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机老板自述:疫情过后,出路在哪?
据相关业内统计,在这短短的两个月,据说口罩机厂家已经从疫前的80多家增加到了3000多家。但疫情结束了,这个行业出路在哪里?那些转型企业的出路在哪里?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讲述者:叶万宇(东莞市利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编辑:高歌,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993年,我来到东莞,专职从事超声波口罩机研发与生产二十余年,亲历见证这个行业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全国生产口罩机的厂家大概大约只有80家左右,其中60%的产能产自东莞。这个产业是非常小微细划的一个行业,原本是非常小的,小到什么程度呢?两家产业链上的公司,就好比在世界地图上,两个找不到彼此的国家。以前,以前国内超声波口罩机要出口,专用的名词甚至连海关编码都找不到,由于市场需求不大,所能坚守这个行业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在疫情前的80多家口罩机厂家中,大部分是20人左右的小微企业或者个体户;20到50人以上就是中等规模;50人到100人就算是大的。单就企业人员来说,国内人数超过100人的企业估计不超过两三家,我们利瀚就是其中一家。
疫情前我们的口罩设备出口到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及地区,与国内外2000多家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疫情暴发后,我们积极组织人员扩大生产(目前仅用工量便增长了五倍之多),克服种种困难,第一时间完成国家下达的设备统筹任务,企业目前生产高效稳定,平均每天能提供20多台/套性能稳定的、完全达到客户验收满意的口罩生产设备,我想能达到这一出货产能在行业内也是少有的。
前几年,由于口罩机这个行业比较小,业内一些厂家陆续转产做其它行业了,所以在疫情之前,真正坚持做口罩机的,全国大概也就50家左右。
疫情突然到来,这些存留下来的企业很快就开始加班加点生产,全速投入,为全国疫情的管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面对疫情防治需要,疫情前的这些企业产能,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巨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具有社会责任与担当的企业,积极发挥各自企业特长,纷纷加入口罩设备研发生产大军,为全国疫情阻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彰显民族大义与社会责任,已知的知名企业如:比亚迪、大族激光、银河科技、海尔、通用五菱、格力、美的等。
对于这一现象,在与业内的一些同行们交流时,我发现他们存在一些悲观的心态,我告诉大家,我本人执积极与开放的心态:疫情防治,责任重大,人人有责;我们坚守的行业,能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本身就是在对阻击疫情作贡献,我们不应细分什么是转型投产企业,而是应采取资源共享,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让转产的企业少走弯路,让他们能更快捷地向市场提供优质的口罩设备。
“能生产的,未必有物料;有物料的,未必能提供合格设备”
说实话,口罩机这个行业本身不是一个技术门槛有多高的行业。对于很多转型的企业而言,不存在技术瓶颈,正是因为这一点,众多转型的企业,拿自已的技术特长与生产口罩机对比,觉得根本不存在技术壁垒,从而快速接单投产,更有甚者,仅凭一份图纸便无底限地接单,从而给自身企业与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
口罩机行业不是非常强调标准化,相对技术而言,反而是经验积累更加重要。
设备从生产到调试,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工程师调试,只有调试合格的产品,客户使用起来才能放心满意。调试过程除了企业本身设计与制作工艺外,完全是凭一线技术人员个人长期经验积累。比如说,鼻梁线的歪斜长直、布圈的大小等等,这些是没有什么标准可以来制定与参考的,完全要靠技术工人的经验来调试。就如同一架优质的钢琴,出厂前必须经过大师亲自校调音调一样,所以当时众多转型的企业负责人可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从而给自身企业带来很大的困扰。
疫情期间,很多厂家一下子都挤进这个行业来了,大家都抢风口,都拼“短平快”,供需极度失衡。
随着全球产疫情的扩散,在2月10日到4月10日期间,整个市场对口罩机的需求极其旺盛,面对井喷的庞大需求,各个厂家不断加大市场投入,都想在这两个月内采购到设备供应材料,从而导致整个设备上下游的物料供应严重短缺,一货难求,甚至一些核心配件,竟然是有价无市,相关配件成本长涨30倍以上,仍采购不到物料。
据相关业内统计,在这短短的两个月,据说口罩机厂家已经从疫前的80多家增加到了3000多家。这导致了物料的严重短缺,供需极不平衡。结果是,各家统筹不全,相互各有欠缺,具备生产能力的,未必有物料;有物料的,生产未必具备产能。
整个市场的矛盾也就出现了,下游客户的需求,不能马上满足;很多订单只能不断往后推,造成客户极大的抱怨,从而影响到疫情的防治。因此需要规范行业健康发展,整合行业资源,建立行业标准。
对于转产的企业,业内的一些同行存有抱怨也能理解。这些企业突然决定生产口罩设备,相对自已的本专业毕竟是“门外汉”。他们该如何入门?是找业内的工程师,还是买图纸,或者是高薪挖技术人员?这些资源从何而来?一时间都是问题。
据业内交流,疫情前的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目前都存在严重流失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技术员和工程师,彼此之间都有联系,所以一走就不仅仅是一个人。核心的人员的流失,对业内的企业是不小的打击,如此不但严重地影响到企业对客户的承诺,更会增加企业之间的矛盾。
要知道业内的企业,可都是被国家第一批、第二批统筹完成设备交付的企业,均是阻击疫情的功臣。对于他们而言,感受就如同“自已在战场上拼杀保家卫国,家里却被人侵占”。
除了第一波图纸与工程师,第二波调试人员突然流失情况就更加疯狂,很多调试员可以说是突然“人间蒸发”了。一些转型生产口罩设备的企业,当自身投入相关数量的口罩设备后,面对客户交期的跟催,突然发现设备虽然生产出来了,但是无法交付给客户使用。这是因为设备需要有经验的技术调试员上门调试才能够运行,所以设备调试员如同行业内的大熊猫,显得无比金贵。
他们的身价数以十倍地上涨,这便出现了网上流传的,调试一台机器的费用是3万~5万,甚至是8万~10万。因为生产厂家在疫情期间无法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客户高价买回的设备又不能停机不用,加之市场前期生产口罩设备的利润,所以只要设备能正常使用,厂家多花些费用也自认了。
一个新的流动大军
口罩机产业链上的技术工人,大多呈现家族化、地域化的特点,这是跟口罩机这一超声波设备进入中国的历程有关。
超声波是什么呢?打个比方,一个烟灰缸,由底座和缸圈组成,要把这两样东西连在一起,传统的方法要么用胶水,要么用螺丝,但是无论哪种,都费时费力。超声波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摩擦焊接技术,它可以在0.1秒内完成对布料的焊接,效果非常好。
超声波最早是用于军工和医疗的,到了20世纪20年代,伴随工业革命的兴起,超声波开始引入到民用工业领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广东率先对外开放,引进了大量的从事玩具,文具,塑胶等行业的外资企业,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超声波焊接设备。
那个时候来广东打工的工人主要来自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等省份。时间一长,这些省份的工人就成了第一代接触到超声波技术的工人,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到老家创业,所以目前从事超声波领域的人员中,广东算是第一梯队,浙江、湖北是第二梯队,江苏、上海是第三梯队。
口罩机市场需求的井喷导致行业形成了一个流动大军,即专门上门做设备调试的技术工人。他们没有固定的公司,就是自己做。需求增加了,行业新进入者增加了,如果设备生产出来,调试不好的话就是“僵尸机”,所以这个流动大军就出现了。这些调试员,不管能不能调试好,一般只要上门,一台设备调试费就是5万元起,如果调试好了,就是8万~10万。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般来说,生产一个批次设备大概需要的周期是25天,但是疫情期间,这个周期尤显漫长,相对于需求而言,是很大的压力。所以一货难求,有钱买不到。就连物料也是这样的,比如口罩机要用到的超声波系统,原来是8000元左右,现在已经是8万~10万。
虽然价格暴涨,但设备能够创造的价值对于下游而言还是有着很大的利益驱动。在3月20号之前,一套调试好的口罩机一天的产值可能高达30万~40万,这就意味着几天时间就能赚回一台口罩机的钱。
可以说在此之前口罩机是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的行业,现在不同了。就好比一瓶矿泉水,平时可能毫不起眼,但如果在沙漠里,那它可能就会卖出天价。
疫情过后,出路在哪?
我做这个行业20多年了,经历过非典、禽流感、猪流感,我每天有收看或收听当天的新闻联播的习惯,可以说在疫情暴发之前,我便隐约地感到市场的一些细微变化,为此我们提前做一些相应的准备。
在这场疫情中,我们受到了国家,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特别是是疫情最严重的阶段,东莞市,区政府领导第一时间深入企业,长期与我们一同办公作业,竭力帮助我们协调人力、物料、水、电等困难,可以说给予了我们非常宝贵的支持。
截至目前,我们向用户提供了1000多条合格的口罩生产设备,并在第一时间率先完成国家统筹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对疫情防治。我们收到了国务院,省,市对企业的嘉奖令,同时收到数百位用户送给企业的锦旗,在企业为社会尽绵薄之力之时,获得众多的荣誉使我们倍感肩负的责任与企业使命。
但疫情结束了,这个行业出路在哪里?那些转型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对于行业的未来,我的想法是,众多的转型生产口罩设备的企业,都是在为防治疫情尽社会责任。如果他们目前有遇到困难或坚持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我愿意和任何一家公司分享资源和技术。但随着疫情结束,一些转型企业在完成社会责任后,可能会渐渐退出口罩设备这个行业。但我个人估计未来4~6个月,市场需求口罩设备还会持续旺盛。
我想这场疫情不单是对中国,也是对全世界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人们的健康意识会明显的提升,全球各国都可能建立公共卫生预防和管控体系。
中国有6000多个市县,每个市县都可能有一家口罩企业用以物资的储备与使用,口罩会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品,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所以未来2年~3年,市场依然会很好。
跳出来看,口罩机毕竟只是公共卫生产业链上的一个中间品。我希望我们这个行业,能够形成一个行业的集合体。在完成国内疫情防治以后,我们重点的市场是在国外,行业可以向国外提供完整的公共卫生安全综合解决方案和设备集成。比如与公共安全防疫相关的防护服、医用的全套设备、防护用的全套设备,我们可以沿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设备,我想这应该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另外,我认为应该尽快形成相关的行业标准。目前全世界有80%以上的口罩设备产自中国,因为标准不统一,行业很难健康发展。目前东莞市正在支持口罩设备联盟制定标准,有标准才能规范行业发展,如果能让世界认可并使用中国的口罩设备标准,这将是我与业内同行的最大欣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高歌
相关推荐
口罩机老板自述:疫情过后,出路在哪?
疯狂的口罩「印钞机」:月入千万,我亲历的一夜暴富
一家创业公司的自救样本:从智能制造到卖口罩机,我和团队活了下来
口罩出海:日赚十万的“印钞机”,正变“碎钞机”
吴晓波频道上市失败,自媒体创业出路在哪
口罩机厂复工记:最缺技术工人,“师傅带徒弟硬顶上去”
“撑不住”的抓娃娃机老板:不敢期待报复性消费
疫情过后,这个行业或将加速「换人」
高价口罩是如何流向市场的?
口罩“牛市”套牢谁?
网址: 口罩机老板自述:疫情过后,出路在哪?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9336.html
推荐专业知识
- 136氪首发 | 瞄准企业“流 3926
- 2失联37天的私募大佬现身,但 3217
- 3是时候看到全球新商业版图了! 2808
- 436氪首发 | 「微脉」获1 2759
- 5流浪地球是大刘在电力系统上班 2706
- 6招商知识:商业市场前期调研及 2690
- 7Grab真开始做财富管理了 2609
- 8中国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2328
- 9创投周报 Vol.24 | 2183
- 10微医集团近日完成新一轮股权质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