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造车,大厂或许有大未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贝克街探案官”(ID:bkjtag),作者:贾沛霖,36氪经授权发布。原标题:《互联网大厂造车,会是黄粱一梦吗?》
腾讯宣布与吉利达成合作;百度成立新能源汽车公司,与吉利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巴巴与上汽合作,推出智己汽车;华为多次与车企达成合作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苹果巨额投资起亚造车;小米造车新闻一出股价立刻涨停……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互联网大厂正在密集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
各家大厂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腾讯、阿里巴巴、华为主要是提供生态服务而未涉及整车制造。百度和苹果则是亲自下场造车,并且搭配自家新能源汽车系统与生态服务。据推测小米将会使用赖以成名的代工模式降低价格。
不论是哪种方式,互联网大厂们一反此前对新能源汽车“嗤之以鼻”的态度,正在用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试图在新能源市场打开一片天地。
即便互联网大厂们财力雄厚,但是整车制造毕竟不是虚拟产品。前有拜腾法拉第未来烧光数十亿投资一事无成,后有蔚来理想小鹏三杰奋战多年依旧在经受巨额亏损。
互联网大厂们的新能源汽车之梦,不知最终是黄粱一梦,还是在仰望星空。
阿腾“齐步走”
在入局新能源造车这件事上,阿里巴巴和腾讯迈出了同样的步伐,也比其他人想得更早入局新能源汽车。
2020年11月26日,上海中心观光厅,阿里巴巴、浦东新区、上汽集团三方共同推出了高端汽车品牌——智己汽车。
这既是上汽集团为了扩展自身新能源汽车布局之举,也是阿里巴巴首次踏入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的大手笔。而阿里的财大气粗也彰显十足:智己汽车成为国内首个在创始轮就有超百亿元投资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其实,智己汽车更多的是一家“智能汽车”公司。阿里巴巴此次高调宣布涉足新能源汽车行业,给出的风向标就是智能系统加持的新能源汽车。
但是这不是阿里第一次进入该领域。
早在2014年,阿里就为上汽集团开发YunOS Auto 汽车系统;一年后,阿里与上汽出资十亿成立“互联网汽车基金”。此后,阿里巴巴和上汽曾经合作开发了斑马网络并将其搭载在了上汽荣威RX5车型上。随后阿里又基于自家的AliOS系统开发出了斑马智行平台,上汽投放在了旗下近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上。
预则立,不预则废,,阿里此前与上汽在智己汽车上的合作分工十分清晰:以用户的大数据、达摩院的最新技术、阿里云等生态圈的协同优势,共同为智己汽车全面赋能,助力其抢占全球智能汽车领域的先发高地。
意即:阿里暂时不会亲自下场造车,而是采用生态入驻方法占据车载系统蓝海。
无独有偶,与阿里并列为BAT三巨头的腾讯,也走了一条同样的路。
早在2017年,腾讯就与广汽签署合作协议,腾讯将在车联网服务、智能驾驶、云平台、大数据、汽车生态圈、智能网联汽车营销和宣传等领域与广汽合作。腾讯显然十分重视这一合作,马化腾亲自出席。
在此之前,腾讯、富士康、与和谐汽车于2015年成立和谐富腾,开始联合打造电动汽车。虽然此后毫无音讯,但是腾讯涉足新能源汽车比很多人想的都要早。
经历几年的“悄无声息”,腾讯在2021年初,宣布与吉利合作,主要涉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底座、数字化新业务及低碳发展等领域。
相对于阿里亲自出资成立智能汽车公司,腾讯步调则是慢了许多,也更加谨慎。但是两家背后的逻辑都是一致的:都是利用自身的海量大数据,来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平台生态服务。
这有点类似于:“哥虽然不在江湖,但江湖到处都有哥的传说。”
阿里和腾讯都想达成这样的目标:如果有足够多的新能源汽车能够搭载自家的操作系统,形成类似于腾讯微信QQ或者阿里淘宝系的生态圈,要比亲自下场造车似乎更有前景和钱景。
毕竟,互联网大厂在这方面早已浸淫许久。
“不会造车”的华为
与阿里高调宣布涉足造车截然相反的是,华为三番五次在公开场合宣布“自己不会造车”。
此番言论第一次出现,在2020年底。彼时华为即将造车的消息满天飞,内部文件显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业务管辖关系正式从ICT业务调整到消费者业务,从ToB调整到ToC。
这一变化意即华为将会针对消费级市场涉足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领域。刹那间华为造车闹得沸沸扬扬,但是这时任正非签发的华为内部EMT文件给这一热点泼了一盆冷水。“以后谁再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不过就在两天前,“华为计划推出自有品牌电动汽车,正和长安汽车、北汽蓝谷协商代工制造”的消息又一次闹得满城风雨。华为又一次站出来辟谣:华为不造车,而聚焦ICT,做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企业造好车。
这也是华为“造车”与众不同之处。阿里高调宣传,腾讯默默推动,而华为则是 “避之不及”一般宣布自己绝不会造车。
华为矢口否认的背后,自然有其道理。与阿里和腾讯所走道路类似,华为的目标也是为已有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智能解决方案
2014年,华为就在内部的2012实验室内设立了车联网实验室。数年下来,华为已经在技术领域积累了雄厚资本。
华为内部对于造车的目标,就是在新能源智能汽车上实现“云-管-端”架构。
华为的野心不止是要打造智能汽车系统生态圈,更是要成为该领域的全栈供应商,同时拥有汽车芯片、操作系统、感知硬件、融合算法等技术,做到跳过硬件层面直接和整车企业达成合作。
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可能超乎外人想象。在华为和长安北汽合作造车新闻传出的同一天,华为关于电动汽车领域的无线充电专利同时被曝光。而在此前,石墨烯锂电池的专利也通过审查。这项专利也被认为是广汽石墨烯电池技术。
这也是华为目前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最大的优势:华为可能除了汽车底盘、轮胎、外壳、内饰之外,其他技术都有了。
2019年10月的媒体沟通会上,当时的副董事长徐直军对华为可以做到哪一步时给出了答案:“特斯拉现在能做到的,我们都能做到。”
正是基于这一点,华为才会三番五次申请自己绝不会造车,只会帮助车企造好车。华为如果自己亲自下场造车与整车企业形成竞争,那么就不会达成当下华为与诸多车企合作的大好局面。
为了促进自家汽车生态圈的建立,华为近几年动作频频。2019年,华为在上海、北京、海口等地频繁参加各类大小车展,展示华为鸿蒙汽车系统。
2020年4月,华为联合包括一汽、长安、广汽、上汽、比亚迪、长城等在内的18家车企,成立“5G汽车生态圈”。到当年底,已经有超过20家整车车企与华为达成合作,进行深度开发。诸如长安在“痛定思痛”后,就与华为和宁德时代合作开发CHN全新整车平台,双方已经进入到了CC架构级别的合作开发。
但是华为的目标想要实现,也可能有着不小的阻碍:各家车企都会防一手,而不会“敞开心扉”。合作的20多家车企中,多数都是使用着华为的5G模块,而没有采用华为的CC架构系统产品。换言之,华为如果想在该领域更进一步,让车企放下“戒备之心”是必须的。
百度苹果造车,是认真的
身为BAT三大厂之一的百度,虽然近年来一直在经受业绩下滑、增长乏力的阵痛中,但是并不妨碍李彦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下重注。
与AT两大厂走“建立生态圈”思路不同,百度走的是整车制造路线,亲自下场造车,并且搭载自家潜心研发多年的自动驾驶系统。
很多互联网大厂不愿意下场造车,原因就在于造车不同于互联网虚拟产品,生产时间线和成本过长过高。一般情况下,造车的时间最快需要36个月左右,这个时间还未包括前置技术储备规划以及工厂建设。而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长达4-5年的造车时间周期,可能意味着风口已经完全过去。
但是百度面临的局面相对来说更为复杂,即便时间周期长,百度也无法放弃的了。BAT三大厂近年已经频频被后起之秀挑战,百度无法找到新的增长赢利点,生态圈也未建立,除了百度搜索之外,百度似乎已经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产品了。
这种情况下,李彦宏押注造车,似乎已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落子”。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全新的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集团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百度汽车公司会独立于母公司体系,保持自主运营;同时百度将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全面赋能汽车公司。
是的,以后我们可以在马路上见到印着百度Logo的新能源汽车。
百度造车雄心大展,而百度更广阔的目标,是无人驾驶。
早在2013年,百度就已经开始研发无人驾驶系统。2017年,百度正式开始推出Apollo系统。目前为止,百度准备在国内30个城市部署超过30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换言之,百度的“阿波罗”已经足够成熟。
早在2019年,就有消息称百度Apollo可以达到领先其他企业的L4自动驾驶级别。2020年底,百度首次推出高级别自动驾驶方案ANP。其副总裁称,将在未来三年超过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上搭载ANP。
李彦宏坚信,自己的Apollo将成为未来汽车竞争的杀手锏。
与百度相同,苹果也是亲自下场造车。
作为行业领先巨头,苹果想进入的领域自然会引起极大关注。在2014年,苹果开启了“泰坦”造车计划。直到四年后,库克才坦承苹果还在继续进行这一项目,并且重点放在了自动驾驶技术领域。
自2017年以来,苹果已经在汽车领域申请了百件专利。而苹果造车呼声也是越来越高。终于到2021年2月3日,苹果宣布向韩国起亚投资4万亿韩元建厂造车,将于2024年推出苹果汽车。
但是没过几天,现代起亚方面宣布并未和苹果达成以上协议,股价瞬间暴跌。而苹果和日产的谈判也破裂,让苹果造车陷入了疑云。
虽然苹果造车呼声极高,但是几年下来,苹果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原因就在于苹果以往成功的产业链模式在汽车行业里行不通,有实力的车企都不愿意“沦为”苹果的代工厂,而是想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一点与苹果在以往产业链中做主的局面大有不同。
苹果对于产业链的把控欲望,使得其至今仍未达成板上钉钉的造车合作,苹果汽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落地可能依然遥遥无期。
小米将要来临?
而近期最让人关注的造车新闻,莫过于小米将会入局新能源造车。虽然小米方面已经否认,但是否认公告的词句变化,让人嗅到了一股不一样的气息。
2月19日,小米造车新闻一出,小米集团股价陡然上升14%。随后小米否认,市值又瞬间蒸发600亿港币。
小米一改以往的“极力否认”的声明,而是“暧昧地”使用了“还未进入到正式立项阶段,将会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
虽然小米还未正式下场,但是所有人都相信,小米造车不远了。雷军身为蔚来的第一批投资人,自然深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脉络。
小米造车新闻能够引发如此之大的反响和热度,正是因为小米在生态链产业中取得的成功。小米知名的已经不再是手机单一产业,而是全系家居产品。
而所有人都在猜想,小米造车会不会继续沿用米家产业链模式,使用代工生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新一轮的价格攻势。
或许在不久将来,我们也可以见到“1999”的小米新能源汽车。
大厂或许有大未来?
互联网大厂们纷纷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涉足造车,不仅说明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如火如荼,更因为其未来有着广阔的前景。
大厂们进入该领域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腾讯阿里发力于生态圈建设,投入巨资只为打造下一个“微信朋友圈”以及“淘宝生活圈”,而不涉及下场造车;
百度苹果在无人驾驶系统开发上奋步向前,百度已经在Apollo上取得了领先的成果,并且和吉利达成合作造车,李彦宏的百度汽车梦即将实现。而苹果则依然受困于“产业链把控思想”迟迟未能与车企达成合作造车,苹果造车依旧遥遥无期;
华为期望成为新能源汽车全栈服务商,已经推出的Hicar系统深受消费者青睐。但是如果华为想更进一步,还需要得到车企的合作信任;
小米则是仍在观望,雷军作为顶级投资人深知好菜不晚的道理。不论小米何时入局造车,都会掀起一阵风暴。
在现有条件下,难以言明各家互联网大厂的造车思路和模式孰优孰劣。
BAT以及华为都是力争抓住新能源智能汽车的产业终端服务,除了百度外,其他三家都不执着于亲自下场造车,而是将目光放在了人机交互圈上。而百度则是希望依仗无人驾驶,在未来扳回一城。苹果和小米作为手机厂商,造车形势愈发难以预估。
图注:雷军与何小鹏
但是纵观各大厂商的造车计划,不难看出各大厂商都是希望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占据到主导地位。不止是作为一个陪衬,而是作为主导者能够掌管行业话语权,这一点在华为的计划中尤为明显。
而各家厂商的计划中,彰显的另一点则是对智能汽车的强调。
不论是阿里腾讯,还是华为百度,都是在强调智能汽车的研发和部署,新能源汽车只是作为搭载平台而言。换言之,互联网厂商是意欲和车企形成差异化竞争,而不受制于汽车研发实力的限制。毕竟,互联网大厂手中掌握的海量大数据,是特斯拉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想法很美好,但是现实仍然冷峻。
车企们深知互联网大厂的打算,诸如比亚迪之类车企都在自行研发操作系统而不愿意与互联网企业达成合作,放弃话语权。未来,车企和互联网大厂对于话语权的争夺,可见得会愈加激烈。
前路漫漫,互联网大厂的造车之路仍充满未知。
相关推荐
互联网造车,大厂或许有大未来?
百度造车大猜想
扎堆造车,科技大厂们的逻辑各是什么?
造车进入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巨头下场造车的必然与决然
为什么市场对科技互联网巨头造车推崇备至?
乐视格力已折戟,富士康恒大在烧钱,跨界造车有多难?
百度造车AB面
互联网造车漩涡:百度跑出去,蔚来走进来
互联网巨头造车三步走:资本布局、技术支持、亲自下场
网址: 互联网造车,大厂或许有大未来?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17568.html
推荐专业知识
- 136氪首发 | 瞄准企业“流 3926
- 2失联37天的私募大佬现身,但 3217
- 3是时候看到全球新商业版图了! 2808
- 436氪首发 | 「微脉」获1 2759
- 5流浪地球是大刘在电力系统上班 2706
- 6招商知识:商业市场前期调研及 2690
- 7Grab真开始做财富管理了 2609
- 8中国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2328
- 9创投周报 Vol.24 | 2183
- 10微医集团近日完成新一轮股权质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