当时对中微刻蚀机的研发和产品的前景还存在担心,还是果断地投资了中微。后续中微的发展和上市,再次证明了临芯投资独到的投资眼光。

临芯的投资逻辑并不复杂,主要是大道至简,着重长远!

余凯博士的分享

▌ 选择切入车载芯片原因

互联网企业有资金、有资源,且大概率从云端芯片切入,为错开竞争,地平线选择端侧计算芯片。

余凯创立百度自动驾驶,深知车载端的关键“痛点”,与数据中心不同,车载芯片无散热系统,加上外部运作环境不可控,因此车载器件对功耗和散热有极高要求,技术门槛高。预判未来汽车将成为超级计算机,车载传感器将远超手机传感器且带来海量数据。

时间门槛。从项目启动,到量产上车,再到销售,至少需要5年时间。

芯片行业是软件+硬件的综合竞争。地平线具备完整的软硬件能力。

▌ 地平线的进展及现状

2019年,以“中国速度”推出第一款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芯片从流片送回,到量产推向消费者,大概仅消耗16个月-17个月(手机芯片从流片送回,到量产销售,大概6个月)。

2020年合作的第一款车型是长安UNI-T,目前该车型每个月出货将近2万辆,是爆款车型。

目前市场上有20多款车型已经采用了或正在采用地平线的芯片,公司产品的各项指标已超Mobileye。

下一目标:对标英伟达供应特斯拉L3级的自动驾驶芯片,预计2023年实现该芯片量产。

对汽车行业以及特斯拉的看法

汽车行业的上半场竞争——电动化,下半场竞争——智能化。真正的比赛在下半场。

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领先了竞争对手大概5年。特斯拉的速度助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地平线将抓住时代机遇,聚焦自动驾驶领域成为世界的龙头公司。

芯片公司的竞争力:软件+硬件的综合竞争。地平线具备完整的软硬件能力。

张亚林先生的分享

▌ 背景与创业初衷

张亚林先生2000年毕业,2007年到AMD中国工作,AMD在国内落在号称“上海硅谷”的张江大厦(最早是火炬创业园)——“中国芯”萌芽的地方。博通、Qualcomm、AMD、Marvell、英伟达等一众国外芯片企业都在张江落地,培养出大批掌握芯片核心科技的人才。张亚林先生离开AMD时,AMD在上海有2,000人(芯片/IP/软件的团队均在上海),上海是AMD全球研发的中心,执行对全球研发的管理。2017年,张亚林和赵立东决定出来创业,决心和英伟达竞争,用最优秀的人才做最有挑战性的事情。

▌ 燧原的策略

2018年赵立冬和张亚林成立燧原科技。当时燧原1.0时代的策略是从0到1,做出一颗云端训练芯片,对标英伟达V100。芯片从立项到流片要1年时间,从流片到量产再要1年时间,但核心工作其实更在量产环节,流片点亮仅能算完成了30%的工作。因此燧原的做法是去打通全产业链,掌握所有参数,才能控制良率、优化成本。目前燧原已进阶到了2.0时代,是要从1做到N,是修“内功”。燧原1.0时代是150个人做一颗芯片,现在300个人做4个项目,组织效能很重要。张亚林认为很多创业企业不是倒在从0到1阶段,而是倒在从1到N阶段。因此张亚林自身目前主要精力也投入在培养团队稳定性上,99%时间花在内部。而目前单点的训练芯片向推理芯片推动,也验证了燧原强大的执行力。

▌ 对于新发布的集群卡产品的评价

IDC在云端的集群,目前全球能做到的只有几家企业,除燧原外,还有英伟达、谷歌及华为。对集群的需要,以燧原的核心客户的游戏业务举例,其需要几十台服务器做集群训练,因此芯片需要支持集群。

对于云端AI芯片的评价

当下评论云端AI,不能只谈芯片和架构。英伟达不仅做卡和芯片,而在做系统和集群。英伟达收购以色列的Mellanox Technologies以及ARM,是要做服务器的“全垒打”。去年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首次超过游戏部分,也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当下讨论云端AI,谈的是系统——互联、生态、集群。

▌ 与英伟达竞争的策略

云端芯片初创企业面对的困难在于,现有英伟达的使用者,不愿将已有的开发及KPI模式转移到新架构上。所以燧原采取的战略是,首先跟随英伟达的脚步,但通过产品成本优势和本土化服务的优势,逐步掌握话语权,最终拿下to B市场。

PART2 互动问答

Q1:李总带领团队在跨境并购,即将国外技术、人才与中国资本、市场嫁接和融合方面,做得风生水起,曾主导和参与澜起、OmniVision等多起海外并购。此前从美国能买到不少好标的,但新的地缘政治形势下,直接收购美国标的很难了。临芯的海外并购策略如何调整,挑战主要在哪里以及如何做好并购后的整合?

李亚军:从RDA到澜起,我们总结了自己的并购分级理论,第一是和他交流,谈并购,文化很关键,投后管理也很重要。我们把并购对象分为四类,国内的企业是并购1.0,国内运营海外架构的是2.0,纯海外的是4.0。此外,我们把华人管理的国外企业单独拿出来整理,因此接触到了豪威项目。这个过程和摘桃子一样,越摘越少,现在去美国做并购已经比较艰难,但欧洲还是可以的,只是略有难度,日韩、以色列也还可以。大型的并购确实不好做了,小型的还有可以做的地方。日本、台湾存在限制,美国基本不可能。海外并购还是要积极去做,物美价廉的标的基本很难存在于国内。国内小而美的很多,但就算上市,过一两年之后,没有增长的企业会有很多,即使公司有利润,但不增长也会使得投资人抛售,其最后的估值趋近于净资产,因此对国内并购造成很大困难。

Q2:目前科技企业收入增长还需要爬坡时间,关于AI芯片公司估值的问题,各位如何解释其高估值的合理性?

李亚军:投资估值具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可以叫“市梦率”,即被投公司对自己的公司未来有合理的发展规划,但是暂时还没有盈利的能力;第二阶段是市销率,如果公司已经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则可以参考公司市销率,市销率越低,这个公司投资的价值也越大;第三阶段是市盈率,公司已经有盈利的能力的时候,我们会参考市盈率,一般认为市盈率越低,代表投资者能够以相对较低价格购入股票;过高则代表该股票的价值被高估,泡沫比较大。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不同行业的市盈率有所不同;最后是看市净率,市价高于账面价值时公司资产的质量较好,有发展潜力,反之则资产质量差,没有发展前景。

对于半导体行业未来的投资,从大逻辑看,我国半导体走向可以参照20年前的通讯行业或者汽车行业,两者都持续了20年,未来我国科技发展也会持续20年,集成电路是其中的龙头,也要持续20年。至于提到的市场泡沫问题,市场泡沫任何时候都存在,我们也需要和市场泡沫共生共存,未来市场泡沫也是会长期存在。最后是挑选真正有实力的产品,未来我国的高科技公司80%最终都会被淘汰,10%勉强可以维持,10%是真正有实力的公司,因此还要看自己有没有能力从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高科技公司。

余凯:作为创业者,只能踏浪而行,地平线不变的是战略目标,即瞄准智能汽车赛道-车载边缘端计算芯片。我们认为,智能汽车赛道将是半导体产业的第一大垂直产业,且目前已出现拐点,但应用生态还不健全。展望未来,预计2023年交付的整车可盈利1万元/辆-2万元/辆,且这一趋势正在加速。

张亚林:燧原估值的合理性体现在以下方面:1)唯一性:高端的AI云端芯片市场,我认为燧原有两年领先优势,华为方曾评价燧原已经做到了4年的领先优势。因此其他企业从现在开始做,赶超至少需要3年;2)良好的历史记录:成立以来,燧原做到了所有对外界承诺的;3)成长性:以团队良好的tracking record及具备的先发优势,燧原未来的发展具有想象空间,值得期待。

Q3:AI芯片公司在自动驾驶和云计算/数据中心之外,是否有其他市场空间巨大的赛道?

李亚军:我觉得未来生物科学、生物科技是非常重要的赛道。现在的美国就是20年后的中国,现在美国对于投半导体行业已经习以为常,没有太大的兴趣,未来能够独占鳌头的还是生物科学和生物科技,好在半导体的发展和生物科学是有交集的,这次疫情期间,很多做半导体材料的公司调转到生物科学领域,因为半导体材料需要极高的质量和纯度,这些材料也可以满足生物医学。

余凯:大数据时代之后,人类将进入大计算的时代(即很多物理定律引发的过程,都可以在计算、仿真、虚拟的世界实现)。比如AlphaGo训练不需要外部数据,我认为未来大算力、大计算比数据本身更重要。自动驾驶、生命科学、金融等领域未来同样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学习训练,其发展值得期待。此外,大计算时代的背后,像底层基础厂商台积电、中芯国际、英伟达等头部厂商都值得关注。

张亚林:非常同意余博士关于算力部分的分享。延伸来说,可以关注算力的载体——材料。台积电的roadmap中,未来10-15年,可以实现3nm甚至2nm的制程,但在材料学上没有突破,仍是使用硅。我认为很多东西包括存储介质,会在未来10-15年走到材料学瓶颈。因此想投未来硬科技,建议关注材料学,这是算力的承载。

Q4:如何看待3D视觉识别?以及3C端产品,算力无法支撑算法的多样性?对目前存算一体发展阶段的看法?

余凯:智能汽车比AR/VR可创新的空间更大,手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化设备,未来智能汽车将成为一个颠覆性的个人化设备。届时,人们可能会车内办公、娱乐等。我并不认为汽车会因共享而变少,反而会更多,因为所有人都需要个人空间。

存算一体是未来可创新及突破的方向,存算一体会突破人工智能计算的摩尔定律,从而实现有效的人工智能计算。

张亚林:关于3D视觉应用,在AMD工作期间曾和微软讨论,VR、AR产品没有用户粘性,用户仅出于新奇去体验,但难以适应头戴的方式。微软统计过,微软XBOX产品的用户粘性比VR产品HoloLens高很多。

关于存算一体,现在分为存内计算和存边计算两大类。存边计算根本在于数字和模拟的结合,目前的壁垒在于设计的methodology。现在还没有一套工具链能将memory cell和数字的compute结合在一起。因此核心在于业内工具链的突破。

Q5:大数据及算力方面的提升、存储数据的爆发、非结构数据的爆发、IDC数据中心的应用变化,投资角度来看,是否存储方面存在新的机会,如何看待软件定义存储等新的领域?

李亚军:10年前投互联网赚钱,这是软件的领域;近年投集成电路赚钱,这是硬件的领域,未来投资的方向,是软件硬件相结合的领域。现在新基建是投资的热点,新基建中也提到了数据存储,所以未来数据存储也会是投资的大方向之一。

余凯:地平线是智能计算平台公司,为智能汽车提供智能芯片及操作系统。地平线坚持软硬结合,公司软件/算法工程师人数远超过芯片设计工程师。我认为软硬结合的企业更有生命力。目前智能汽车操作系统领域参与者不多,而操作系统和芯片总需要一对一的藕合。PC时代也是如此,比如微软与X86紧密藕合。

未来智能汽车时代是软件和硬件的时代,即将操作系统和芯片结合。智能汽车时代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很高,在此背景下,在一个组织内同时做操作系统和芯片更有未来、迭代速度更快。

张亚林:从服务器和新基建角度,用户不关心芯片成本,而关注TCO(Total Cost OfOwnership),即单位空间算力的运维成本。因此用户要求的是整套解决方案,要做的一是把TCO优化到极致,二是把服务做到极致。我认为存储领域,没有几百亿无法涉足,因为量产爬坡很困难。因此想要投资存储企业,需要考核团队实现研发落地的工程化能力。

海松资本投资沙龙系列活动是一个由海松资本发起的,由顶尖投资机构合伙人、产业龙头企业家、优秀硬科技独角兽CEO、研究专家等组成的、多方位的硬核科技领域分享社群,海松资本作为这个联盟的连接者,推动该相关领域分享认知和洞察,交流观点,碰撞思想。

相关推荐

AI时代的“芯”投资要与泡沫共舞 | 海松沙龙五期硬核干货
资本牛市下新经济投资的机会和陷阱——海松资本投资沙龙III期
后疫情经济下的中美高科技产业投资-海松资本投资沙龙2020年第二期
海松资本陈立光:创业者要如何把握硬核科技创业的黄金时代?
海松资本陈立光:当下是中国硬核科技创业的黄金时代
海松资本陈立光:注册制下创投市场生变,看好与新经济结合的传统市场变革
2020股权投资市场现状及展望:虚假繁荣破灭,硬核价值崛起
新资本 | 海松资本陈立光:整合产业资源,助力“硬科技”企业构建产业“护城河”
教育创业公司如何与巨头共舞,斩获投资
物联网的“造芯”盛况,是一个泡沫吗?

网址: AI时代的“芯”投资要与泡沫共舞 | 海松沙龙五期硬核干货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13692.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

推荐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