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听说投资圈都在防明星(骗子)教授?

听说投资圈都在防明星(骗子)教授?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2年10月27日 13:56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融资中国

年初,两家美元顶级VC在清华吵起来,原因就是双方都想独家投资某个教授的项目。

针尖对麦芒,自当面冲突后,其中一家更定下了“自己家项目他家不能投”的隐形排他规定。一切的根源在于硬科技投资崛起,带动了一批投资人专攻教授投资。简单理解,就是去高校、实验室挖掘那些名校教授设立的早期项目。

从逻辑看,既然要投资科学家,那把钱给德高望重的教授准没错。但今年,画风一转,投资人们严防死守,对于那些空有名气的骗子教授敬而远之。

“现在不要脸的教授真的很多,你不听我的,死给你看。”张大千是一家投资机构的合伙人,作为业内典型的早期科技项目机构,他直言,“这样的教授真的太多了。”

“不信邪不行,骗子教授的项目也能IPO”

从蜂拥而至下注科学家,到踩坑,投资人只用了不足半年时间。相比于硬科技赛道长周期的投入,6个月,似乎就能看清一个科技项目的真实质地。

而就在半年前,投资科学家、教授,还是一个大热名词。知乎上都出了专栏目次条:“怎么投资科学家?”

去年开始,博士、教授带领项目上市的消息,屡见报端。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超过200个项目中,有35%以上的创始人都有科学家背景。

另据统计,在近两年共169家上市企业中,40%以上的创始人都有科学家背景,3D视觉感知独角兽奥比中光背后,是潮汕科学家黄源浩、科创板上市的的半导体设备盛美上海创始人是清华博士、57岁的生物科学博士常兆华在今年迎来了他旗下的第三家IPO项目,在港交所敲钟上市的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博士、2020年3月在港交所敲钟上市的诺诚健华创始人施一公博士、2021年7月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的归创通桥创始人赵中博士......
科创板开闸放水以来,科学家开始在IPO上崭露头角。过去,他们深扎在产业深处,抑或者埋头在实验室,而科创板造富盛宴,带动了一批科学家下海创业的决心。

至于科学家创业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想要把多年的研究技术造福更多患者;也有被科研院校逼的,被投资人逼的,被父母逼的等等。

施一公曾公开表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业。但事实上,伴随其创办的诺诚健华完成A+H上市,如今的施一公家族身价15亿,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项目上,投资人高瓴浮亏5亿港元。

上市门槛更低,让不少科学家不愿再享受寂寞,另一方面,投资人的热情难以抵挡。随着投资教育的跟进,苦守寒灯多年的教授科学家们也尝到了资本的甜味,纷纷接受基金抛来的橄榄枝。

以王晓东为例,在百济神州成立的第一年,王晓东就犯了难,因为三千多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很快就因高额的研发费用所剩无几了,最落魄的时候,公司账上仅剩下1万多的现金。为了让公司“活”下去,王晓东半年时间跑遍了整个投资圈,最后还是德国默克投资了2000万美元才让公司缓过了劲。

虽然有王晓东这样的成功案例在前,不过,科学家创业,并不如想象中容易。很多投资人都曾直言,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很高,而从科学家到企业家也不是一条顺畅的通道。

“有些学术派教授,非常喜欢在技术上较真儿,但在商业化方面短板十分明显。”张大千直言,科学家可以理性化,甚至需要理想化,但企业家必须要落地。科学家更加理想化,但做企业非常现实。“一旦脱离市场需求做前沿技术,项目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虽然投资人们知道这点,但是硬科技是一个门槛较高的赛道,没有技术支撑,显然就谈不上“硬”,这也导致,不少投资人蜂拥而至,在没搞懂的情况下,跟投了大批教授。结果显而易见。

有专心做学问的教授,也有骗子教授。

“一些顶流教授,名下好几十家企业,但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他压根就无法分精力给自己的项目。”吴友国是华南一家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他直言,“越是明星教授越不靠谱,他们有的人搞了一个自己为中心的学术圈,让自己手下的博士生去搞项目,都是自己的嫡系。教授拿出一些小小的专利和课题就负责享受项目成功的果实。”

这样的项目,有大批投资人跟随。原因是什么?

市场疯狂的时候,投资人跟不跟?对于一大部分投资人而言,错过才是最可怕的结局。而保持理性则成为一种附庸风雅的说法。

一些头部投资机构投资了明星教授,更为项目附上背书,一来二去,更多机构跟投。使得项目成为一种击鼓传花的危险游戏。“不信邪不行,二级市场火热时,项目还真能上市。上市后大家分钱,教授更火了,他出来再做项目,投资人就把他捧得更高了。”

“教授撒泼:你信不信我死给你看?”

疯狂的市场,每天都有新鲜事。

在“教授大法”好的时候,他们的创意还在大脑中,投资人就已找上门。过去几年,生物大分子的“相变”成为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上一个新兴的热门研究领域,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相关团队不久前在《自然》上发文,揭示了一种体内“液-液分离相变”调控因子。

投资人们的生活不容易,白天疯狂出差,晚上疯狂开会,就算在交通中移动中,也要时刻关注最新的研究论文。

令上述研究团队意外的是,当这个概念“还在脑海中打转”时就引来了投资人上门。

这样的事不少。

市场回归冷静,打脸的就是那些追高的投资人。

吴友国回忆,“我们看了不少这样的教授项目,非常不靠谱。技术上,教授全靠忽悠,运营上,他的嫡系比他还能忽悠。”

如今,二级市场趋冷,这类项目不似科创板刚刚开板时那样受到追捧,导致的结果就是,教授项目上市就破发,或者很难上市。还有一部分,前几轮估值太高,后续融不上,只能让投资人想办法,拿点老股再凑点新股。

由于大多数项目并没有实现盈利,仍处在技术研发的投入阶段,使得教授类项目只能依靠融资过活。投资人不买单怎么办?

“估值下来了,教授不干了。” 吴友国表示,“我们见过有个别教授撒泼,质问投资人‘你信不信我死给你看!’”
“太疯狂了。”

美国一家专做技术成果转化的公司“巴士底”曾做过一项调查:美国高校教授创业的失败率惊人地达到了96%~97%。

就像施一公说的,“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王煜全谈到科学家创业时言辞激烈。“科学家不擅长(做企业)!他哪懂什么叫经营管理?什么叫绩效考核?什么叫股权激励?这才是企业家成功的关键。”

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更加谨慎的看待教授、科学家创业。“大家关注教授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但技术并不是项目成功的唯一因素。” 吴友国坦言,“在经过不少的坑之后,我们在看教授们的项目时,非常关注的一件事是,他到底有多专注?”

“如果他名下就这一家企业,我们选择跟进,如果多个项目并行,我们基本就不看了。” 吴友国进一步说,“另外,对于技术入股的科学家们,我们关注的点在于,项目的整体团队构成是否合理有效。比如,是否配有专业经理人、是否有优秀的销售、市场人才去进行管理。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科学家们是否愿意选择相信团队,而非一言堂。”

从光环到紧箍咒,教授创业到底靠不靠谱?

如果只谈论投资人的观点显得有些片面,事实上科学家们也有自己坚定的立场。

“如果有投资人前来交流,但本身却质疑科学家是否适合创业,我认为就没有必要交流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青年科学家金贤敏很硬气,2021年他有了一个新身份——图灵量子的创始人兼CEO、CTO。

也有一些科学家,选择技术入股的方式,他们有自己的学术清高,认为科学家亲自下厂创业,有害于学术声誉。

另外一方面,也有不少被投资人骗了的科学家们。

李艮是一位高校的教授,过去他也曾试图创业,但用他的话说,就是被投资人“骗惨了”。“股东将我们视为技术支持方,一开始说的都挺好,出资作为我们大股东,全力支持,最后因为是控股股东,我们日常运营,甚至战略方向都要插手。最后来回扯皮,我们项目就这么黄了。”

但科学家们因为没有融资的经验,有时候放弃了大股东的利益,最后很可能被不良投资人扫地出门。由于签订了一些保护条款,科学家甚至无法在对自己的技术进行商业化和进一步研究。

另一个更直接的矛盾是,科技类项目天然的长周期投入和基金短周期的矛盾。投资人们想在3-5年内看到有效的回报,但项目发展并不支持这一论调。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曾提到,短期资本和科学家合作到两年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

“短期资本的回报周期就是2-3年。”米磊认为,科技创新的规律是需要五到十年的长周期才能爆发,这与短期资本的需求相矛盾。中国过去大多都是短期资本,很难去做硬科技。

结合两方的观点,科学家真的想要创业,一方面不仅需要有技术,更要掌握市场的真实需求,另外,在资本上,科学家要想做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得亲自下场创业,掌握主控权。

但归到根上,靠谱、专注、真诚,才是科学家和投资人良好沟通的关键。(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张大千、吴友国、李艮为化名) 

相关推荐

孙宇晨和被称为「骗子」的90后创业者
听说最近大家都在“隔轮退”
普林斯顿计算机教授炮轰“伪AI”:精心炮制的随机数生成器罢了
iPhone 12能买了?听说“刘海”要被干掉
听说,圈里的投资人最怕跟投
最难求职季,我遇到了“骗子公司”
币圈风云:区块链、虚拟币与人性
当代骗子分两种:懂AI的和不懂的
超越微信登顶App Store?揭秘反诈APP的破圈之路
年轻人离开投资圈

网址: 听说投资圈都在防明星(骗子)教授?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27554.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

推荐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