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改革关键一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棱镜”(ID:lengjing_qqfinance),作者 耿荷。36氪经授权转载。
“这几天生物科技周香港都下雨,在香港、内地,水就是钱,希望钱与科技在这里结合。”
5月28日下午,在2019年港交所生物科技周开幕式上,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的这一番话意味深长——让资本与生物科技在香港碰撞,继而让香港成为全球性的生物科技中心,这是李小加在内地与香港股票通、开放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之后的又一宏伟目标。
一年多前,“造梦者”李小加提出要将香港打造成为生物科技公司的中心。如今看来,圆梦可期:香港已经成为纳斯达克之后,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地。截至目前,已经有10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共计融资330亿港元,而这个数字在2018年之前为零。
如此成果下,为期三天的港交所生物科技周热闹非凡:诺贝尔奖得主、图领奖得主,以及几百名生物科技领域的从业者、投资人、中介机构的人士,都齐聚港交所金融大会堂,探讨香港生物科技板块的发展与未来。
但差距也依旧悬殊。大洋彼岸的美国市场,截至今年4月,共有634家生物制药和生命科学公司上市。
不过,作为后来者的港交所,凭借所背靠的内地巨大市场、聚集在这里的巨额资金,以及相对灵活的制度改革空间,其生物科技中心突围之路依旧值得期待。
01.改革一年初见成效
2018年4月,港交所正式启动25年来最具颠覆性的两项上市改革。一项是,放开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另一项就是,允许未有营业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5年前,香港未能向同股不同权敞开大门,令阿里巴巴赴港上市最终折戟,阿里随后转赴美国上市。
而过去多年,诸如阿里这类希望以同股不同权架构上市的公司,都选择了赴美上市,这让香港错过了整个互联网科技的黄金时代。
港交所曾经披露,金融和地产上市公司合计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44%,而过去十年在香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仅占香港总市值的3%,纳斯达克该比例达到60%,纽约交易所达到47%,伦敦交易所达到14%。
在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潮之下,痛失阿里的港交所最终做出了以上的改革。
数据显示,港交所上市新规生效这一年,香港市场的生物科技氛围,正向着李小加的期待发展。截至目前,共有10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共计融资330亿港元。当中7家公司为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累计融资223亿港元。现在,仍有10余家生物科技公司正在等待上市。
与此同时,香港已经有两家同股不同权的新公司小米和美团在港交所上市。
而曾经与港交所擦肩而过的阿里巴巴,市场传闻早前多次提及,将分拆蚂蚁金服在港上市,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也曾当面邀请马云考虑回香港上市。就在港交所生物科技周期间,市场再有传闻称,阿里或将选择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
“远行的人都要回家,回家的人在香港、上海、深圳定居都可以,并不一定要舍弃海外的家。”当年竭力支持阿里以同股不同权架构在港上市的李小加,再次向阿里抛出橄榄枝。
回到生物科技这盘棋,按照李小加设想,相较于巨大的市场,这才只是开始。“到2020年,中国用于医疗健康的支出将达到1.2万亿美元,在美国,18%的GDP用于在健康领域。中美的科技、经济,将走向融合、走向全球化,希望我们的会议能在这个大的趋势里面,产生新的声音、认识和举措。”李小加说。
李小加与港交所的努力也得到了市场的回应。过去这一年,从金融市场中介机构到投资者,都在生物科技领域招兵买马,为的是不要错过这个市场风口。
在已经上市的这几家生物科技公司中,弗若斯特沙利文担任了其中多家公司的上市行业顾问。该机构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对《棱镜》表示,从他们接触到的生物科技公司来看,目前上市申请仍然非常踊跃,大量生物科技公司在积极准备香港上市申请材料,香港发展为全球生物科技企业融资中心已初见成效。02.与“一哥”纳斯达克的距离
虽然用时不到一年,港交所已是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交易所,但距离市场第一的纳斯达克,仍是天壤之别。
市场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4月,美国市场共有634家生物制药和生命科学行业的上市公司,其中562家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占比89%。纽交所有46家,占比7%。美国证券交易所有26家,占比4%。
如果从整个医疗健康行业板块来看,美国市场共有913 家的上市公司,其中纳斯达克747家,占比82%,纽交所有120家,占比13%。美国交易所46家,占比5%。
亲手为港交所打造生物科技中心梦想的李小加对此也非常清楚。在他4月30日发布的最新网志中,他写道:尽管香港在吸引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仍然落后于纳斯达克,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中心。
工银国际医药行业副总裁张佳林对《棱镜》表示,纳斯达克作为以往类似生技公司上市的首选,有其自身优势,首先是市场更为成熟,在估值等方面更为合理,投资者结构也更加丰富;其次是技术,美国作为世界创新中心,其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技术也更为领先。
王昕也认为,纳斯达克独特的交易制度和较低的上市标准,能够吸引具有竞争优势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同时也培育出了成熟的市场分析机制,纳斯达克市场上的投资者们也对生物科技公司的市场价值、创新能力和行业前景有着更专业的判断能力。
“最后是资金,美国市场的流动性非常充沛。“张佳林对《棱镜》说。
中概股,也是生物制药行业龙头企业的百济神州就是一个例子。该公司2016 年2月3 日在纳斯达克上市,透过IPO融资1.6 亿美元,同年再次融2亿美元。紧接着,2017年,百济神州再度融资1.8亿美元,2018 年,融资8 亿美元。
”中概股去美国上市,首先是品牌优势,美股更加国际化,香港有区域性限制;美国市场成熟,资金流动性更加好,纳斯达克还有生物制药指数以及相关ETF。”一位市场人士对《棱镜》说。
不过,港交所针对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的新规,也使其正成为纳斯达克的有力挑战者。
2018年10月31日,信达生物正式登陆港交所。该公司作为第四家在港交所上市的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IPO募集资金达33亿港元。
回忆起信达生物的上市之路,该公司首席财务官奚浩说,信达生物在经历了5轮私募融资之后,本来当时唯一的选择是美国,但恰好,香港开放了新规。
他说,香港优势明显,第一背靠内地,有很大资金支持;第二香港吸引很多美国欧洲非常有经验的投资者,这也是信达生物很多投资者的来源地。虽然香港是新的生物科技上市地,但很有潜力。
03.“成为标准制定者才有未来”
嗅觉敏锐的投资者已闻风而来。
盈信泰资本创始合伙人陈平就是一个代表。他对《棱镜》透露,他早年从事房地产业,前年研究了一年生物科技公司,去年正式开始投资这个领域。目前,他旗下的基金主要投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数字经济,其中40%至50%的资金投向生物科技。
“香港税收便宜,对基金来说募资融资便利,这里有全球顶级的投资人,也不缺乏专业人士,我们在香港可以找到长期的战略伙伴,金钱将我们扭在一起。”陈平说。
以陈平为代表的投资人为香港打造生物科技中心带来了新的活力。但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纳斯达克经历40年的发展,沉淀下来成熟的投资人、分析师、生物科技媒体,以及一批科技创新公司,这些都是香港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
香港要如何做得更好?
作为从业者,奚浩认为,很多生物科技公司对资金的需求是一个持续的需求,所以对于上市后再融资非常看重,希望香港这个板块能够更加成熟,更多的企业在这里上市,投资方、企业能实现一个完善的产业链,而不是单单一个上市的基地。
“从长远来看,香港要成为生物科技标准的制定者才能有未来。”陈平对《棱镜》说。他举例称,中成药的认证都是在英国,香港如果也能搞一个认证中心,吸引全球的人才来到这里,有一群顶级的专家,这样香港药监局批出的药大家才相信是好的。有了这样的机构、专家,更多好的公司才会过来上市。
在王昕看来,香港要想成为生物科技公司的聚集地,港交所一方面需要从上市机制的角度出发,进行改革,建立更为完善的新股上市和发行流程,缩短新股发行结算周期,让市场的定价功能更真实的反应市场环境;同时,也更需要持续的吸引更多的、面向全球的有潜力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股上市。
“针对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在香港也仅开放一年的时间,对投资界和金融圈还是新生事物,香港需要针对生物科技行业对市场提供深入教育,使投资界及金融圈具备更加专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保障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良性发展。”王昕说。
张佳林对香港生物科技板块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他说,随着大中华地区资金、人才、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广大的市场需求,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生技公司涌现,并借力香港资本市场。“这些是需要整个产业链、实业界和资本界共同努力。“
相关推荐
港交所改革关键一战
港交所站上历史潮头
焦点分析 | 中概股归港,港交所吃香
港交所,阿里又回来了
港交所vs网易:谁更需要谁?
李小加复盘港交所上市20周年:港交所已冲出亚洲,正在冲向世界
港交所28年“归队”往事
伦交所:拒绝港交所的收购提议
港交所官网显示,蚂蚁集团通过港交所聆讯
京东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向港交所递交初步招股书
网址: 港交所改革关键一战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767.html
推荐专业知识
- 136氪首发 | 瞄准企业“流 3926
- 2失联37天的私募大佬现身,但 3217
- 3是时候看到全球新商业版图了! 2808
- 436氪首发 | 「微脉」获1 2759
- 5流浪地球是大刘在电力系统上班 2706
- 6招商知识:商业市场前期调研及 2690
- 7Grab真开始做财富管理了 2609
- 8中国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2328
- 9创投周报 Vol.24 | 2183
- 10微医集团近日完成新一轮股权质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