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缩水,红利不再,华大基因增长前景不明朗 | 看财报
图源自视觉中国
华大基因,总是身处漩涡。
在近日的一场线上“打假”风暴中,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生物学家饶毅发布6篇文章炮轰华大基因副董事长、华大控股CEO尹烨,先是指出其科普内容存在大量错误信息,随后质疑尹烨的博士学位是“水博士”,并直指尹烨带货的益生菌产品是“假药”,还多次将矛头指向华大基因,称其为“自带干粮的国际技术民工”。
成立于1999年的华大基因,有着“高科技”标签,是处于基因检测前沿生物科技赛道的明星企业。但饶毅在多年前就公开质疑“华大是不是在造福老百姓、华大如何做学术”。
华大基因当前可谓腹背受敌,舆论危机之外,财务表现方面,在经历了2020年的业绩高光之后,又走上了下坡路。这既有疫情之下新冠检测政策红利的褪色,也在于华大基因的根基性业务“基因检测”的退化。
日前,华大基因(300676.SZ)发布财务预告,预计2022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5.8亿元至7.2亿元,同比下降33.7%至46.59%。依此推算,2022年Q2,华大基因实现净利润2.5亿元至3.9亿元,同比下降30.36%至55.35%。连续两个季度,华大基因净利降幅在30%以上。
对此,华大基因摆出两大原因——新冠相关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较高基数有所下降,常规业务同比略有下降。
业绩下滑,净利润缩水,对华大基因来说,是短期内的常态。2021年,华大基因录得上市以来首次营收、净利同比双降,营收同比下降19.42%至67.66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30.08%至14.62亿元。
到了2022年,“下降”仍是华大基因的关键词,不仅体现在业绩上,也表现在股价上。截至发稿,华大基因报61.78元,较上市以来高位257.89元下降76.04%,较疫情以来高点197.81元下降68.77%,市值仅255.72亿元。
图源自雪球
作为基因测序领域的龙头企业,华大基因在上市之初也曾创造增长神话,并在新冠疫情期间实现二次飞升,但这些都不能掩盖华大基因当前面临的困境:新冠疫情相关业务后继增长已现疲态,常规业务发展近年又止步不前,公司股价更是一蹶不振。
潮水将退,暴利产业熄火
2020年初,新冠病毒检测需求突然爆发。出于防疫目的,同时也嗅到了巨大商机,华大基因这家老牌基因检测企业迅速投身新冠检测事业,率先破译新冠病毒序列,72小时内便实现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初步研发。
从核酸检测到抗原自测,再到“火眼”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华大基因为新冠病毒检测开辟了“一条龙”服务,投入巨大,回报颇丰。
这一战略决策对于当时的华大基因而言,不仅让公司从长达两年的“基因数据外泄”风波中抽身,再获资本青睐,也让公司另辟蹊径,重获业绩增长。2020年成为华大基因的“翻身”之年,营收同比增长199.8%达83.9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56.43%至20.9亿元。
也是在这一年,华大基因的营收支柱从生育健康基因检测业务迭代为精准医学检测业务,后者收入占比66.24%,同比提升45.85个百分点,而生育健康基因检测业务收入占比从上年的42%降至14.03%。与此同时,来自疫情红利的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收入占比也获得提升,从2019年2.89%提升至2020年的7.98%。
2020年华大基因净利润增速远高于营收增速,这意味着新冠检测业务在当时利润率更高。但这一“顶梁柱”的爆发力并不持久,2021年,华大基因业绩变脸,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收入同比下降39.2%,其全球“火眼”实验室数量年内仅增加不到20家,扩张速度放缓。
到了2022年,华大基因业绩继续下滑。
一方面,核酸检测价格最初在百元以上,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推进,国内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也进入集采名单,尤其是北京开启大规模采检之后,单人单检价格已经下调至每人19.7元,多人混检每样本价格为3.4元。核酸检测费用不断走低,这一昔日的“暴利”行业跌落云端。这仅是红利消退的开始。
另一方面,新冠检测赛道玩家竞争激烈,政策也在不断优化调整。试剂集采之外,日前,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的通知》,强调不得要求群众重复进行核酸检测。有资本市场相关人士就此判断,这让“逐渐不富裕的核酸检测行业雪上加霜”。
不仅华大基因在这波核酸检测退潮中业绩“摆烂”,同业选手中,也有一些与华大基因境遇相同。
数据显示,乐普医疗预计2022年半年度实现净利润12.08亿至13.8亿元,同比下降30%至20%,其中新冠检测相关业务营收同比降低80%;科华生物预计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3500万至5000万元,同比下降89.56%至92.69%。
目前,就新冠检测而言,华大基因将目光瞄准了海外,截至2021年末,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主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在海外启动“火眼”实验室近100个。海外固然是一条出路,但疫情终究会过去,“火眼”实验室主要用于各国应急抗疫,事实上,未来的增长空间有限。
需要肯定的是,即便华大基因正在经历红利食尽后的下滑阵痛期,但其财务数据仍优于疫前。华大基因于2017年7月落户创业板,一直到2020年Q1,其单季净利润大部分时间都在1亿元以下,赚钱能力并不与其名声相匹配。
华大基因上市之初连续斩获了18个涨停板,市值突破千亿大关,一时间被封为“基因界的腾讯”,但好景不长,低迷的业绩根本撑不起资本的期待,2017年至2019年,华大基因营收增速逐年放缓,盈利能力每况愈下。
钛媒体App制图;数据来源:Wind
疫情前,华大基因的营收主力是生育健康基因检测业务,但这项业务自公司上市以来,几乎没有太过亮眼的表现,如今也并不受市场关注,未来发展预期有限。
红利之外,主业遇增长瓶颈
如果没有疫情“黑天鹅”突袭,华大基因的增长恐难以为继。
华大基因旗下有四大产品业务板块,分别是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其中,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是华大基因的根基性业务,而出生缺陷防控也是基因检测技术最为成熟的落地场景。
基于高通量测序仪等创新型自主检测平台,覆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及儿童各阶段,华大基因开展与生育健康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具体包括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检测、孕期营养检测、人体氨基酸检测等18类医学检验产品。
但这一令人眼花缭乱的业务,却未能起到提振公司业绩的作用。
2017年至2019年,该业务收入比重一直在总收入的一半左右徘徊,可是业务却在2019年创下-14.56%的增速,并在接下来的两年几乎与2019年持平,维持着上市以来的最差成绩。根据华大基因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这一业务预计下降。华大基因未来的增长若要靠生育健康检测支撑,恐怕会让股民揪心。
钛媒体App制图;数据来源:Wind
究其根本,生育健康检测服务本身并没有过高的技术门槛,买得起测序仪,就有了开展相关服务的基础,华大基因很难做到一家独大。有意思的是,华大基因也是孕育对手的“黄埔军校”,如今在产前基因检测领域与其抗衡的贝瑞基因(000710.SZ)创始人为华大基因曾经的高管。
除去赛道竞争,生育健康检测服务的发展还有赖于出生人口的变化。此前,贝瑞基因就在财报中表示,在出生人口数量持续下降背景下,该公司医学产品及服务检测数量增速放缓。作为同业选手,这一原因也适用于华大基因。
那么在新冠检测和生育健康检测之外,其它业务有可能推高华大基因的业绩吗?目前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是为以高校、研究性医院等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以及以药企、育种公司等为代表的工业客户,提供包含基因测序、质谱分析、 生物数据库管理、数据云分析等标准化技术服务和全流程系统解决方案。
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主要是向国内外医疗机构提供基于高通量测序、PCR、酶联免疫、化学发光等技术的检测试剂,以及向国内外制药公司开展致病机理发现、生物标志物开发、药物靶标确认、肿瘤临床研发等业务。
2021年,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收入占比各为9.48%、5.61%,增速各为2.56%、8.26%,占比、涨幅均较小,难以左右公司业绩。
就在公司增长前景不明之际,华大基因高管尹烨却一步步走上了“科普网红”之路,成为饶毅口中的“假科学家、真带货”选手。目前,尹烨正通过个人视频号商店、抖音橱窗等多个线上渠道为益生菌品牌“优美达”、美妆个护品牌“SWEET BUILD”相关产品站台叫卖,但这些产品与上市公司的业绩没有太大关联。
根据尹烨及华大基因董秘的回复,益生菌产品来自华大精准营养(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大营养”),是华大基因控股股东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在2022年,华大基因预计向华大营养采购益生菌类产品,作为公司肠道菌群检测等的补充产品,为做肠道菌群检测的客户提供改善措施,形成闭环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尹烨的网红身份对于上市公司并未产生太多的正面加成,反倒是在过去几天的争议声中,股价不断下挫,公司品牌形象也可能因此再度受损。
高光转瞬即逝,三大争议仍在
华大基因的开始是荣誉加身,但如今却身陷泥潭,口碑、业绩、股价齐齐迎来大考。华大基因到底怎么了?
从1999年代表中国承接人类基因组计划近1%的测序工作,到2003年防治非典时全球率先公布诊断试剂盒,华大基因在上市前就光环加身,也奠定了其在基因领域的头部地位。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之外,华大基因一路走来却是争议大于肯定。
首先,争议源于华大基因、华大控股董事长汪健的各类出位言论,诸如坚决反对女性接种HPV疫苗、员工必须活到100岁,等等。另外在2018年,一篇《华大癌变》的文章将这家老牌公司送上舆论风口,华大基因从预防新生儿缺陷的角色摇身一变成为造成缺陷新生儿出生的罪魁祸首。
“癌变”风波之下,华大基因股价在2018年4月创下46.04元/股的历史最低位,而生育健康检测业务收入则在2019年创上市新低。
其次,就华大基因本身而言,重营销轻研发的风格也贯穿始终。财报显示,其销售费用经常是研发支出的两倍之多。
2017年至2021年,其研发费用率分别为8.32%、10.29%、11.33%、7.38%、7.2%,同期,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9.18%、20.28%、22.09%、12.84%、18.3%。即使是在华大基因收入下滑19.41%的2021年,华大基因的销售费用仍然同比增长了14.82%,而研发支出则是同比下降21.38%。
钛媒体App制图;数据来源:Wind
不过,在基因测序领域,研发费用率普遍不高也是常态,2021年,贝瑞基因研发费用率为9.0%,诺禾致源(688315.SH)研发费用率为7.77%。国内的基因测序企业基本都是提供服务,处于产业链中游是整体研发投入不高的重要原因。这也涉及到华大基因作为科技型企业的第三大争议。
在基因检测产业链,仪器和试剂的生产是上游作业,手握定价权,也有更大的话语权,而提供服务则处于产业中游,严重依赖上游的设备厂商,即便华大基因作为国内基因测序的龙头企业,也免不了被上游垄断企业坐地起价的命运。
2010年,华大基因利用6亿国开行贷款,从美国基因测序仪企业Illumina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HiSeq2000,建立了面向中下游的竞争优势。但是在2014年,Illumina的试剂提价,一度导致华大基因当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
一直以来,美国的Illumina都是全球测序市场的霸主,曾与Thermo Fisher瓜分了全球近90%的市场份额。在国内,Illumina到现在都占有70%的市场份额。
为了获得行业话语权、抵抗上游设备和试剂的涨价。在2013年,华大基因通过旗下子公司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简称“CG”),完成上游布局。但是,在2017年华大基因上市之际,CG却不在华大基因体系之内,而被装进了2016年设立的华大智造。
华大智造与华大基因同属于华大控股,是所谓的“兄弟”公司,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都是汪建,他通过华大智造控股、华瞻创投合计持有华大智造52.3%的股份。
华大基因作为中游测序服务企业,长期从上游设备企业华大智造采购基因测序仪,而且,华大智造还曾是华大基因的“贴牌”生厂商,使用了后者申请的标示为“BGISEQ”的商标。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华大基因董秘也曾回应股民称,“华大智造系上市公司的关联公司,上市公司和华大智造独立运营。”二者之间的关联交易也一度引发交易所问询。
日前,华大智造科创板IPO已获受理,主营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与Illumina在站在同一竞争赛道的企业。
反观华大基因,仍然在产业中游苦苦挣扎,新冠检测红利释放已经步入尾声,一旦疫情结束,华大基因的业绩将面临真正严厉的考验。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丨杨亚茹 编辑丨孙骋)
相关推荐
净利润缩水,红利不再,华大基因增长前景不明朗 | 看财报
Q1财报用户增长广告却缩水,谷歌何时才能重返万亿市值俱乐部?
Q1财报用户增长广告却缩水,谷歌何时再踏入万亿市值大门?
解读阿里巴巴Q3财报:营收净利润增长均超预期 财报亮眼却面临大挑战
失宠的华大基因
年净利润大涨近7成,小米越“硬”越赚钱 | 看财报
阿里再减速:淘宝拉后腿,新业务烧钱,市值缩水过半|看财报
微盟发布2020年财报,疫情红利效应下SaaS市场的增长如何了?
微博Q1财报解读:用户增长见顶,信息流广告业务增长后劲不足 | 看财报
百度发布Q4财报及年报:全年营收1245亿元,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8%|看财报
网址: 净利润缩水,红利不再,华大基因增长前景不明朗 | 看财报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26508.html
推荐专业知识
- 136氪首发 | 瞄准企业“流 3926
- 2失联37天的私募大佬现身,但 3217
- 3是时候看到全球新商业版图了! 2808
- 436氪首发 | 「微脉」获1 2759
- 5流浪地球是大刘在电力系统上班 2706
- 6招商知识:商业市场前期调研及 2690
- 7Grab真开始做财富管理了 2609
- 8中国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2328
- 9创投周报 Vol.24 | 2183
- 10微医集团近日完成新一轮股权质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