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零售、消费行业年度十大趋势预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鲸商,作者 | 李清乐
农历春节过完,2022年真正过去了,官方的各项经济数据也在最近一段时间里陆续公布,这给我们展望2023年经济形势提供背景依据。
不过,经济的话题太大,鲸商聚焦在消费与电商行业,结合过去一年来与众多行业创业者的交流心得,总结提炼出2023年的万字洞察。回顾去年同时期的预测文,虽然没有100%的准确,但十大方向的发展脉络也没有太大偏差,今年希望继续提供参考价值的同时,也能抛砖引玉。
一 、消费复苏漫长,做好“持久战”
用经济“内循环”的视角来看,刚过去的春节,得益于去年底疫情政策调整,开放活跃的市场重新焕发生机,期间各项消费数据回升,在全球经济寒冬中带来一丝暖意,然而我们不能就此得出“报复式消费”已形成,在鲸商看来,消费重回快增长时代的动能依旧不足。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公布2023年春节7天假期的数据显示,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春节同期的88.6%,国内旅游收入恢复至四年前同期的73.1%,实现3758.43亿元,同比增加30.0%。这背后不仅体现国内春节期间旅游消费规模与疫情前存在较大差距,人均消费客单也出现了萎缩。
据灯塔影视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档总票房(含预售)突破67.34亿元,位列中国影史春节档总票房第二,仅次于2021年春节同期总电影票房71.72亿元。2023年春节档的观影总人次约1.29亿,比2021年春节同期减少约3100万,但其平均票价达到了52.2元,比两年前春节同期的44.8元平均票价,提高了7.4元。抛开影视题材因素,在影视娱乐方面也还未看到消费强势增长的苗头。
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只比2019年疫情前的同期数值仅增长了0.87%。分布到商品类目中,仅有食品饮料、烟酒等快消品还保持着良好增长势头,这也是过去新消费品品牌较为集中的领域,医药、石油及制品类考虑到疫情和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就不展开了。此外,去年餐饮消费同样惨遭“滑铁卢”,2022年全国餐饮收入43941亿元,同比下降6.3%。
今年随着各项政策调整,只要后续疫情不大面积复发,各类消费会有所回升,但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到往年的强劲势头,这方面做消费品创业的小伙伴要做好“持久战”准备。因为,中国不缺产能,缺的是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而这由消费者主导,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经济的发展预期、消费习惯等为主要因素。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2.9%;在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方面,吃、住、行分别以30.5%、24%、13%的占比排名前三。
抛开个人有没有被“平均”,居民收入的提高,的确是消费增长的底气。然而,过去几年各行各业破产倒闭、企业裁员降本增效等情况屡见不鲜。202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达到1076万,创“历史新高”,官方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去向落实率也创新低,约为23%。当年轻人就业得不到保障,“消费主力军”的作用如何发挥?
大家对经济发展缺乏信心,导致居民储蓄意愿较强,消费意愿较低。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比2021年的9.9万亿元翻了近两倍。过去,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庞大的货币“蓄水池”,但近几年地产行业遇冷,金融投资属性持续弱化之外,对建材、家居、家装、家电等全产业链市场需求带来沉重打击。
更难的是,从去年开始,我国人口负增长的大幕开始拉开,这简直是“釜底抽薪”,消费结构发生改变,未来消费的“后劲不足”,只有适应新常态的创业者做出改变,或能闯出新天地。而各地政府后续也会加大刺激消费的政策力度,毕竟提升消费刺激经济,比加大投资搞大基建的效果会更直接。
二 、“银发经济”品牌创新元年
1月17日,国家统计公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2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61年来,中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尽管国家过去几年,先后放开生育政策,在一些地区已推出生育补贴政策,甚至取消生育受到婚姻条件的限制,但也难以扭转人口老龄化、晚婚晚育、不婚不育、少子化的趋势。参考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都有这一规律。
2022年60岁及以上人口约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国家卫健委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2021年—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人,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肉眼可见,“银发经济”养老产业将迎来崛起的新契机,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利好下,预计2025年养老产业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该产业链从产品属性看,主要包含养老服务、养老用品、养老医疗、养老娱乐、养老金融等领域。
无论是实物产品还是虚拟服务,借助数字化技术和管理工具,展开“智慧养老”会是主流趋势。比如,老年用品方面会更倾向智能化、个性化;老年食品方面更侧重健康化、科学化;老年服务则追求人性化、舒适化等特征。围绕老年人群需求的多样化发展,2023年或是“银发经济”垂直细分领域,打造消费品牌的元年。
脑白金、足力健就是两个典型抓住了老年人群需求,却让年轻人为长辈买单的产品。60后、70后步入老龄化后,也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消费特征。前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于后者,也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因此生活会更节约,且大部分60后老年群体正在给他们的80后孩子做“保姆”,时间没有步老年群体的70后充裕。
后者在心态和身体状态上,更追寻“悦己”,从该阶段之后的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老”,更不想变老。因此,从70后人群开始,未来“抗衰老”医美、生物医药、食品保健,会有一个几何倍的增长空间。康养是基础,未来的“新老年”人群,在社交、娱乐等精神消费需求,也会呈现高速增长,这一类的产品,将不局限于广场舞、夕阳红旅行团等传统形态。因此,2023年开始,资本或将加速涌入“银发经济”赛道。
三、新消费新国货加速“传统”路径的步伐
一年前,鲸商对新消费新国货的发展趋势给出论断是——后流量时代需“慢火熬”。理由是“资本+流量”的红利已成“过去式”。早前投资人多抱以TMT行业的业绩增速预期,对待新消费项目形成落差,让新消费陷入了尴尬境地。事实也的确如此,据汇丰晋信慧盈基金的统计,2021年2月至今,消费板块股价已调整接近2年,板块整体回撤幅度大约40%,大部分子行业的市盈率处于过去10年后50%分位之下。
鲜活的例子,完美日记、泡泡玛特、奈雪的茶等曾经作为新国货品牌翘楚,过去两年市值已从上市时的峰值,缩水70%—90%。在一级市场,新消费品牌的融资通道,越来越窄。亿邦智库不完全统计,2022年新消费企业的融资规模在700亿人民币以内,比上一年下降了23%。因此,新消费品牌不能再指望靠资本烧钱做大的发展模式,“自我造血”的盈利能力尤为关键。
新消费行业已步入新的发展周期,过去几年的短视频、直播电商、社交种草给它们注入了强心剂,但面临流量成本水涨船高、ROI效率变低,新消费品牌生长在移动互联网的土壤中,数字化手段打造品牌已成标配,好产品、好供应链、好服务这些永恒不变的商业本质外,未来我们会看到所谓的“新消费品牌”越来越向“传统品牌”看齐。
时间上,真正的品牌形成需要沉淀,我们看到泡泡玛特、钟薛高这样的网红品牌,都已是在2010年就成了,喜茶成立也超过10年了,元気森林、花西子、认养一头牛等都在2016年就成立了,所以它们都经历了上一轮新人群、新渠道、新品类的发展周期,从默默无闻变成网红品牌,再到一个公众品牌的进阶,数字化、资本化成为“标配”,但大家同样有个共性,就是线上赔本赚吆和,正在赚钱的还是来线下,都在积极搭建自己的经销商体系。
回看过去新消费新国货创业的赛道,80%集中在食品饮料、美妆、日化这一大快消领域,这也符合上文国家统计发布的社会零售总额品类增长分布情况。在大快消领域,鲸商不得不提醒各消费品创业者——品牌DTC模式发展是最大的谎言!你看,以直营起家的喜茶不也开放加盟了吗?星巴克、麦当劳、宝洁、蒙牛、农夫山泉等等,哪个千亿级级品牌不是通过经销商网络做大做强?
什么国潮、元宇宙,都是品牌营销的“术”,新细分品牌要做大也绕不开传统的“4P理论”,而品牌经营无论是出海还是继续内卷,向传统品牌学习经销商体系的搭建,会是大部分新消品牌创业者要投入精力和资源的“必修课”,接下来也会明显提速。当然线上依旧是做品牌效率最高的渠道,要赚钱离不开经销商的帮衬。如今,再从0起步的机会,少之又少,除非是高度细分垂直品类创新机会。
四、直播电商与货架电商加速融合
过去三年,是直播电商迅猛发展的阶段,淘宝、京东、拼多多这些货架电商平台,已经把直播/短视频板块变成商城运营的标配工具,而大家讨论直播带货更多是在抖音、快手这两大平台,坊间预测2022年抖音全年GMV超过1.4万亿,快手的目标则是9000亿。毫不夸张地说,抖快电商用三年的时间达到了淘系电商十年的内卷激烈程度。
记得2019年直播电商方兴未艾时,鲸商就在各场合提出,有供应链优势的品牌自播、产地直播,商家细水长流地做直播带货才是未来。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坚持这一观点,而面对2023年趋势走向,我们认为随着抖音电商商城发力(快手今年或跟进),整个流量分配机制将发生改变,兴趣电商向货架电商靠拢,商家需要具备“短视频+直播+搜索+活动+达人分销+私域社群”的综合打法能力,而直播带货流量不太可能有大的爆发,商家开始常态化直播,直播间人数低位在线会比较普遍。直播电商的未来,可能会成为商家打造爆款,做促销的工具。理由来自三方面:
一、平台与商家的利益点冲突,需要持续做好平衡。平台想回到内容本位,想给用户输出好内容、提升用户体验、拉长停了时间,但又要商业化,所以无论是字节的巨量引擎,还是快手的磁力引擎,都会不断丰富各种投流工具,搜索是接下来电商货币化率提高的一大方向,此前在短视频、直播的货币化率上已达到一定高度,现在自然流量0粉起号几乎不可能,毕竟东方甄选、刘畊宏是少数。但广告太多,带来用户体验会很差,商家想要的是卖货,达人有内容能力不能变现,就不能持续输出优质内容,这就导致平台要下定决心把兴趣电商的冲动型消费,迁移到货架电商商城板块,据说2023年抖音希望后者GMV占比达到50%。
二、流量开口决定了生意上限,商城是中心场域会改变流量分配机制。2016—2019年平台培养用户短视频习惯,基于短视频习惯才延伸了直播带货;2019—2022年平台培养用户的直播间购物习惯,现在平台想把这个习惯转移到商城,并让用户持续在商城消费,期间有个转型周期的,需要解决一个矛盾点——中心场域永远会被直播场域、短视频场域抢量。而兴趣内容的推荐机制,粉丝直接触达率很低,所以无论内容做得多好,粉丝都是平台的。除了达人之外,自播商家的粉丝黏性几乎为0,因为粉丝的交叉重叠度太高,黏性低就做不了复购和长效经营。过去商家在直播间“脉冲式流量”大起大落,成交的稳定性低,退货率高,平台已经看透这一点,而下决心推出一系列铁粉系统、私域运营工具来帮助商家在公私域做经营保障确定性。
三、优质用户和优质商家在不断地流失,高质量用户被玩套路的直播间搞得体验非常差,所以导致直播间高质量用户减少,一部分商家始终坚持做好内容但玩不过套路深的直播间,即使产品好也要面临高退货率。平台要做的是提升用户优质体验感,从店铺评分、账号口碑抓起,账号评分低于4.5去付费投流,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商家需要安全感,将从搜索流量和商场流量做起,加大两者权重,让商家不再单一的流量端口获流,直播间流量也会越来越平稳,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商家把后端产品搞好,做好用户留存,也是平台所希望的。
未来,那群纯技术流套路,比如会憋单、骗自然流、玩AB链的商家,会在新一轮周期中加速被平台淘汰。此外,2023年微信视频号或许会有一波潜在机会,值得商家关注。
五、电商新格局:重拾增长信心
大疫过后,新的监管政策松绑,鼓励科技公司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互联网大厂已经过了“最难的时刻”。此前,阿里、京东、拼多多等传统货架电商受到抖音、快手这类直播短视频平台严重分流,因此,外界出现“直播电商要颠覆传统电商”等各种声音,甚至觉得“猫狗拼”之间也要杀得你死我活,对此鲸商在去年预测文曾提出,电商巨头间的竞争,并非零和游戏,而是差异共荣,当时环境下“稳”字当头。
经历了去年的裁员优化、降本增效,重新找到高质量增长的路径,应该是今年所有电商平台的共同目标。国家统计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7853亿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42亿元,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刷新了历史新高,比上年提高了2.7%。毋庸置疑,电商在社会零售消费总额中的渗透率还将持续提升,预计2023年会接近30%。不妨落到“猫狗拼”三家主流电商平台上来一窥一二。
阿里几乎可以从其每年的人事组织调整,看出公司的发展轨迹。2022年初,阿里十八罗汉之一戴珊接替蒋凡,分管国内“中国数字商业”板块,把淘宝、天猫、阿里妈妈、B2C零售事业群、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业务协同打通,围绕 “用户体验” 不断做减法。而蒋凡调任阿里海外数字商业板块负责人,操盘速卖通、Lazada 和 Miravia等跨境电商业务。“定”是阿里集团CEO张勇给集团2022年发展的关键词,2023年是“进”,他本人在今年初的人事调整中,兼任了阿里云总裁,可见该业务板块对集团未来增长的重要性,而电商板块今年关注点我们可放在用户增长、商家扶持、产品创新的层面,双11能否重回往年盛况,会是一个重要的信心重拾信号。
去年4月,京东也迎来一场重大人事调整,刘强东卸任京东集团CEO,由徐雷接任,前者务虚后者务实,事实上刘强东是“隐”而不“退”,鲸商在《京东步入“X”时代》中有分析,事实也的确如此。去年底,刘强东在一场年度高管会议中言辞犀利,痛批“自己被骗”、“只有1.5个人敢说真话”,怒斥“成本、效率、体验(产品、价格、服务)”这些京东零售起家的核心要素正被大家遗忘,特别是京东过去的低价竞争力。今年初,京东推出了“春晓计划”,向个人商户、企业商户等不同类型的商家提供扶持,0成本地开设“京东小店”。然而,京东国际业务发展并不顺利,近日宣布将关闭泰国和印尼站,这也是继2016年关闭俄罗斯与澳洲站后,出海再次失利。2023年,刘强东回归如何把京东自营的履约效率和体验,结合品牌供应链的价格优势相充分发挥,可以重要关注点。
拼多多的表现一如既往的稳,创始人黄峥隐退后,公司的业务发展也一直闷声推进,特别是去年下半年首次涉足跨境电商平台Temu在北美市场惊喜不断,“砍一刀”低价的竞争力在整个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全球消费者会觉得更“香”,特别是在平台加强假货治理后,体验口碑更有保障,营销裂变上需多些真诚少些套路。2023年,拼多多应该会一如既往地发力农业板块、图书板块,百亿补贴在高客单类目板块强化品牌供应链,物流仓储方面能否有更进一步的大动作,值得期待。
六 、跨境出海,走“专·精·特·新”之路
据海关总署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11万亿元,增长9.8%。其中,出口1.55万亿元,增长11.7%,进口0.56万亿元,增长4.9%。我们用“经济外循环”的视角看出口,不仅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驾马车”,更是国货品牌从内卷中出海突破增长天花板的必经之路,而途径上鲸商认为,是不局限于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的“专· 精· 特·新”路线,即专业的跨境经营能力+精选的品类产品策略+特别的海外区域市场深耕+新式的数字贸易路径。
疫情在全球盛行的头两年,由于国内防疫政策的可控,让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优势稳定可靠,即便在海运费用水涨船高的情况下,我国的跨境贸易业务也迎来一波高速增长。但随着海外疫情得到控制,国外制造业恢复生产,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及俄乌战争的爆发,国内一些供应链向外转移,特别是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导致需求萎缩,自2022年中旬以后,出口贸易的增长明显放缓,2023年跨境电商依旧面临严峻挑战,很难马上好转。
过去两年,亚马逊以打击刷单、违规经营店铺的名义,关闭了大批中国卖家的店。TikTok在去年复制国内直播带货玩法,释放了一波跨境订单红利,而字节在2021年底打造的跨境电商项目Fanno却坚持不到半年,字节另一个对标SHEIN的跨境女装独立站Dmonstudio上线仅3个月就关停。曾获得过红杉、君联等知名基金投资的专注中东电商平台Jollychic (执御)也在去年初倒下,京东出海铩羽而归,没想到拼多多在去年9月份北美上线的Tume初见成效,剩下阿里系的速卖通、Lazada还能与之一道,同海外跨境店平台竞技。
如今,跨境电商的门槛在不断拉高,并非小白创业者的首选,其团队专业素养、资金投入,都比国内电商玩家高很多。未来,在跨境电商上能赚到钱的主要三类人:第一类是具备产地供应链优势,比如有工厂、有货源的商家;第二类是当地城市有很多出口商品没人做,其他城市的人也做不了;第三类已经完成品牌建设,借助跨境电商平台出海打造知名度,而又能通过搭建当地经销商体系,完成出海渠道下沉,这一类才是王者。
跨境电商的大部分中小商家虽然开网店,但大部分都是依赖义乌小商品市场这样的供应链渠道拿货,过去“薄利多销”的路线,随着跨境商家的“互相残杀”各项经营成本都会提升。因此,我们的国货出海要摆脱低价值输出,往品牌高溢价转型,将是一条长期建设路线。海外的互联网设施、物流设施电商渗透率大部分都不如国内,比B2C起量更大的B2B模式是国货品牌走向全球的必选项之一,而1039市场采购贸易走向数字化方向值得持续探索。
七 、即时零售大爆发,外卖买“万物”
除了盒马这类“后起之秀”,就连苏宁易购、联华超市、京客隆、天虹等知名商超百货连锁企业,到2022年第三季度仍处于亏损或负增长的状态。何况那些街边小店,在疫情反复的打击下,无不陷入“深水区”。
新旧零售陷入“深水区”的特征体现在:线下到店人流匮乏、自建线上平台没流量、自建履约配送团队成本高、跨界开店太重失败率高。尽管如此,但线下零售进行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尊重社会分工、尊重市场规律、术业有专攻,零售商、品牌商分别把自己最擅长的点发挥到极致,或可借助数字化平台结合“即时零售”行业趋势,走出深水区。
即时零售为何是大势所趋?
现象——即便上述国内商超百货连锁品牌们的整体业绩萎靡,但它们来自“生活半径”5公里内的线上业务持续逆势增长。比如,永辉超市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线上销售额达116亿元,同比增长16.35%,占比为16.4%;其中,第三方平台到家业务日均单量21万单。天虹股份的超市业态中,仅第三季度到家客单量提升49%,销售额提升35%,线上销售额占比超23%。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Top100企业销售规模9076亿元,比2020年下降2.6%。其中,线上销售规模近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0%。
本质——消费行为的变迁,年轻人宅、懒的生活方式盛行,加之疫情居家上门到家消费习惯进一步养成,值得注意的是该市场行为的形成,与过去网约车大战的平台烧钱补贴形成不同,消费者“即时满足”的需求催生到家服务,没有补贴“惯性”也有持续生命力。
站在消费者的视角,即时零售就是外卖可买“万物”。从最初的外卖叫餐,到买生鲜、鲜花、日用百货。购买场景也丰富多元,可能是出差时匆忙忘带充电器到酒店才发现,也可能参一场社交饭局需要临时准备份伴手礼,又或许是天气突然降温急需一条秋裤......
有即时性需求的消费者怎会舍近求远,等上3~5天来从一个包裹跨域大半个中国送到手中?在价格、质量相差无几的商品选择上,半小时至1小时送达的服务更受青睐。特别是大快消品类,高频刚需、低客单、高复购,在即时零售领域趋同于餐饮外卖的渗透率发展。
如今,即时零售虽算不上什么“新大陆”,但其未开垦的空间很大,且当前同城物流、前置仓、外卖平台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本地零售供给丰富,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时段、多方位的即时性需求选择。生活中实时的“即买即用”,在传统电商大促“囤货”需求基础上做了互补。
疫情居家,加速了大家用外卖买“万物”这一消费习惯的形成,“即时零售”正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美团应该还会继续领跑这一赛道,而即时零售赛道的红利最先会被大快消品类吃到,并有从该类目拓展向全品类爆发的趋势,而在此过程中,各品类的头部品牌会最先尝到增长甜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预测,到2025年,即时零售相关市场规模将实现破万亿的门槛,达到1.2万亿元。
八 、实体零售加快数字化步伐,走出困局
过去三年,因为“口罩”原因,线下实体零售迎来一波又一波关店潮,一批社区拼团和各种买菜想乘虚而入,结果几乎也都全军覆没,在去年的预测文中鲸商明确指出:完全依靠生鲜前置仓模式也会面临类似问题,2022年这个现象会愈加显现。没想到真应验了,在美上市的每日优鲜没扛过去年冬天。原因很直接,互联网烧钱模式在零售留存、转化、损耗、交付成本方面难以持续,特别是大环境不好。
同样,已上市的零售连锁企业在二级资本市场表现也很难看,比如高鑫零售(大润发)去年市值较高峰时缩水了80%。永辉、中百这过去强强联合的地域连锁超市也“相互伤害”起来,去年永辉两次减持中百,以补充现金流。长沙的步步高超市,在受到腾讯、京东减持后,先退出四川市场,再战略收缩广西、江西等市场,并在半个月前“卖身”湘潭本地国资。
资本市场遇冷,主要是实体店线下客流下滑延展。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有67.2%的便利店到店客数比2021年还低;好在线上流量有明显提升,70.3%的便利店比上一年有所提升。这一趋势跟上文即时零售拉动商超业务线上逆势增长是一致的。由此可见,传统零售拥抱数字化的速度会进一步加快,数字化经营平台和方式也将愈加丰富。
传统零售企业与互联网平台“亦敌亦友”,今年春节开工后的第一天,抖音超市腾空问世就是一个重要信号,加之京东超市、天猫超市他们在自营+第三方招商方式,试图瓜分传统商超与便利店的大快消“蛋糕”;另一方,互联网大厂们又高呼要拥抱“实体经济”,以美团、饿了么为代表的“外卖”方式来弥补商超的线上流量缺口。在这种“又爱又恨”的关系下,实体零售企业的在货品经营、人群经营的能力提升,愈发重要了。
曾经,各大商超学习盒马鲜生的“新零售”风潮还历历在目,结果发现前面是“深水区”,盒马自己都还没走出来,比较大部分传统零售企业没有阿里那么财大气粗。因此,鲸商认为,大疫过后即便线下客流会明显恢复,但传统零售拥抱数字化步伐仍会加快,并且通过科学数据提升精细化运营能力,比如关掉坪效不高的门店或大店改小店,精品化经营,借助数字化能力选品和进行线上动线陈列,深耕“超级用户”创新会员体系。
九、从私域到全域经营,不只是“营销”
无论是品牌方,还是平台渠道商,谁都想积累下自己的“超级用户”,毕竟那是他们的用户资产,是商品或服务的最终买单方。过去两年,一直流行“私域经营”的理念,这也是在以搜索为主的中心化场域的增量思维,遇到用户增长瓶颈后,变成以社交阵地为主的去中心化场域的存量思维导向,而私域经营的最佳主阵地是微信生态圈——公众号、视频号、服务号、企业号,号称微信私域产品的“黄金四角”。
此前,鲸商已通过研究大量案例分析过:能做好私域的企业,要么有大量线下门店终端,与用户直接有丰富的触点;要么是品牌IP,本身有用户吸引力,粉丝基础够大。对于新品牌而言,公众知名度不高,私域众筹、测款培育发烧友有一定价值,但大部分是很难做好私域的。
而私域经营的核心是“长效经营”,但不等于总是吃老本,抓住一批用户使劲薅,仍然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来实现生意的可持续,社交场域的“裂变”就是主要方式了,但还不够已经需要破圈,有流量漏斗。
所以,腾讯下半年开始把私域经营升级为全域经营理念。不仅如此,抖音也在去年8月份,把此前的兴趣电商升级为“全域兴趣电商”,差不多同一时间快手、京东、百度等平台都在极力推送自家的“全域经营”工具,但更多的是营销型产品。
鲸商认为,全域经营不只是营销思维,更是一种品牌经营理念,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能实现跨平台跨“场”域的,以“货”为载体,全链路、多方位与“人”产生多触点,而整个路径能实现数字化、可视化,最终能助推新品研发、新款打爆、拉新复购,实现效率提升、效果优化。
之所以有这方面的体会,主要来自去年8月份鲸商与阿里妈妈合作的“对话十亿操盘手”活动,来自一线品牌商家们的实操经验。2023年,如何还把全域经营当营销,那或许总会落后同行几个身位。
十、物流逆势进击,“两端”加速下沉
商业交易,商品流通,离不开物流发挥的作用。反之,整个物流行业发展的繁荣程度,也是经济周期的“晴雨表”。据2023年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完成1391亿件,同比增长2.7%。相比2021年20.6%的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如果我们剔除电商中的刷单件、空包件,实际去年物流快递量并没有增长,甚至可能负增长!主要是去年疫情反复,多地物流受限,以及整个经济环境不好消费疲软所致。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出口海运费用也极速下降,甚至一些路线减少船次。
如今,没有了疫情管治的束缚,2023年消费会逐步恢复,但物流行业的增长压力依旧存在,毕竟物流行业很难逆经济周期。因此,在货运专线物流上会有加速整合的趋势,相同的专线公司进行合并,减少恶性竞争,使货量实现1+1≥2,从而提高发车频率和配载量。利用专业合并还能进行组织改革,引入更为专业的物流管理运营人才。毕竟现在是供过于求的时代,客户对成本管控和服务品质非常重视,能更好的做到这两点才能吸引客户。同线整合后通过货与人的势能互补,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去适应新市场竞争。
预测讨论“三通一达”与顺丰、极兔等快递公司的订单量、业绩走向,不是此文的初衷。更多还是从产业视角,来试着探讨整个大消费大流通的发展方向,基于此鲸商认为,大物流行业会在逆势艰难增长的同时,在“两端”加速下沉。
其中,一端是指在货品端“最初一公里”,以菜鸟、京东物流这些身后有电商交易流通渠道的平台,会加大科技力度在构建数字一体化供应链能力,旨在帮助品牌、商家在货品的周转效率上进行提高,流通成本上实现降低。而这方面能力,在国内围绕产业带、行业类目,会对应不同的数字化供应链创新。出海层面,加速海外仓构建,数字化通关及组织运力,来为更多国货出海保驾护航。
另一端是人能更好更便捷地享受“最后一公里”服务,这块在外卖带动起来的即时零售所促进同城配送行业的发展,大家应该深有体会,年轻人的宅催生“懒人经济”同样会继续加大这一板块的发展,国家也乐见其成,毕竟背后是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提供。同时,今年国家在物流领域有两大鼓励方向:
一个是对“快递末端下沉乡村”进行大力支持,政府希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推展村级寄递服务、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其目的还是希望在“乡村振兴”中帮助当地农产品进城,毕竟过去这事更多的是邮政和供销社做了。另一个是出海,国家将推动设立连云港、兰州、苏州等国际邮件交换局,又称之为“交换站”,并持续推动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输邮件和跨境电商商品。
最后,展望下2023年:前路艰险,乐观向前,穿越周期。(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相关推荐
2023年零售、消费行业年度十大趋势预测
36氪专访 |Gartner解析2023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2021年,中国音乐产业十大趋势预测(下)
2023年中国科技互联网十大预测(下篇)
2023中国互联网十大预测
被Gartner列入十大战略技术趋势的“行业云”,不再是个伪命题?
2020年十大最热门技术趋势:超级自动化、多重体验等
Gartner 公布 2020 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盘点六大行业、30 项科技趋势预测,美国人怎么看 2020 年的产业数字化?
2023年基金策略:把握三类行业的战略配置期
网址: 2023年零售、消费行业年度十大趋势预测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28730.html
推荐专业知识
- 136氪首发 | 瞄准企业“流 3926
- 2失联37天的私募大佬现身,但 3217
- 3是时候看到全球新商业版图了! 2808
- 436氪首发 | 「微脉」获1 2759
- 5流浪地球是大刘在电力系统上班 2706
- 6招商知识:商业市场前期调研及 2690
- 7Grab真开始做财富管理了 2609
- 8中国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2328
- 9创投周报 Vol.24 | 2183
- 10微医集团近日完成新一轮股权质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