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VC投资的世界里,熵减的结果就是共识的形成

VC投资的世界里,熵减的结果就是共识的形成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1年05月28日 11:25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常垒资本,作者丨阿矛

1

一开始我们先来介绍一个大家熟悉的牛逼人物。

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

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大致相似于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因发展了原子理论,他跟狄拉克(Paul Dirac)共同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于1937年荣获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说过这样的话“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

熵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1865年所提出;1923年,德国科学家普朗克(Planck)来中国讲学用到"entropy"这个词,胡刚复教授翻译时灵机一动,把“商”字加火旁来意译“entropy”这个字,创造了“熵”字(拼音:shāng)。

熵最初是用来描述“能量退化”的物质状态参数之一,直到统计物理、信息论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发展,熵的本质才逐渐被解释清楚。熵的本质是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

了解了熵,我们再看一个著名的定律: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主要说明熵不断增加的过程。对于一个孤立的系统,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加;也就是说:

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会自发地从有序到无序。

在投资领域,我们依然会发现熵的存在。一个新兴的行业从0到1,一开始玩家很少,随着行业的发展,约来越多的玩家进入,竞争格局变得越来越无序,这就是熵增的过程。

投资人每天做的智力输出,就是为了发现趋势;当趋势逐渐被验证,共识就会达成。在一级市场,一旦一群投资人的共识形成,就会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寡头玩家上下注,行业玩家会逐渐固化,一个行业就会从无序变为有序。

因此投资的本质就是一个做熵减的过程,资本逐利的过程会让产业的竞争格局越来越收敛,最终产业龙头显现;因此熵减就是投资人达成共识的结果。

在一个产业里,竞争格局的熵减首先是从少数投资人影响一小群投资人开始的。

每当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一千个投资人会有一千种看法,此时思想不统一,共识并未达成。因为每个投资人个体都是相对独立的,认知也各不相同。

如果把每个投资人的投资认知比喻成一个函数指令集,当外界的新项目信息输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运算函数,不仅函数的变量不同,参数也不同;哪怕是同一个项目输入,不同个体输出的结果自然也各不相同。

进一步,我们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超大型的函数指令集,它也是由众多的函数和参数组成。

个体和世界的函数指令都是在时刻变化且相互影响,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是个体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收集,不断调整自己的已有认知。

当极少数投资人的函数指令集在某一时刻恰好跟客观世界某个特定行业的指令集动态重合时,个体的正确认知就会形成,此时趋势逐渐被发现,但共识尚未达成。

所以,投资人想要对一个新兴项目做出正确的判断,一定要不断动态调整自己的函数指令集,用变化去适应趋势;优秀的投资人是跟随趋势变化动态调整自己的认知,而不是静止地去预测一件长周期的事情。另外从趋势发现到共识形成的过程也很重要。

优秀的投资人要能影响一小群投资人,继而产生乘数效用,达到预期的自我实现。

2

让我们共同看一下在一级市场,投资人做熵减的过程。

当一个产业刚刚涌现的时候,如混沌初开,各路玩家群雄逐鹿,大家都在不断寻找战略卡位,谁都不知道终局在哪里,此时行业竞争也是最无序的。

这个时候投资人做的事情就是按概率连续下注。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投资人你可以募盲池,但是你绝不可以盲目下注。

投资人做概率下注的过程,主要受到其自身教育经历、工作背景、所处圈层、行业信息覆盖等因素影响,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是在基于一定基准之上,去筛选产业中潜在的领头羊。

在早期创业领域,如果创始人的背景不错,恰好在美国还有非常好的对标,那么很容易获得VC投资人的持续加注

(当然最近几年在中国To C的赛道,有很多中国自己的创新,从短视频,到国货潮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风口)。

VC阶段投资人的作用就是要更快地感知到下一个风口,他们不断吸收外界变化的信息,调整自己内心认知的函数指令集,然后发掘到正确的趋势去下注,这就是一个做熵减的过程。

当一个趋势被A轮投资人发现以后,还要再经历B轮、C轮、D轮的投资人不断加注,这期间会诞生2-3个头部玩家,由此行业的竞争格局会越来越清晰,熵减的过程还在继续。

每轮VC投资人加注的过程也是共识不断形成的过程,如果上述趋势被验证是对的,最终头部跑出来的项目会迎来一个更广泛的大众共识,这就是IPO。

但是,总有些意外会发生。

有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几乎每个新兴行业在成立之初,都会有一批后来成长起来的王者在早期被投资人遗弃。

这反映出即使让专业的投资人去做概率下注,他依然无法遍历赛道的全部明日之星,这点在早期VC投资尤为明显。

回顾过去这些年的创投赛道,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些被错杀和遗漏的项目。

这些项目看上去平淡无奇,内部的裂变并未转化成外在的艳丽,因而也不是VC投资人争抢的目标;但总有细心的投资人嗅到了机会,这些项目往往需要投资人对赛道具有深刻的理解和聚焦,它们是淘出来的,而不是追捧出来的。

这些被错杀的项目往往具备更强的战斗力,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下,特别是没有过多资金加持的情况下,这些项目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业绩。

而他们一旦业绩光芒显现,立刻会成为后面轮次投资人疯抢的对象,多数时候他们会实现弯道超车,最终成长为大众共识中的领头羊。

3

优秀的早期项目之所以被VC错杀或漏杀,我认为主要是变与不变两方面因素造成:

从变的角度看,每一个新涌现的赛道,对所有投资人都是陌生的;大多数投资人只能依据过往固化的经验去做判断。

但一个新产业之所以能出现,产业中的玩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没被巨头绞杀,就是因为做出了超预期的事情,这个一定是超出了大部分投资人的认知;

从不变的角度看,大多数投资人其实并没有见过多少真正的好项目。

很多时候他们总是预先给自己设计一个条条框框,自己始终没能跳出认知的局限,当然无法抽象出一个通用的法则,这主要是由于过往的固化经验不足造成的。

所以一次合理的概率下注,应该是基于正确固化的经验之上,对新事物敢于做出超预期的下注。上面的情况只是一个理论值,对绝大多数投资人来说很难做到,而且只会发生在极少数投资人个体身上,这也是即使再好的GP也无法垄断全部早期VC项目的原因。

GP还是一个依赖人的重智力密集型行业,人一旦变了,到了下面的执行层面,策略也会走形。当然这也不是坏事,至少每年都会给市场上其他的GP带来新的机会。

所以VC投资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行业,在这个领域,没有专家,只有赚钱和不赚钱。

4

谈完了熵减,我们再说一下熵增。

VC投资仍旧是一个很传统的职业,尽管投资人获得信息的渠道约来越多,但是我们复盘一下投资的项目,大多都是来自于他们熟悉的圈层。

其实这个行业的投资逻辑直到今天都没有脱离一个重要因素:圈层背书。创业者做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好几次轮回,从社交、云计算、手游、移动电商,再到B2B产业互联、AI智能;但转了一圈回来你会发现人还是那群人。

我们看看近五年市场上诞生的一批新星巨头,它们的创业者都是在切换了几个方向后,才摸索到了终极大赛道,所以投资人依靠圈层的信任背书反而是成本最低的。

你当前积攒下的圈层信任链,都是过往人生经历不断验证和筛选的结果。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每个人信任链上节点的进化速度是不同的;这些信任链上的节点总有一些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淘汰掉,这就需要不断引入新的信任链节点。

新的信任链节点建立的过程就是熵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入新的信息噪音。

今天在VC投资领域,市场中的参与者(投资人或者FA)无时无刻都在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项目;绝大多数时候,分发者不经筛选,随意进行分发;所以市场上绝大多数信息的接收,都是熵增的过程。

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如果要成为主流投资认知中的信任链节点,一方面需要不断对所传递的信息做好筛选和验证,另一方面还需要一点点运气。

在VC的世界里,投资人除了处理和筛选信息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做信息连接的纽带。

每一次微信拉群的过程,就是是一次连接,同时也是一次背书。

虽然投资人都在说好的投后管理就是帮忙不添乱,但在实践中真正能做好的并不多。投资人在给创业者做资源对接的过程中,匹配match了,就是做了熵减;否则随意的拉群对接资源,只会给创业者带来更大的信息噪音,这就是熵增了。

有时一大堆眼花缭乱的拉群见面,都不如一次深度对接的落地合作来的实在。

珍惜每一次信息传递和背书的过程,2021我们依然在路上。

相关推荐

VC投资的世界里,熵减的结果就是共识的形成
智能眼镜的“减熵式增长”
熵减的Soul,不想做陌陌
PE追求共识,VC追求非共识
VC/PE的夏天:百家机构花式减持
​VC投资中的第一性原理
疫情下投资、募资及投后管理,看这90家顶级VC的经验
中国VC,还有太多巨大的机会
明势资本黄明明:科技独角兽的首个捕手和他的反共识信仰 | Hello Capital
对话 Facebook 天使投资人里德·霍夫曼:多数科技巨头的成长共性

网址: VC投资的世界里,熵减的结果就是共识的形成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20065.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

推荐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