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对话汪华:现在的大模型,还是支撑不了大体量的免费商业模式

对话汪华:现在的大模型,还是支撑不了大体量的免费商业模式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4年08月13日 16:29

AI 产品榜·1 周年大会邀请了创新工场联合首席执行官/管理合伙人汪华来做了精彩分享。在大会开始前,我跟汪华老师进行了沟通对话,深受启发,非常有帮助。

汪华是我见过最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投资人之一,他 2009 年参与创立创新工场以来,就对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持有坚定信念,他对移动互联网的预见性比行业兴起早了一年,比大众共识早了四年。

AI产品榜·1 周年大会 汪华(左)李榜主(右)

无论 toC 还是 toB,先出海吧

李榜主:国内 SaaS 到底能不能做?

汪华:我只说一个客观事实,国内做到现在为止,最成功的做 B 端,真 SaaS,真挣到钱的是 heygen ,还出海了。

李榜主:他是彻底出海了,主体都不在国内了。

汪华:因为国内的这个基本上都是,大客户项目,就是打单,真正的SaaS在国内很难做的。

李榜主:国内 SaaS 本质来说可能就是个外包。

汪华:国内的定制化,而且基本上只能做大客户,中小企业大家付费意愿不强,销售成本又高。

李榜主:国内可能是做 C 端机会更大一点?

汪华:相对来说。但是 C 端现在的整个环境也不像以前移动互联网时代那么宽松了。

李榜主:无论 B 端 C 端,看到的能有赚钱的多吗?

汪华:在国内啊?(停顿 5 秒,意味深长的 5 秒)我觉得做出海的是有一些是挣钱的,甚至是不拿投资,在那里挣钱的,国内除非是灰产,基本上就没啥,就现在现阶段而言,未来再说。

在手机上,内容消费要比 AI 搜索大

李榜主:那个 hix.ai 有跟你们汇报他们的情况吗?

汪华:我们团队接触了,这个同学还在考虑他将来的方向,所以我估计他过一两个月会,更清晰一些。

李榜主:他上次跟我说,他们把首页改成搜索了,现在应该是往这个方向走。说到搜索,好像国内海外还都算比较热,这个AI搜索到底能成吗?AI到底能够把搜索改变多少?

汪华: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点。

第一个,搜索其实传统大厂优势有点大。创业公司哪怕是 Perplexity 还是调用大厂的搜索引擎。

而且,搜索引擎公司的数据更好,因为他知道每个搜索结果点击的次数是多少,所以哪怕是大厂用 AI 做 Summary,他也知道应该把哪些重点挑出来。而创业公司虽然可以调别人的搜索结果,但实际上是没有内部数据的,所以大厂其实优势有点大。

第二个,我觉得搜索现在阶段是不错的,但实际在手机上内容消费比搜索更大。

所以再下一步的热点不一定是搜索,而是类似于像今日头条这样AI驱动的内容消费,这个东西不一定长得跟今日头条一样,但是更偏内容消费,而不是信息搜索。

第三个,再往后其实应该是娱乐,而且是多模态,要带娱乐性才能真正的做下沉。

不要焦虑,四五年内,AI 的成功创业者将大量涌现

李榜主:这个娱乐性或者说多模态。除了现在抖音的这种产品形态,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汪华:肯定是要变化的。抖音这种形态AI没什么优势,AI最大的特点,如果放在前端来讲的话是交互性,所以如果新的产品形态不把AI的智能交互性特点给发挥出来,就是推荐算法在那里刷刷刷,只靠AI来生成内容,这个是不靠谱的。

李榜主:也就是说,内容生产是可以用AI来辅助,但是产品形态要变。

汪华:对,这个是必然的。你想一下,大家说 AI 应用什么时候出来,其实除了模型之外,大家低估了一件事,就是新的产品形态的探索时间。

以你说的抖音为例吧,你还记得 11 年 12 年就大批的人就去做移动视频了,但那时候的视频基本上是把 PC 的内容 YouTube、爱奇艺 原封不动的搬到手机上。

但实际上真正的产品终极形态,跟YouTube手机版根本就不一样,连内容形态都不一样,是短视频,而不是YouTube的中视频或者长视频。也不是在一堆内容里面去点,是靠信息去流刷。

所以,一个正确的产品形态,你想从2011年开始到 2015、2016 年到短视频成型,都花了四五年时间,才探索出来。

现在整个 AI 才出来一年半的时间,大家就指望 AI 的产品形态就被探索出来,再快,也快不到这个地步。

李榜主:这让我想起来一个,抖音应该是第一个没有首页的APP,直接就是内容。

汪华:其实抖音也不是从零开始的,中间很多时候是做探索,比如说,一开始是长视频,然后中视频,后来其实美拍、快手、小咖秀做了短视频,甚至 Musical.ly 也是借鉴了一部分的,然后再是抖音在后面集了大成。

实际上是一代代产品的探索。

李榜主:抖音最开始在运营的时候,我看到最开始的内容都是小姐姐,漂亮的小姐姐还在那里跳舞,然后用户在那里刷刷刷。

汪华:是呀,这个也很正常嘛,一般都是荷尔蒙先行,其实现在你看,各种各样的聊天产品,其实跟当年的小姐姐一样,现在也还都是小姐姐。然后往后扩散到其他人群,一开始是深度爱好者、资深网民、科技从业者这些,然后一点点才能下沉到大众人群,这个全部都要时间,所以,AI 应用没那么快。

王川:应用落地比预期慢很多,但是落地慢,膨胀快。比如,像无人驾驶,一旦落地以后,可能就迅速替代了。

汪华:我实话说,我觉得大家太着急了,像 2008 年是 App Store 出的第一年,然后移动应用初步出现一些雏形和达成共识,实际上是要到2012、2013年,移动互联网都是花了四到五年的时间,AI 现在才一年半时间。

王川:iPhone 是 2007 年发布的,其实,第一代 iPhone 卖的量特别少,只有400万台。

李榜主:那个时候我还在读大学,那个手机后面还是弯的亮壳的,金属亮壳的那种。

王川:当时,iPhone 已经几乎展现了未来手机的所有构想。然而,现在每年生产 1 亿多台的 iPhone,在2007年,只卖了400多万台。我们小米从 2010 年开始做,在 iPhone 三年多后推出,完全不算晚。所以我认为,AI的发展也需要时间。

汪华:而且真正做应用,从明年初才有最基本的基础。

如果你要做免费大体量应用的话,推理成本至少得降到,一个用户无论用得再多,推理成本一天只能花你几分钱。只有降到这个地步,你才可能做大体量免费应用。

哪怕是现在推理成本降了很多,大家打价格战,做免费应用依然还是成本高了一点。

多模态也是一个道理, 有多少 C 端用户能接受只纯文字,而且只是纯文字,交互形态对用户来说也没有什么革命性的东西。

虽然你是在跟 AI 交互, 但是没有多模态的话也不行。多模态也要明年年初才会相对比较成熟。尤其是在国内,国外虽然有 GPT-4o了,但是国内又不能用,所以这个基础条件,也都要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才ready。

现在的模型,还是支撑不了大体量的免费商业模式

李榜主:现在 C.AI 不是谷歌给买了吗,怎么看?

汪华:谷歌主要是买人,我觉得。

李榜主:这是一个生意还是一个可以去创业放大的事情,这个事情到底能不能做?

汪华:我是觉得可以做的。

但是,第一 这个太早了,文字聊天其实特别的小众,所以人群肯定只能集中于二次元人群,因为打字和跟 AI 进行聊本来就是一件很重的这个事。比如说你玩抖音,你只要刷刷刷就行,很多人跟 AI 聊,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而且更何况长篇大论的打字。

现在连看网络小说的人都开始少了,都要看视频看漫画了。

第二,C.AI成本太高了, 主要是缺钱。

维护几百万日活对他的压力就已经很大了,但是对于社交娱乐类的应用,几百万日活都不算是上牌桌,至少要几千万日活。

现在的推理成本,哪怕是Noam(C.AI 创始人)很厉害,把模型做了很多的优化,但是,还是支撑不起它免费的商业模式,它虽然名义上有收费,但实际上是个免费应用。

当前 AI 应用,用户时间越长,越是诅咒

李榜主:主要是C.AI的时长,是在所有现在目前这些AI应用里面时长最长的,现在他都放弃了,相当于他都放弃了。那创业者该做什么?

汪华:现在反而是更适合做工具类。

传统移动应用来说,用户时间越长越好,但对现在的AI应用来说,娱乐类的应用,用户时间越长越是诅咒。

反而是工具类,比如AI搜索。工具类的产品,用户的真实的有效服务器使用时长都是以分钟计的。一天,用户搜索也不会超过十几次,那个消耗的token其实很少,而你搞个娱乐应用,动不动就两个小时的用户时长,都百万级的 token 消耗,实际上是受不了的。

李榜主:这种情况对于出海做这种AI应用的也好,还是在国内做AI应用的也好,感觉是一个不那么积极的影响。

汪华:但是,这个推理成本降得很快。

现在你看 GPT-4o mini 已经把价格打下来了,当然它的模型目前还比较差,再过个大半年,再降个十倍,你看这情况,是不是就不一样了,所以,现在看当然有问题,但是主要还是要看个趋势嘛。

你在推理成本贵的时候,尽量去做产品验证,不要把规模弄得很大,等成本一 下来,你再去搞规模。

就像刚才王总说的,膨胀很快。你先把验证做好,时机到了,你就拼命的膨胀,先别急着膨胀,太早膨胀会把自己给膨出问题。

GPT4-o 的能力,可以把大部分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重写一遍

李榜主:有没有可能像AI的交互的最大的应用,可能是在手机本身上?比如说 Siri ,Siri 现在是个智障,但是能够搞一个小模型来导航之类的,我感觉这个应该就会很智能了。

汪华:其实就能力的角度来讲,GPT4-o 现在能做到的语音、视觉交互其实已经很有想象空间了。

当然现在如果成本能进一步降低,它的这个能力其实是,可以把很多应用重写一遍的,就是靠这个全新的交互,把大部分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给重写一遍。

如果多模态再进一步的话,就是所谓的具身智能。意思就是,可以把真实世界也当作一个应用来对待,而不仅仅是在手机上。

所以多模态这个事儿,第一步,如果做得好的话,就可以把移动互联网所有应用给重写一遍,起码在用户交互层。

第二步,如果做到的话,那就可以把整个世界当个应用来看,第二步当然比较难,但是第一步是确定可以做到的。GPT4-o 的多模态能力已经够用了,只是个降成本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产品榜,作者:李榜主

相关推荐

对话汪华:现在的大模型,还是支撑不了大体量的免费商业模式
大模型降价至免费,ToB商业模式“卷”向何方?
院士称大模型对话聊天绝对不是刚需院士称大模型对话聊天很难形成商业模式
AI大模型没有商业模式?
对谈汪华:AI有50%几率成就十倍移动互联网的机会
大模型时代,有哪些商业模式新选择?
对话李笛:大模型已退烧,卷参数没意义
专家称今天的大模型还是偏文科生专家称今天的大模型对工科类理解相当欠缺
大模型的 5 月:热闹的 30 天和鸿沟边缘
创新工场汪华:跃迁增长是闪击战,渐进增长是持久战

网址: 对话汪华:现在的大模型,还是支撑不了大体量的免费商业模式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31068.html

所属分类:商业市场

推荐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