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和这个时代的阮永华们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aaS聚义堂”(ID:saasjyt),作者:春阳兄,36氪经授权发布。
人们什么时候会意识到一项技术真的成熟或者“烂大街”,并开始担心自己错过了?
是当他们发现自己瞧不上的人都开始使用这项技术赚钱的时候......
比如当你有一天发现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和你一样在广西租商铺卖手机,然后用低代码做了一套进销存系统管理店铺,月入几十万的时候......
你们同样的店铺、同样的手机、同样的街道,但他挣的钱可能是你的5倍、10倍......
你开始寻思,这老哥到底干了什么?强烈的羞辱感会让你开始窥探他的操作,接下来,他做什么,你就会做什么。
我们把这种心理想象称之为“精英羞辱效应”,当然这个效应是我编的。但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
这个人,就是钉钉首届低代码应用创新大赛的二等奖获得者阮永华。
这个哥们儿初中学历,是个85后,15年的时候开手机店差点关店走人,后面他自学低代码开发,没花一分钱开发出9大应用,解决了手机连锁零售行业的7大痛点:进销存,运营商业务系统,财务系统,工资系统,外呼系统,经营分析系统,售后系统...后来一路高歌猛进,干到26家店。
阮永华利用低代码开发的9大系统
同行很慌,出于“精英羞辱效应”纷纷琢磨阮哥干啥了这么猛,阮哥也是人狠话不多,持续逆势扩张,连续接管同行,成为当地手机大王......
如果你对这个故事的细节感兴趣,不妨读一读这篇文章《一个草根的20年逆袭路:我在小城卖手机》。
自学低代码卖手机的小哥阮永华
1 为什么是低代码?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不妨再来聊聊低代码。
翻开Gartner最近刚刚发布的《Top Tech Trends 2021》(2021年重要战略科技趋势)白皮书的第13页,Intelligent composable business (组合式智能企业)首次出现在“Resilient Delivery”(韧性交付)的类目下。
啥是「组合式智能企业」和「韧性交付」?
阿朱老师曾经在朋友圈专门吐槽过Gartner造的这俩新名词:
Gartner科技趋势批注图,来源阿朱朋友圈
但随后又在朋友圈补充:「韧性交付」是指“低代码+RPA”...
至于到底是啥,我们看看官方的说法。实际上,在「韧性交付」类目下总共有3个具体条目:
「韧性交付」包含的三项趋势
Intelligent Composable Business(智能可组装企业)
AI Engineering (人工智能工程化)
Hyperautomation (超级自动化)
这些概念都很大,如果具体一些,那么就是“低代码+RPA(流程自动化)+人工智能”的组合,这在Gartner看来是今年的重要科技趋势。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其中低代码在今年首次出现,AI和RPA都是去年说过了的,所以我们重点看看由低代码驱动的「智能可组装企业」是怎样的。
Gartner是这么解读的:
Organizations have spent the past years focusing on efficiency, which meant when hit with a major disruption like COVID-19, many business processes were too brittle to quickly adapt and they simply broke.
During the rebuilding process, leaders must design an architecture that:
• Enables better access to information
• Can augment that information with new insights
• Is composable, modular, and can change and respond more quickly as decisions are made
Gartner给出的背景解释非常简单:企业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专注在提升效益上,但一旦出现去年疫情这样的因素,在应对和调整能力上则显得非常脆弱,所以企业必须建立这样的组织架构:
- 可以更快速的获取信息和数据
- 可以通过数据,见微知著,获得前瞻洞察
- 是组合式的、模块式的,并且可以跟随企业决策快速改变和适应
紧接着,Gartner交代了这些变化如何真正落地:
Decision-making must change to focus on increasing the autonomy and augmentation of decisions. Technology platforms must change to prioritize democratization and composition, resulting in more personalized application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vendors’ products must change from single solutions to preassembled collections of business capabilities. Business units must change from deploying packaged applications to assembling capabilities that deliver more role-specific application experiences
- 决策要多交给部门自行决策,提倡自治;
- 技术平台要给真正的使用者一些定义需求的空间,提倡民主;
- 单一场景应用要转变为业务能力集合,提倡多元;
- 企业应用要有不同角色的使用视角,提倡个性...
但这段话仍然过于晦涩了些,说人话就是:
“让他们自己来。”
在今年1月份,我曾经写过一篇《钉钉6.0,想让所有人实现“软件自由”》,钉钉入局低代码的战略发布,在国内企服领域立马掀起惊涛骇浪,从业者议论纷纷。
即便低代码在本世纪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但直到新世纪的第20年才在中国真正进入公众视野。
2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节点?
国外早就摊牌了,他们认为,疫情给很多企业致命打击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在无法肉身接触消费者的年代,几乎丧失了线上营销和生存的能力,甚至企业内部协作都成了一个大问题;
无论外部还是内部,营销和协作体验需要重新设计的时候,他们显得非常无助。
所以我们要「韧性交付」。
国内的情况其实也一样,去年这时候,阿里钉钉、字节飞书、华为和腾讯纷纷发布远程协同应用助理各行业线上运营,但那时候只解决了一些相对紧迫的问题,比如在线的沟通、远程的协作。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并没有特别的好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企业内部遇到的数字化问题又何止这一个。
某种程度上,低代码的出现,是用来解决企业数字化那些并无头等紧迫但又无比重要的问题。
说到底,企业的诉求无非3类:
- 花更少的钱(降本)
- 省更多的时间 (提效)
- 赚更多的钱(增收)
这3个需求延伸到各个部门可能会产生无比复杂的业务应用需求,企业当然可以从市面上求购不同的SaaS应用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些应用之间的信息和流程互通是个很大的问题,尤其在国内。企业绝不想买来一堆SaaS应用,虽然能解决各部门的一些问题,但信息和数据的彼此孤立是更大的问题。
如果购买独立SaaS应用的逻辑行不通,我们必然要找别的思路。低代码的出现,给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低代码应用在构建之初,就提供了数据互通的底层逻辑支持,企业在设计应用的时候,可以从容的思考数据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3 低代码以前为什么没火?
那么低代码以前为什么没有这么火?大致有3个原因:
第一,前几年企业甚至没有购买SaaS的意愿,但今年范围内,因为疫情的催生,以及私域流量的盛行,上课你用钉钉,开店你用有赞,卖课你用小鹅通,管理消费者你用CRM,做活动你用直播...这些关键核心需求都是被SaaS应用满足的,当这样的应用多了起来,数据的统一管理需求就出现了;而这些核心的业务需求被解决后,自然轮到其他“边角料”的需求,于是有了第二点。
第二,市面上供应的SaaS应用并没有希望解决企业的所有数字化问题。只有这个需求具有广泛需求且企业自身不乐意自己解决时,SaaS厂商们才会出手。其他的小问题SaaS厂商可能不会去做,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奇妙的情况:有很多从业者甚至拿着低代码工具去搭一套SaaS然后卖给别人。这说明啥?这说明很多企业内部的数字应用问题,并非需要特别复杂的设计,可能就是一个信息录入的支持和流程走向的设计以及计算结果的展现。这样的应用显然应该由需求方提出,但为何设计者不能是同一群人呢?
这是一个令我们SaaS从业者汗颜的原因:SaaS应用的搭建并不需要很高的门槛。
第三,需求的提出者以前并未发现自己定义产品功能场景甚至UI界面的可能性和便利性。
因为开发对很多不懂技术的业务人员来讲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需要搞服务器,需要写数据库,需要画UI界面,需要定期维护软件....但低代码的出现一下子抹除了这些问题:服务器是托管的,数据关系是可视化的,UI界面是现成拖拽和自定义的,运维是软件自带的.....
当写软件和当年做H5页面一样轻松写意,通过模板和图标就能自己搞一套的时候,这是低代码平台真正击穿市场和人心的时候。
4 低代码现在火了吗?
通过开头阮永华小哥的故事,我们并不能得到“低代码火了”的结论。低代码火不火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借助于低代码火一把。如果这项技术真的火遍大街小巷,估计也没你啥事了......
低代码对于个人如此,对于企业更甚。
在这一点上,Gartner似乎只善于预测趋势,却不精于制造焦虑。他们并没有在白皮书里提到,那些从不拥抱战略技术趋势、从来看不上低代码和流程自动化的企业们遭受到了何种损失和惩罚。他们只会默默的讲述一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变化,一些看起来似乎没有说服力的故事,以及一些干涩难懂的技术视角的弄潮儿的新词...
但这个时代的阮永华们早晚会证明Gartner没有证明过的一切。
相关推荐
低代码和这个时代的阮永华们
越来越多人,盯上了程序员的饭碗
爆火的低代码,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风口?
深入看透低代码——阿里、腾讯等巨头火拼的下个风口
时代中的首富们
以中小企业客户切入市场,英国低代码平台「Gyana」获390万美元融资
36氪首发|「OpsMind」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推出云原生时代的低代码开发运维平台
36氪独家 | 「奥哲」获得2亿元B+融资,想要打造数字化低代码的"朋友圈"
爆火的低代码,能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
36氪新风向 | 低代码:下一次IT技术革命?
网址: 低代码和这个时代的阮永华们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17570.html
推荐专业知识
- 136氪首发 | 瞄准企业“流 3926
- 2失联37天的私募大佬现身,但 3217
- 3是时候看到全球新商业版图了! 2808
- 436氪首发 | 「微脉」获1 2759
- 5流浪地球是大刘在电力系统上班 2706
- 6招商知识:商业市场前期调研及 2690
- 7Grab真开始做财富管理了 2609
- 8中国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2328
- 9创投周报 Vol.24 | 2183
- 10微医集团近日完成新一轮股权质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