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回购后股价仍无起色,陆金所被什么束缚了市值?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ID:mycaijing),作者:刘芬,36氪经授权发布。
5月24日,陆金所控股(LU.US)宣布将在未来6个月内回购其不超过3亿美元的美国存托股票。同时,部分高级管理人员也将动用个人资金,拟在未来6个月内购入总计不超过500万美元的公司美国存托股票。陆金所控股公告称此次股票回购计划体现了公司管理层对公司基本面和长期增长的信心。
《财经》新媒体注意到,5月24日收盘,陆金所控股报12.61美元/股;10天过去,截至6月3日收盘,报12.65美元/股,仍低于发行价,总市值311.48亿美元,较C轮融资时的394亿美元估值打了8折。总体来说,提振预期暂未明显反应在股价上。
2020年10月,陆金所控股与蚂蚁集团、京东数科聚首资本市场,三家金融科技巨头展开了一场IPO赛跑。市场以为三大“吞金兽”要掀起一场抢钱大战,然而等来的却是政策大变动。最终,陆金所控股只用了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就“狂奔上市”,后两者则上市折戟。
陆金所作为昔日“P2P一哥”,转型“金融科技独角兽”率先登陆资本市场,但股价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上市首日便破发,报收12.85美元/股,较13.5美元/股的发行价下跌4.81%。
从股价走势看,陆金所控股于去年11月中旬创下20.17美元/股的高峰,之后股价震荡盘整,2021年4月末开始迎来一波下跌,于5月11日盘中创下了9.85美元/股的新低。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陆金所控股近期股价表现低迷,或可归因于行业监管趋严及不确定性,以及对零售信贷业务担忧导致的反应,陆金所控股具备较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近期的调整为其估值修复创造了空间。
也有声音认为,陆金所控股转型后本质仍是“金融中介”,风控方面具优势,科技驱动力较其他巨头仍不足,估值亦会受此影响。陆金所控股面对的现实是,脱离P2P业务后,需要找到真正有竞争力的业务发展方向。
十年变身记
作为背靠“平安”的P2P平台,陆金所成立于2011年,被业界称为“中国平安的亲儿子”、“P2P一哥”。十年间,陆金所几经转型,可以说从陆金所的一路发展能窥见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史。
陆金所控股联席CEO计葵生曾总结,陆金所的商业模式分为4个阶段:网贷平台与线上运营阶段为1.0时代;2013年-2015年成为跨业经营的开放平台为2.0时代;2015年后不再专营P2P业务,转向综合财富管理平台是3.0时代;2018年后对金融科技的不断应用,规划智能线上财富管理平台,这称为4.0时代。
具体来看,从2013年开始,陆金所就对经营做多重调整,逐步淡化身上的P2P标签。2016年底,陆金所称即日起将由陆金服作为网络借贷中介机构,承接平台的信息搜集、发布等服务。2019年8月,陆金所完全停止新增P2P业务。截至2021年3月31日,陆金所网贷历史存量产品在客户总资产中占比仅为0.9%。
零壹金融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在接受《财经》新媒体采访时表示,有两个维度可以观察P2P网贷平台转型是否成功,一是历史存量是否清退完成,存量风险是否释放完成,如果存量风险没有释放,对新业务也会产生拖累;另一个维度是新的业务是否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和规模,比如获取了维持过往信贷业务的金融牌照,或者转型的助贷、科技输出等业务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他分析,以陆金所控股来看,原本网贷业务期限较长,因此存量业务清退需要一定的时间,从存量规模上已经接近于清退。另一个层面,陆金所控股的助贷业务开展已经较具规模,2020年98.4%的资金来源于银行等第三方,并且陆金所控股也获取了消费金融牌照。可以说,陆金所控股已经撕掉P2P标签。
定位“科技驱动型个人金融服务平台”后,陆金所控股目前有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两大核心业务。前者主要为中小企业/工薪阶层提供贷款,基于“平安普惠”展开;后者为中产阶层和富裕人群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基于“陆金所”展开。陆金所控股将这种商业模式称为“中心辐射式+轻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完成壮士断腕转型的陆金所控股,在新业务上被质疑依旧留有“P2P模式”残影,业绩的“增长神话”或很难继续。
“新业务”未成“强武器”
仔细分析其业务可以发现,所谓“轻资本”更像“金融中介”,已独立上市的陆金所控股在相关业务中也未能摆脱对平安集团生态和品牌背书的依赖。
《财经》新媒体了解到,陆金所控股的零售信贷业务主要是先通过线下团队获客,再帮客户匹配到银行、信托公司等第三方借贷资金方,过程中与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增信机构合作,形成增信助贷模式。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陆金所控股零售信贷余额5451亿元,同比增长17.9% 。2020年新撮合的贷款中,自有资金仅占1.6%,有98.4%的资金来源于第三方,其中银行资金占比63.3%。公司还与10家增信机构合作,促成贷款余额中,资金方承担风险的贷款占比为4.9%;陆金所控股自身承担风险的贷款占比为6.3%;由第三方保险机构提供担保的贷款占比88.8%,其中大多数增信由关联方平安产险提供担保。
消金界曾报道,于2020年3月4日成立的“五矿信托-恒信长宜50号-平盈15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仅在陆金所平台进行销售。信托资金用于对平安普惠推荐的个人发放无抵押消费贷,最终通过底层借款人还本付息实现退出。该信托计划采用滚动募集的方式,由平安财险进行100%投保,投资者6个月即可进行债权转让。知情人士对此表示,“这是P2P网贷业务新瓶装旧酒,产品结构以及主导都是陆金所,五矿信托只是走个通道。”
陆金所控股的另一财富管理业务则偏向代销,主要是与机构产品提供商合作,向用户提供理财产品,平台无需担负产品兑付信用风险。在该业务中,截至2020年末陆金所控股注册用户总数达4620万人,活跃投资者为1490万人,客户总资产为4266亿元。
尽管陆金所控股想一步步转战高端理财市场,其收入却有超七成来自零售信贷业务,2020年财富管理交易服务收入占比尚不足5%。在业内人士看来,陆金所控股在招股书中提到的差异化竞争未展现出非常核心的竞争力,“一枝独秀”的零售信贷业务规模领先同业,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蚂蚁集团等金融科技巨头的钳制。
“财富管理是个大市场,未来空间巨大,但陆金所控股怎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分到大的份额,还没有好方向,而且还面临着平安系内银行、保险等的竞争。”在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看来,陆金所控股此前的主要业务是网贷,这条路规范之后,公司的其他财富管理业务还没有成长起来,与竞争对手相比也没有特别优势,没能形成特色业务。
在业务模式改变,获客成本和信用成本较高,国家监管趋严影响信贷利息空间等诸多背景下,陆金所控股负重前行,未能延续此前的业绩高增长神话。
2020年,陆金所控股全年总收入为520.46亿元,同比增长8.8%,调整后净利润为136.02亿元,同比增长2.1%。与之对比,2017年至2019年陆金所控股总收入的年化复合增长率达31.1%,2017年至2019年陆金所控股净利润的年化复合增长率为48.65%。
科技底色几何
“金融科技不是自娱自乐,应服务实体创造价值”,从陆金所控股CFO郑锡贵的这句能看出,陆金所控股像其他金融科技巨头一样也在加码技术,只是陆金所控股更专注于金融属性。
于百程对《财经》新媒体分析,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能力和链接场景用户的能力,核心技术以自身研发为主,这些能力可以从科技投入、人才、专利和相关业务方面去识别。另外,在金融科技的发展上,开放能力也至关重要,金融科技公司要能不排斥和外部技术、场景的合作,通过开放,强化和丰富自身的技术生态。
在业内人士看来,陆金所控股需面对的另一现实是,尽管在技术输出方面已有一定成效,但与京东数科、蚂蚁集团等金融科技巨头相比其科技属性并不显著,且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平安集团。
中泰证券在2020年12月发布的研报内容显示,陆金所控股采用了平安集团和平安壹账通研发的底层技术,结合基础技术及自身的业务数据对具体场景进行应用开发,节省了自研成本,大幅提升了开发效率,此外陆金所控股也自研了端到端的业务系统。科技投入与人才方面,陆金所控股有超过1500人的研发团队,研发费用在收入中的占比为3-4%,高于传统金融机构,低于互联网公司。
陆金所控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财经》新媒体采访时称,陆金所控股一直非常重视科技研发与应用能力,2020年陆金所控股在科技领域支出近18亿元,并且该费用未包含公司支付给平安的相关科技费用。“借助平安体系内已有的科技专利及研发能力,让我们无需重新或重复研发同类科技,而将科技投入放在更为重要的新科技研发中。陆金所控股有‘金融+科技’的双重基因,相较于单纯的互联网平台而言,我们对传统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服务的合规要求、运作方式、流程及痛点有更深刻的了解。”
陆金所控股在招股书中也明确表示,上市募资将主要用于科技投入,具体包括“技术投资或收购”“产品开发、销售与营销活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等。
一位金融科技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曾对《财经》新媒体表示,虽然在科技上投入的资金会很多,业务为了合规动作也会慢一些。但当数字化有了一定成果后,盈利方面会慢慢扩大,竞争优势会慢慢建立起来。
然而,王骥跃在谈及陆金所控股的市值时分析,“科技属性体现不出来,市值上不去;业务起不来,规模和盈利也上不去。回购并不能根本改变业务增长乏力的趋势,所以维持股价也很难。”
“陆金所控股还是要找到有竞争力的业务发展方向,加强科技是个路子,但根上还是要找到业务方向。” 王骥跃补充道。
随着巨头间“战火”燃烧更猛,陆金所控股逐渐将科技赋能“出海”作为突破的路径之一,通过“信息平台+赋能平台”布局境外个人理财与机构市场。比如,成立“陆香港”,与全球及本地知名资产管理人合作为香港居民提供线上服务;联手开泰银行建泰国线上财富管理平台,向银行进行技术与运营赋能。
只是,不少国内金融科技公司早已将目光投向海外,东南亚各国金融监管升级后一些公司亦转向提供金融科技解决方案。面对白热化竞争,跨境综合金融服务能否成为陆金所控股业务、市值提升的新抓手,还有待后续观察。
相关推荐
宣布回购后股价仍无起色,陆金所被什么束缚了市值?
上市速度赶超蚂蚁集团跟京东数科,陆金所上市后却"水土不服"?
陆金所能在纽交所站稳脚跟吗?
正在被边缘化的陆金所,明天走向哪?
陆金所上市:昔日P2P龙头转型上岸,收入八成靠放贷
转型中的陆金所:Q1营收净利双双超预期
中国P2P一哥赴美上市,陆金所的未来有多少想象力?
陆金所Q1财报解析:营收净利双双超预期,科技转型后劲不足
互金巨头转型:蚂蚁金服回归科技,陆金所回归金融
陆金所赴美上市,拿什么对标蚂蚁和腾讯?
网址: 宣布回购后股价仍无起色,陆金所被什么束缚了市值?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20183.html
推荐专业知识
- 136氪首发 | 瞄准企业“流 3926
- 2失联37天的私募大佬现身,但 3217
- 3是时候看到全球新商业版图了! 2808
- 436氪首发 | 「微脉」获1 2759
- 5流浪地球是大刘在电力系统上班 2706
- 6招商知识:商业市场前期调研及 2690
- 7Grab真开始做财富管理了 2609
- 8中国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2328
- 9创投周报 Vol.24 | 2183
- 10微医集团近日完成新一轮股权质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