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张磊选了一个最难的方式做VC

张磊选了一个最难的方式做VC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1年02月24日 12:58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曹玮钰,36氪经授权发布。原标题《又募资100百多亿,高瓴创投算不算“顶级VC”?》

各位好,我是玮钰。

上周跟FA朋友吃饭,她给我讲了两则高瓴的故事,结论自相矛盾,但细琢磨又很有意味。

一个是"名场面"。高瓴创投deal team做尽调,张磊悄没声跟着去了,搞得创始人挺惊讶,后来听说张磊对VC业务重视得很,亲自下场看的案子“小一半”。

但另一边儿,往一年前看,早期市场又“不太认”高瓴——去年年初,高瓴创投想领投一家技术公司的早期,但公司那边倒犹豫起来了。

按说不就是融资吗?有什么可犹豫的?

后来我想,里边关键的问题是“不了解”。人们都知道高瓴擅长做普洛斯,做百丽,做格力这种超级案例,你跑来投我一个小公司A轮,诉求、目的是什么?你带给我的可能性是什么?全是未知数,可不得犹豫一番么。

而这两则故事拼起来,想必就是高瓴创投一年前的处境了:腕儿大,弹药多,但跟大伙儿“不熟”。

但想必今天,不会再有人认为“不熟”了。高瓴创投去年在市场上全面出击,你不断在几个赛道上听见他们落子的消息。

但之前一直没看到数据,这次正好赶上高瓴创投一周年,一看新闻吓一跳。

短短一年时间,高瓴创投竟出手200多次。

讨论、评估高瓴创投,我们先抛个坐标出来:“顶级VC”。

高瓴创投算不算顶级VC?

1

“顶级VC”的架势

高瓴创投的投资能力行不行?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讲真,这个问题问早了至少五年,去年才发布的基金,远没到论成败的时候。

但高瓴创投的业务状态行不行?这个就完全是有据可考的东西了。

先说结论,高瓴毫无疑问已经全面具备顶级VC的素质了。

定义一家基金的首个要素是规模。

VC的募资我们有现成的标杆。你数数去年募资规模很大的几只基金,高榕美元募资11.5亿,加上当期人民币基金“超百亿”;启明美元基金12亿,人民币28.52亿,加一起也是“超百亿”。

高瓴去年发布的VC基金规模也是“百亿”,今年新募资还是“超百亿”。启明高榕毫无疑问是中国市场上最一线的基金,我们倒不是要轻率地给人家“比高下”,只是有坐标,就有定义口径了,所以可以这么讲,高瓴创投的单期募资额度,至少不低于最好的一线基金,并且募资节奏更密。

其次看团队。

量级起来了,团队也得跟上。高瓴做一级市场不是一两天了,旗下基金从来没有限定过阶段,但2018年设立的VC小组不过10余人,去年单独独立创投基金,至今一年,规模已经壮大到30多人了——同样约等于国内一线VC的dealteam规模。

第三看项目。

高瓴创投披露的出手次数是最令我惊讶的一个数字。光去年一年,高瓴就投了200多个case。这是什么概念?我问了问朋友,又查了查数据,结果吓一跳——高瓴创投去年一年的出手次数,基本顶得上3-4家国内头部VC了。

除了出手密集,官宣的投资范围也足够宽,横跨300万美元到3000万美元。翻译一下,从早期到中后期,VC能投的不能投的,高瓴都能投。补句潜台词,别忘了后面的PE、二级高瓴也能来。

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高瓴正在积极、全面地投身早期,姿态是进攻乃至强势的。

你从张磊的个人精力分配也能看出来。

除了开头所讲的张磊跑去尽调的场面,那位FA朋友还给了我另一条信息:高瓴创投的架构扁平,张磊离deal team距离足够近,去年至少看了上百个案子,获取信息的频次和参与程度都很高。

还有个没被注意的细节是:高瓴的VC基金是单独募资的。

按说决定去搞创投,设立个创投基金不是应该的嘛?你瞧,这还真不是个想当然的事情。

高瓴搞VC是否一定要设立新基金?按照高瓴官方的说法,他们投资一级市场是个长久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团队也一直在,那么决定搞高瓴创投,设立基金当然不是必须的事情,把投资团队扩大,继续用大基金里的份额去投不就好了?千亿的基金盘子,百亿的VC计划,完全hold得住。

所以,设立新基金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独立募资,尤其是考虑到这是双币基金,也就是说,高瓴需要重新站到LP的办公室里,独立地讲一套创投的故事。这就有意思了,人们都爱讲高瓴擅长一二级联动,研究驱动投资的能力很好,那么你基于原本的能力边界,延伸出去,做一些“必要的、目标明确”的早期项目,是最稳妥、容易的早期投资路径。

但张磊显然不是这么想的,高瓴创投不是高瓴“收割早期”的工具,而是高瓴通盘策略里,和其他投资阶段同等重要、甚至阶段性最重要的、独立的投资计划。

设立新基金,就是最强的“独立”的信号。

我想起之前采访的一位基金管理人。他是脱胎于某基金的早期机构合伙人,募资还需大基金"输血"。采访中,他反复强调募资独立的重要性——如果募资不能独立,就是'孩子离不开娘',根本上谈不上独立成熟乃至可持续发展。

回头来看,高瓴让VC基金单独募资、运作,这是"长期、独立计划"的明确信号。而且不论从基金体量、团队规模、出手节奏,还是基金的运作模式、重视程度、资源配给......从每个维度来看,高瓴都在"重仓VC"。

2

上限有待验证,下限一定极高

高瓴创投刚推出一年,讨论上限太虚,但注定下限非常高。去年2月,高瓴正式入场时就有观点:对于一级市场,高瓴将是巨大变量。

这很好理解。一般来说,二级发家、PE壮大的基金下场VC,总会被认为带着"降维打击"劲头。

最直观的,deep pocket天然优势,势能够强劲,还带得动节奏,头部案子必有高命中率。另外,高瓴重投研,重产业整合,从二级下注腾讯、一级豪赌京东,撮合二者投资加合作,到buyout收购百丽,400亿入主格力,高瓴早在一次次mega case获得了顶级且稀缺的项目操盘和产业经验,资源调动、业务撮合水平绝不是一般机构比得了的。

但事情都有两面性,高瓴给VC市场带来的也不止于是竞争。

高瓴往早期走,除了竞争,在某些局部也带着"教育市场"的意味。

拿这两年热得发烫的消费赛道来说吧,茶饮品牌火得不行,但对资本并不感冒,像蜜雪冰城这种头部案子,更是VC打不开缺口的部分。所以整体的经济增长红利那么大,VC这个行业毕竟只能吃到一个小口径里的红利,而究竟能吃到多少,还真得看实力和博弈。

就消费赛道来说,其中原因种种,比如企业现金流充裕、企业家资本意识不强、没有商业模式进化需求等等,所以常会出现"大基金集体错失"的情况。

现在高瓴进场,把触手放得更靠前了,这种创投市场的"硬骨头"可以由品牌势能最强的机构先来"啃",一旦头部开了口了,产业投资的天花板可以打得更开,头部企业接受了风险投资,赛道里其他人才跟得上,所以现在茶饮赛道有明显打开缺口的迹象。

但资本市场有趣的一点,是没有赢家通吃。

即便是高瓴,也不是开局就能赢,也得花大力气说服早期市场——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拿高瓴VC的钱。

一位创始人告诉我,高瓴创投去年曾想投他们早期轮次,他们却很犹豫——不希望高瓴的名字出现在A轮乃至天使轮,认为高瓴在中后期进来对自己意义更大。这种心理肯定是普遍现象,也让高瓴创投在开局之际也吃了些个苦头。

说到这儿我忽然意识到,高瓴正在卯着大劲,用一个更高难度,挑战一件自身过往并不那么擅长的事儿。

接下来是不是就该谈“高瓴为什么要这么做”了?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先谈谈,“高瓴是怎么做的”。

细看高瓴创投的打法,瞄准科技、医疗、消费、TMT四大领域,一年密集出手200+项目,平均每1.8天出手一次,其中医疗、科技赛道齐齐超过80次出手。

前几天翻看融资报道发现,当日披露的三个医疗项目居然全是高瓴创投领投的。还有位投资人告诉我,现在To B领域有三个买家在“非常积极地”出手,高瓴就是其中之一。

还得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但不论赛道和打法,也不全是高瓴最擅长的。类似于硬科技之类新领域,对高瓴来说肯定也少不了从0 到1完成陡峭学习曲线的过程。另外,高瓴也没基于二级的发家优势,根本就是用一级市场"开疆拓土"的打法——自上而下,密集出手——典型的大基金路子。

还有百亿基金,偏要单独募集、单独"成团",这更是给自己提高难度。

一方面,单独募资,意味着高瓴放着现成的几千亿盘子不要,反而重新去给LP讲募资故事。另一方面,百亿基金中有比例不低的人民币基金,这也是向人民币市场的一次积极的靠近。

平心而论,高瓴在早期投资上如此用力,阶段性是为自己在市场上“正名”,长期看,一定是有个大的通盘计划。

这事从两个面看。一方面,高瓴做VC这事,本身没问题。近几年,PE、VC相互涉足,甚至一、二级也跨界拓展,早就不是新鲜事。春华、弘毅等大PE下场VC,红杉、GGV成立种子基金,甚至日前的比亚迪定增也出现了高瓴和红杉的身影。

合理性也早被探讨了一遍又一遍。比如PE被VC的规模化挤压了回报空间需要往前走,比如提升项目的选择范围要抓住更早更多的项目,再比如要更早与企业家建立联系长期陪伴全面认识市场......高瓴本就手握超长线资金,又揣着这么多认知经验资源资金,不做VC才奇怪。

但问题是,张磊为什么要在这个节点做?还把高瓴VC成了极致模式?

没有答案,先回头看看。

2010年,高瓴3亿美元投向京东,这个案子给高瓴打开了一扇大门,也重新定义了高瓴在资本世界的坐标。之后早期投出蓝月亮、百济神、ZOOM、完美日记这样的案子,进一步赋予高瓴在一级市场上系统、可持续、大规模投资以及向更早期延伸的可能性。

但这仅仅是可能性,答案呢?

我们再往张磊身上看看。

3

"路径依赖"厌恶者

一直以来,高瓴都是个特别样本——庞然大物,难以定义,没有对标,环环相扣,以及无法复制。

纵观张磊的成长轨迹,二级出发来到一级,又从PE来到VC。

其他人做事都是往上做,从小案子到大案子,从小基金到大基金,交更高层次的朋友,做他人更难企及的大买卖。但张磊却硬生生同时蹚出两条路——一边是越来越大的生意,另一边,业务却大举往早期走。张磊下场干起了"更脏更累"的活儿,也把自己搞得越来越忙。

倒是消减了一些成功者特有的“枯燥地赚钱”的意味,但仍然让人看不透。话说回来,对张磊这样颇有成就的投资家,外人看不透是正常的,但张磊给你的感觉不是完全不明白的看不懂,而是看到了太多复杂性之后,无法总结的“不懂”。

比如翻看张磊的话语体系,大多是抽象的理念。"张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很难外部考证。有一个特点倒比较明确,张磊是个"路径依赖"厌恶者。

流传在外的的张磊语录,有两句或许很"张磊"。

第一句,"我这个人就喜欢打仗,而且一定要打到最后一滴血"。

第二句,"我个人很警惕那些各方面都No.1的人,这种人可能不是真的很喜欢所做的事,而只是因为想要成功的惯性和路径依赖在做事,有这种思想的人其实走不远"。

这两点上,张磊算得上知行合一。他的雄心始终在线,他的路径也始终在变——做一级就抛却了二级打法,做VC就抛却了PE打法。

PE有个"犯错不能超过5%"说法。现下,做VC的张磊要让团队忘记这个数字。

一个从二级、PE起家的机构要做VC,就是得想办法适应犯错,但就企业管理来说,这可不是张磊开个会,讲一句允许犯错,就能解决的问题。投资本来就是个特别讲路径依赖的行当,如今的张磊必须带着VC业务团队重新定义一套方法论,就算没到重塑方法论的程度,至少也要在此前的舒适区迈出一大步。

这里的难不是客观的难,而是主观上的难。不是说张磊做VC比其他人更难,而是对于张磊来说,他前面有太多通向VC的路径,几乎每一条都可以比现在更加容易,更加稳妥地赚到钱。

张磊选了一个最难的方式做VC。也相当于让外界获得了一个理解此人的契机。比如,张磊喜欢说自己的投资理念是中西合璧,以往这是人们“看得到、抓不住”的信息点,但高瓴创投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为“中西合璧”做出了注解。因为作为投资人,做更大的生意,赚更多的钱,毫无疑问是最基础的价值观念,也会让一家投资机构按照一个线性发展的路线,只往“更高、更大”一路走到底。但只有一个充分掌握了金融投资工具的、又读老子的东方人,才有可能做出这种“反者道之动”的决策,在把“大”路走明白的同时,又在“小”这条道上一路狂奔。

相关推荐

张磊选了一个最难的方式做VC
张磊对话邱国鹭:论一个卓越投资人的养成
对话高瓴张磊:投资人最重要的修养是什么?
对话高瓴张磊:投资人最重要的修养是诚实 | 投资者说
张磊读什么书?
张凯磊发长信宣布学霸君“倒下”,理想的乌托邦终究没走进现实
高瓴张磊和黑石CEO聊了一个小时
张磊“老友会”万字实录:穿越周期的秘诀是什么
“价值捕手”张磊
今晚,高瓴张磊办了一场老友会

网址: 张磊选了一个最难的方式做VC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17363.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

推荐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