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关于电影的知识付费,值吗?

关于电影的知识付费,值吗?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1年05月27日 10:47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小保,36氪经授权发布。

花 4 8 元听贾樟柯讲他的电影创作体验,值吗? 

在售卖这个课程的APP上,相关广告语告诉它的潜在听众这是值的。毕竟48元不过是一张电影票、一顿饭、甚至一次打车钱而已,用同等的价钱就能听到名导的“私人授课”,多值。 

然而,若情报君问各位读者:倘若让你花3899元去买一个电影制片或投融资的课程、顺带还能进入一个学习社群,值吗?对此,各位读者可能便没办法回答得那么爽快了。毕竟从48元到3899元,价格翻了80倍有余。 

尽管如此,围绕“电影”的各类知识付费课程已在各个平台上形成滥觞,附加在这些课程之上的各类增值服务也在层出不穷、推陈出新。 一时间,还真不知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了。 

带着这个疑问,这篇文章就让情报君来扒一扒那些关于电影知识付费的服务、现象和逸事。同时,如若站在相关服务开发者、使用者、甚至潜在生源的立场,我们又是否可以由此观照自身呢? 

“云学生”,碎片时间爱学习

2010年11月,“网易公开课”正式上线,来自世界名校的各类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领域的课程免费跟中国网民见面,“在线学习”的概念算是广泛地走进了广大群众的网络生活。 

不过,当年的网易公开课和后来的“中国大学MOOC”还不能掀起全民在线学习的热潮,充其量可能也只是各级学生和白领的课余学习途径。更重要的是,网易公开课更像一个“搬运工”角色,主要上线或汉化海内外的名校课程,并未自行研发特色内容。 

然而,从2013年4G正式上线使用到2015年底“知识付费”初见雏形,不过短短两年。到了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的2016年,果壳、知乎、罗辑思维等知识分享平台相继推出自己的知识付费产品,这些产品也开始有了基于用户调研的定制化服务。 

关于电影的知识付费服务自然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 比方说,光是“得到APP”一家,就上线了《电影编剧创作指南》《电影语言》《弗拉哈迪纪录电影研究》等音频课程。 

更重要的是,此期间的“云学生”也愈发地多起来了。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行发展及用户行为调研分析报告》所示,2015年时的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了15.9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达到了26.5亿元规模,同比上涨66.7%。 

到了新冠疫情来袭的2020年,在线学习和知识付费的需求更是水涨船高。 不仅腾讯会议、阿里钉钉等在线办公软件“转业”成为了新的在线课堂阵地,而且B站也开始高调宣传它的课程服务,就连一些做大做强的自媒体平台也推出了自家的知识付费内容。 

▲  B站推出的电影付费课程 

那么,屏幕前的“云学生”们,又是否真的从这些知识付费产品中学到了知识呢? 

作为“云学生”之一,情报君认为在那种以内容科普或内容赏析为导向的付费课程中还是能学到一些知识的。 而且这种碎片化的学习确实也比较适合当代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节奏。不过,对于那种动辄几千学费的知识付费课程,情报君还是会下意识地对其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知识胶囊,还是社交资源?

什么样的课能卖到几千元呢?据情报君观察,一般有两类:其一提供线下专业培训,其二提供线上资源共享。 

集中看向电影领域,第一类课程多围绕具有入门门槛的电影制作环节设计,比如投融资、制片、发行、营销等等。 而对于同样具有技术门槛的特效、调色、混音等工业环节,则多以录制视频资源的形式向外界配送。 

同样能卖到上千块钱的,还有线上资源共享课程。不过这类课程售卖的重点在于服务,而不在于知识。 更直观地说,它售卖的是社群,亦即人脉。 

比方说,以某电影资讯网站最新推出的“影视投融资社群”服务为例,售价3899元一年,入会者可以享受到的五大服务(金融服务、项目对接、政策配套、人脉资源、案例分享),这些服务也都是基于该网站的平台资源而来的。 

再比如,这样“花钱买服务、买人脉”的模式也适用于与电影产业密切勾连的其他领域,比如法律咨询,又比如影视考研。以某律师推出的“娱乐法咨询会员服务”为例,该服务就被被划分成了“企业会员”“个人会员”“法商课程”等各个服务级别,年均售价几百到上千不等。而至于后者,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影视考研大军向各个考研机构奔赴而去,这些考研机构也由此推出了公开课、简历课、冲刺课、打卡群、学伴群等花式繁多的线上陪考服务,势要全方位满足考生们的各项潜在要求。 

然而,为这些内容而付费的人们,又是否真的获得了他们想要的服务和人脉呢?就像电商平台上那些七嘴八舌的商品评价,恐怕这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 

尽管如此,这样的服务对于那些想要快速上手相关业务或者快速获取行业资讯的职场萌新来说,确实充满了吸引力。 以上述提及的娱乐法咨询课程为例,情报君就看到不少来自应届生和见习律师的好评。 

此外,这些服务存在的意义或许还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磨平信息差。 这一点在影视考研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国内考研为例,每年各院校的要求都会微调、各院校各专业的具体要求也不一而足;而对于海外申研或考研来说,这样的信息鸿沟则更为严重。 

因此,与售价几十到上百之间的知识科普型课程不同,我们很难统一评价售价上千的服务型课程值不值。唯一无法否认的,就是这类课程确实拥有着不小的市场。 

要做出电影的特色

诚然,无论是平价的知识科普型课程还是贵价的专业服务型课程,走到今天的知识付费已然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品同质化时期。以电影为例,A平台做赏析、B平台教拉片、C平台谈美学,兜转往复,小体量的课程内能不说重复么? 

更糟糕的是,即便“云学生”们的热情犹在,但他们却无法始终保持着高涨的付费热情。 具体而言,打着“普惠大众”的口号,专业资源贩子堂而皇之地贩卖着各式各样的盗版课程资源,而只要给出“囊中羞涩”的理由,一批批的“云学生”便可以心安理得地使用着平价的盗版资源。 

然而,就像往日那些泛滥不成灾的盗版碟片和网盘资源一样,像这样的资源倒卖行为纵然法理不容,但也情理可循。 毕竟几十块钱的课程还好说,但是那些动辄上千的技术型课程有时候确实也为初学者设置了不低的入门门槛。 

因此,既然付费的属性已经将此类课程和免费的讲座或公开课区分开来了,就应该要做得更加专业和垂直。 

其一,专业应该是要体现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的,热衷于知识学习“云学生”们,想要的是专业提炼和新鲜视角。对于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的电影来说,不是不可以东讲讲美学、西扯扯文学,但情报君认为,若按这样的思路来做一门关于电影的知识付费课程,大可不必。 

其二,垂直则应该是要体现在课程的目标群体划定上的,有的人需要点对点的资讯服务、有的人需要一对一的技术教学,而有的人或许就只想听到轻松有趣的行业秘辛。 

但需注意的是,与相对透明的知识分享型课程相比,当前大部分的资源服务型课程则显得较为封闭、松散和缺乏保障。 具体而言,交流社群是封闭的、各平台的服务是松散的、而消费者购买这些服务的具体所得却又是无法得到标准衡量的。 

不过,正所谓学无止境,存在于系统教育体系之外的这些知识付费课程确实可以有效地填补不少好学者的求知欲望。而对于作为一个完整产业体的电影来说,从上游制作到下游宣发,从兴趣者、学习者到从业者,所能了解和吸收的新知亦无穷尽。 

看向未来,更专业的知识付费内容、更垂直的资源付费服务、以及更公允和透明的定价标准体系,都是各位耕作电影领域的“云校长”、“云教师”、“云学生”所能不断推进的方向。 毕竟估计也没有谁会觉得听完贾樟柯导演的48元课程后就能成为下一个贾樟柯,但是每一个为该课程花费48元的听众至少应该都不想觉得这笔钱是被浪费掉了。 

诸君共勉。 

相关推荐

关于电影的知识付费,值吗?
在线教育会是知识付费的救星吗?
喜马拉雅、罗辑思维吹起的“知识付费”泡沫,真要破了?
知识付费赛道为何难寻“第一股”?
知识付费二次起风?
知识付费第一股滑铁卢,吴晓波IP变现后的战役怎么打?
2021,谁还在为知识付费?
专访吴晓波:关于直播带货、知识付费、巴九灵上市
得到眼中的“1号竞争对手”知乎,做知识付费还是广告?
知识付费,在装满我的脑子之前,先掏空我的钱包

网址: 关于电影的知识付费,值吗?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20043.html

所属分类:技术控

推荐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