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日本动画产业报告》:疫情中的日漫曙光来自哪里?鬼灭是否实至名归?

《日本动画产业报告》:疫情中的日漫曙光来自哪里?鬼灭是否实至名归?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1年04月08日 20:41

2020年日本最大的动画黑马是《鬼灭之刃之无限列车》。从2020年10月上映,不到三个月时间,票房达到了320亿日元(人民币20.5亿元),打破《千与千寻》2001年316.8亿日元的记录。

对于日漫,似乎谁都可以聊上几句,从当年《少年JUMP》的四大台柱《龙珠》、《幽游白书》、《灌篮高手》、《足球小将》,到现在依然连载的《名侦探柯南》、《海贼王》,到更近时期的《鬼灭之刃》、《进击的巨人》,大概率你是从小就是一个动漫爱好者,对也如数家珍。

对于日漫,大家也往往只能聊这么多。对于从漫画怎么变成动画,动画怎么制作,日本动画产业是怎样高效运转的,这些细化到产业链的内容,知道的人不多。而近年来日本漫画界从内容情节到视觉呈现,出现了大量变化。

想了解以上情况,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资料就是《日本动画产业报告》。虽然它在日本非常有名,但在国内,可能只有研究型学者、产业相关工作者、硬核爱好者才有所耳闻。这份涵盖了日本动画领域唯一权威数据的报告,今年终于有了正式中文版的发行。

近日,被称为日本动画行业以及“二次元”文化风向标的《日本动画产业报告2020》,由日本动画协会联合融创文化与其旗下中日跨国动画工作室千万间独家发布。

我们和报告的中文版翻译监修——千万间负责人陈䶮深度对聊,实录如下:

问:日本竟然不存在“动漫”这个行业?那么动画和漫画是什么关系?

答:确实,日本不存在“动漫行业”。那边是分为动画、漫画、和卡拉(character/キャラ/角色)。动画又分为商业动画和艺术动画,分别有各自的权威机构AJA和JAA。漫画,有漫画家协会,卡拉,有卡拉授权协会CBLA。

动画和漫画的关系问题,可以从日本动画的传统生产模式说起。因为拍动画片是很贵的,自开始有动画片这个开始,就是很贵的。因为全都是人的劳动,而人力成本越来越贵,或者说动画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的话,那这个项目就很贵,可以这么简单的理解。

如果花很多钱砸在一个不一定会火的作品上,很容易就打水漂了,也不符合商业逻辑。如何才能保证拿这么多钱来做,还会有很多人喜欢?这里就需要一个筛选机制。

日本一直有漫画的底子在这儿,简单说,日本首先有漫画的这个文化。年轻人会看漫画,就会产生人气作品,把人气作品动画化,就能被更多人喜欢,赚钱的几率就更高。所以就形成了一个这样的筛选机制。

漫画成本相对低,因为是个人创作,加上印刷成本和销售渠道成本也不会很多。等漫画火了,就会动画化,而这反过来也会刺激漫画卖得更多。这就是筛选机制。

其实国内有个类似领域,就是网文。现在做的很多就是从人气网文改编,不管是改真人剧还是改动画或者怎么样,也是用了一个类似的机制,总要在不确定中找一些确定的部分,好判断这个项目能不能行。

日本从人气漫画筛选做成动画的这个机制,其实是从铁臂阿童木开始的。阿童木有自己特殊的地方,在于他的漫画作者和动画作者是同一个人手冢治虫。

第一部日本的电视系列动画是铁臂阿童木,我国电视上放的第一部日本动画也是它。他拿人气漫画改编成系列动画片的做法,后来就被纷纷效仿。大概是从日本的60年代开始,然后一直持续到今天,近60年了。

所以现在已经发展非常稳定,当然后来也有很多新的模式。比如说不一定从人气漫画改,有一些是人气作者,加导演、编剧,再加角色设定,几个人的团队一定能做出好东西来,那就可以砸钱做让他们做原创,算是别的玩法。

但是最传统的做法,从人气漫画来筛选,现在应该还能占到日本业界60%以上。像鬼灭,就是最传统的日式动画的生产模式,一个人气作品,被挑出来,然后动画化。其实鬼灭的漫画卖得非常好,动画出了之后也刺激漫画卖得更好。

问:所以鬼灭之刃为什么可以这么火?

答:鬼灭是2020年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但是在剧场版里它做了一个非常“鸡贼”的设定。在剧场版里,它竟然带主线剧情!大家都知道,剧场版一般不讲主线剧情,不看剧场版也不影响主线故事。结果鬼灭在剧场版里面有主线剧情的部分,而且情节上还死了一个主要人物,这个实在太鸡贼了,粉丝不得不去看。

看完之后也引热了一些话题,那时没有那么多电影上映,很多人觉得反正也没什么可以看的,这么多人都聊,要不然去看看?它就这样破圈了。后来变得大热,票房这么好,其实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和历代作品比,参考意义不大。

虽然作品我喜欢,但是我并不觉得它比《千与千寻》厉害,这是一个timing的情况。因为是在疫情的复杂背景下,才会出现的事情,不然他不会变成一个现象级的作品,所谓时运造英雄吧。

但话说回来,鬼灭还是与当年日本的顶流漫画缺乏一定的可比性。从漫画来看,似乎很多东西都达到了天花板,比如说篮球类,灌篮高手是永远的门槛,一些门类的巅峰已经出现了,就像文学里的莎士比亚。故事的内核,跟原神话体系也有关系,目前看,世界上的矛盾和故事结构是固定的几种,只不过是在每个时代有不一样的演变,再到达一个极致。

[41:43.750,41:44.890,1]前面的人顶下去。

问:《日本动画产业报告》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答:是这样的,首先这个报告,是唯一一个权威数据集。这个报告其实历史没有很久,零九年才开始有。虽然日本代表性的日本动画产业从60年代算,到现在有60年了,但是直到零九年,才有这种行业的横向统计数据。

每一个动画公司都有自己的一本账,然而,没有一个机构出来说,我们看看今年整个动画业界赚了多少钱,在生产动画上花了多少人力,一共生产多少分钟动画等等。零九年开始,行业协会牵头,要每个公司把自己的数据交上来,请专家来梳理编写,最后把数据共享给大家。这样,不仅自己行业的人,包括投资者、以及海外关注日本动画行业的人,都能摸清楚这个行业到底现状到底如何,是好了还是变差了,落实到实际的数据上。这个数据只有日本这个“一般社团法人日本动画协会”能统计。

另外呢,它还邀请了不少行业专家,来梳理这些数据。如果只有数据,那这个数大了还是小了,成本高了还是低了,单从数据看不出来。所以协会请来业内专家,包括学者,产业里面的一线工作者等,来告诉你今年的数据怎么看,还会给出三年总结、五年趋势之类的回顾性的内容。

如果真的是对这个行业感兴趣,不管是你作为工作上面的需要,还是说你是动画粉丝,其实这本报告都很有可读性,很有意思。

我们之所以特别想做中文版的原因也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从基本上从2015年之后,国内都在引进日本的动画和IP,中国和日本的动画业界已经互相影响得越来越深了,那这个影响程度到底是多少?体现在哪儿?日本动画输出到国外,那看日本动画的是日本人多还是外国人多?这是我们经常问的问题。

这个报告显示,今年整个日本动画行业总收益,已经基本达到日本国内和海外收入对半了。如果以后海外的收益超过了日本国内,内容上就不再只给日本本土观众观看,更多的动画公司,保持了开放态势,未来无论是跟奈飞合作,还是跟国内如融创这样的跨国动画公司合作,内容规划上将考虑观众的感受,那日本的动画整体上都要有一些变化了。

今年的报告里,又有很多跟中国相关的部分,因为日本这边的行业收入,近年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国的购买力。他们自己也有很清晰的认识,会考虑是不是泡沫。因为我国早晚都要发展自己的本土原创,日本业界认为这部分收益不会一直增长下去,有一天可能就没有了。所以他们也很警觉,当这部分营收没有了,要怎么办?现在营收是否造成日本动画的通货膨胀,是不是实际上没有那么多刚需?

这份报告不是那种死板的,纯学术的,或者说纯理论性的一个东西。普通的爱好者读也会觉得很有意思,能得到你想要你想知道的一些信息。

问:从报告来看,日本动画已经是一个高度发达、分工明细的产业链了,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呢?

答:是的。其实我国也有参与到其动画产业链之中。从改革开放开始,能接外单开始,国内就已经在给日本做外包,也不止做日本的外包,还做英国动画片、美国动画片的外包等等,包括上色,后期等。

不过最头部的,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剧本,角色设定,这些最前期部分,基本上都是在日本境内完成的。像导演这样比较关键的核心创作岗位,在早期我国还没有培养起来。但我们的画工非常过硬,基础能力特别好。

这几年我国出了不少非常好的动画导演,包括融创旗下也加盟了很多优秀导演,至多是八五后,他们其实本身,不管是教育背景上,还是职业生涯上,都直接参与过日本或者美国的一些核心作品。

另外国内也有一些变化,比如人力成本,我们在做一些项目的时候,发现国内成本其实比日本还贵。所以日本也把外包的环节发到东南亚或其他地方。因为这个产业链它是一个工业化产品,就像造汽车、手机一样,供应链分散到全球各地,最后组合成一体,大概是这样的生产模式。

问:一个日本漫画家是怎么修炼出来的?

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日本有如此多漫画家,然后有这么长的漫画历史,但是,真正的漫画专业,世界上第一个漫画专业,京都精华大学本科漫画教育专业,是2006年才成立的,是不是让人很吃惊。所以其实一直以来并不存在所谓的科班出身。

漫画本身是很自由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为它有各种各样的画风。大家基本真的是纯靠自学的,不管是模仿别人的画风也好,自己摸索也好,怎么样的都有,但就是没有课本,而有一种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机制。

著名的漫画家都有助手阵,在他的工作室里面帮他上色,帮他勾线,会因此学到创作漫画的技巧,或者说一些方法等,之前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形式。其中有编辑,编辑会帮助你了解读者的需求,怎么调整创作。这种属于人对人的小作坊式。京都精华大学漫画学科直到06年才有。

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儿可以注意下,京都精华大学现有的漫画学部,下面开设了动画专业,但是北影动画学院,下设的有漫画专业。这个其实很有趣,到底哪个是更大的概念?动画和漫画哪个在前?产业结构上的不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就造成这种现象。我们国内的现在漫画专业培养,更偏重于基础,比如软件的使用,或者正常的分格等,以及经典作品的鉴赏。哪怕日本这门专业开设也不久,对于如何培养一个真正的漫画家,做一个适合的漫画题材,这是需要整个业界持续去探索的。

问:为什么80-90年代会同时那么多漫画出现,就像90年代港片突然在一瞬间爆发那样?

答:这个不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因为它的背景不太一样,港片的爆发,和当时的电影工业化生产体系的成熟有一定关系,搭建好了生态容器。但是我们觉得当时好看的漫画或者好看的动画作品特别多,这个是有另外一层原因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90年代看到的动画片有什么呢,《龙珠》。《龙珠》是哪年的呢?是86年的。《机器猫》是70年代的,《铁臂阿童木》是68年完结的。其实我们能在电视上看到很多作品的时候,其实看到的是人家积攒了三十几年的好作品。

在泡沫经济崩坏后,在日本大地震“3·11”十周年的今天,我们能看到一些倾向,比如说,其实鬼灭就是这样的,里面的主人公其实很弱,那么努力还是打不过人家。所以漫画的表述也在变,哪怕是热血作品,其中的希望到底在哪里,是不是最终能战胜邪恶,邪恶到底有多强,这些表述上确实是有变化了。

如果你去问日本年轻人,他不觉得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好,现在日本漫画界当然也很有活力,但出现的作品,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可能并没有觉得那么好看了。

相关推荐

《日本动画产业报告》:疫情中的日漫曙光来自哪里?鬼灭是否实至名归?
日本动画周边市场复苏了吗?
国漫,可能是中国内容产业输出全球的下一个突破口
日本动画制作市场2020年或负增长
日本人为什么不要命都要去看这部电影?
成立15周年,「ASK动画」的方法论 | 36氪国漫专题
索尼为什么要花 4 亿美金,去拉 B 站的手?
动漫歌曲成为日本音乐海外拓展先锋
AI+漫画生产,小冰、百度们的新商机?
《哪吒》成亚洲票房最高动画电影,国产动画何时能扬帆出海?

网址: 《日本动画产业报告》:疫情中的日漫曙光来自哪里?鬼灭是否实至名归?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18620.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

推荐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