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银行股的选择逻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薛洪言
数字化时代,银行业最终会形成什么格局?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方向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全国性银行中,会涌现出2-3个赢家,享受网络效应的壁垒,成为强者恒强的存在;
地方性银行中,则会涌现一批特色银行,凭借精耕细作与差异化,与地方经济共生发展;
除此之外的大多数,注定在平庸中萎缩。
对投资者而言,面对大分化趋势,选对投资标的变得愈发重要。
分化环境下的竞争逻辑
分化环境中,龙头通常享受远高于同业的估值溢价。但就银行业而言,投资者应充分考虑监管机构的影响。站在监管的视角,希望看到行业有序竞争、健康发展,最怕两三家机构吃掉过半份额的寡头格局。
前段时间,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反垄断条款成为最大看点。非银行支付市场寡头格局已成,监管断然不希望类似的事情在银行业重现。这两年围绕互联网存款、联合贷款的一系列新规,既掐灭了流量巨头凭流量优势重塑银行格局的野望,也阻断了地方银行借助互联网全国布局的希望。
至此,只有全国性银行可以称得上“全国性银行”,竞争压力大大缓解。不过,就6大行+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而言,虽不再担心“第三方搅局”,内部竞争依旧惨烈。
作为全国性银行,发展战略必须紧跟宏观大势,宏观层面消费驱动取代投资出口,全国性银行也就绕不过零售转型的坎。但互联网时代的零售金融逻辑已经发生巨变,多数全国性银行并没有找到零售转型的感觉,彼此之间的差距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拉开。
回过来看地方市场,一些地方性龙头全国布局的希望破灭,反过来深耕当地市场。地方市场优质资源有限,全国性银行分走一杯羹,剩下的也只够少数几家本地银行过上好日子,竞争加剧、分化加速,是不可逆的过程。
全国性银行,让网络效应为我所用
全国性银行发力全国市场,必须依赖互联网、依赖金融科技,这已经成为共识。而线上渠道天然产生马太效应,不进则退,残酷异常,尽管流量巨头、地方银行等搅局者被挡在门外,现有的十几个玩家也丝毫不能松懈。
脱颖而出的秘诀,就是让马太效应为我所用,具体而言,就是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网络效应壁垒,走上循环递进的内生发展之路。
网络效应壁垒以庞大的用户规模和强大的用户粘性为标志,实现途径则是优质产品服务与优势场景生态的全面融合,即产品服务足够好、场景生态足够深,且二者的融合足够有效。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对内推进数字化转型、对外拓展场景生态。
无论是数字化转型还是搭建场景生态,都容易上路却不容易做好。以数字化转型为例,底层账户数据的打通、敏捷化IT架构的搭建、创新驱动的机制文化等缺一不可;场景搭建则必须做深做透才有效果,必须持续扩大投入,用广度、深度来构建壁垒,非全国性银行、非财力雄厚者、非战略坚定者不可为。
更加紧迫的是时间。一旦有机构率先达到网络效应的临界点,就会走上强者恒强的正向循环之路,后来者就很难再突围了。现阶段来看,市场更加认可招行和平安银行的转型成果,据最新财报数据披露,两家银行APP注册用户均超过1.1亿户,月活用户均在4000万以上,均搭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活场景体系。
以平安银行为例,依托集团汽车生态圈和医疗生态圈,持续投入,产生了较好的壁垒效应。比如车主生态圈,平安银行以车主卡加油打折为核心,同时搭载车险、车服务、积分互通等服务,实现对有车一族的深度覆盖。唯有深度覆盖,才能形成壁垒。截止2020年末,APP月活用户4033万户,其中生活场景月活用户占比超过54%。
从市场估值上看,两家银行的市盈率在全国性银行中遥遥领先,这种差距在2013年还不明显。某种程度上也表明,数字化转型本身会加速行业分化,市场会提前捕捉到分化信号,并将其反映到估值中。
地方性银行,构建差异化壁垒
就地方性银行而言,在区域空间求发展,空间本就有限,市场只会关注数一数二的龙头。要成长为地方龙头,除了要在与本地其他法人银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必须成功阻击全国性银行的渗透。
银行业务高度同质化,与全国性银行竞争,地方银行在资金、人才、科技层面都不具备优势,唯一能依赖的就是差异化。在《上市中小银行里,潜藏着一批黑马》一文中,我列举了地方银行在要素资源层面的相对优势:
一是网点数量集中,区域覆盖密度行业领先,服务能力更强;
二是长期扎根地方,具备“本土智慧”,与地方经济休戚与共,对风险有更高的敏感度和把控力;
三是总行在当地,决策链条短,创新更快、灵活性高,产品服务更具竞争力;
四是股东以地方财政局和地方大企业为主,拓展当地业务和本地场景更具优势。
资源优势只是客观条件,转变为业务优势才有价值,正确的发力点至关重要。
在对公领域,有望见效的是一大一小策略。所谓“大”,指依托股东资源优势,深耕地方关键产业和重点环节,吃掉最肥美的一块业务;所谓“小”,指凭借密集的网点资源,向下发力小微金融。小微金融有难度,有难度才是壁垒,属于真正的差异化,业内已有成熟的展业模式,但很多银行更看重短期业绩,没能持续推动,实属可惜。
在零售领域,须注重获客、活客两手抓。获客层面,除了持续做好网点获客、互联网平台获客外,还要做好产品获客,尤其要重视代发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活客层面,需做深做透本地生活场景,打造入口,做好产品与场景的融合。
同步还应加大科技投入,投入力度至少向优秀同业靠拢(营收占比不低于3%)。同时,变股东资源优势为数据优势,加大本地政务财税数据拓展,并用好网点力量,推动线下信息线上化。只有在数据层面产生壁垒,金融科技的投入才能更快见到效果。
就现阶段上市地方性银行的估值水平来看,大致分这么几类:
高PB高ROE银行(如宁波银行),盈利能力强,差异化壁垒得到市场认可;
低PB高ROE银行(如成都银行、贵阳银行),盈利能力强,但转型成果尚待市场认可;
高PB低ROE银行(如杭州银行),业绩增速得到市场认可,但盈利能力尚有提升空间;
低PB低ROE银行,业绩表现不突出,市场认可度也低。
不过,考虑到很多地方银行仍处在构建差异化壁垒的进行时,市场终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前的市场估值水平并非对未来的准确反应。反过来看,在市场存在估值偏差的地方,才有大的投资机会。
最终演化逻辑:数字化、轻型化
如上所述,在竞争逻辑上,全国银行和地方银行存在明确区别,前者强调网络效应,后者重视差异化壁垒,但二者也有一致性逻辑:数字化、轻型化。
数字化转型,是所有银行的必经之路,无需赘述;轻型化转型,一度也是全行业热点,当前却仅有少数银行还在努力。
实际上,数字化与轻型化缺一不可。
只有匹配轻型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才能突破资本制约,真正放大数字化和科技的威力,打开估值的想象空间。
以地方性银行为例,受地方经济高速增长影响,一些银行仍处于规模驱动的快速发展阶段,资金需求量大。恰逢近年来存款回流叠加同业业务收缩,这类银行的资金瓶颈尚不明显,但未来空间有限,很快就会跌入规模增长-补充资本的循环中。若不能及时轻型化转型,降低资本占用,未来想象空间必然有限。
另一方面,只有以数字化转型为前提,才能超越贷款资源的稀缺性衍生出来的伪轻型化,走上真正的轻型化发展之路。
市场一般用非利息收入占比来衡量银行的轻型化程度,其实并不准确。轻型化程度高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较高,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受息转费影响,有一些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很高,却并非真正的轻型化。真正的轻型化,只能以数字化为前提。
总之,当前银行业已从增量市场步入存量市场,市场分化、竞争加剧,对投资者而言,选择投资标的愈发重要。总体来说,对全国性银行和地方银行应有不同的标准,同时还应着眼于数字化与轻型化,才能找到可放心长期持有的投资标的。
相关推荐
数字化时代,银行股的选择逻辑
黄奇帆:数字化经济的底层逻辑
金融科技创新带来数字化转型变革,多家银行打造“开放银行”
后疫情时代的零售银行,蜜糖还是砒霜?
为什么李录选择邮储银行?
广发关铁军: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的一些思考
黄奇帆最新演讲:数字化时代的全新数字货币
投资人选择赛道的逻辑是什么?
银行理财“躺赚”时代终结
未来银行 | 数字化银行争夺战:招行PK平安,APP活跃数、科技投入谁更强?
网址: 数字化时代,银行股的选择逻辑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17896.html
推荐专业知识
- 136氪首发 | 瞄准企业“流 3926
- 2失联37天的私募大佬现身,但 3217
- 3是时候看到全球新商业版图了! 2808
- 436氪首发 | 「微脉」获1 2759
- 5流浪地球是大刘在电力系统上班 2706
- 6招商知识:商业市场前期调研及 2690
- 7Grab真开始做财富管理了 2609
- 8中国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2328
- 9创投周报 Vol.24 | 2183
- 10微医集团近日完成新一轮股权质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