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知识 中小学陆续开学,在线教育还能继续在风口翱翔吗?

中小学陆续开学,在线教育还能继续在风口翱翔吗?

来源: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时间:2020年05月15日 07:27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创业营”(ID:CEIBS_CELC),作者:中欧创业营,36氪经授权发布。

继初二初三,高二高三陆续开学后,下周,上海所有初高中,外加小学高年级都将迎来开学。

史上最长寒假终将结束,“神兽归笼”指日可待,而对企业,尤其是教育赛道的创业者来说,最令人激动的不是这些,而是教育培训机构的线下课程即将迎来大解禁。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在线教育吹到风口,不过到底是实打实的新风口,还是虚晃一枪的一阵风,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当孩子们陆续回归课堂,当线下班逐步重启,在线教育还能继续在风口翱翔吗?

另一方面,体验过,并逐渐习惯于线上便捷性的用户们,还能回到传统的线下状态吗?

关于教育行业未来趋势的讨论从未停止,今天四位同处教育赛道的中欧创业营学员们展开深度探讨,他们的观点有交流,有碰撞,甚至有争议,但是在讨论中,大家对这一行业的未来有了更深的认知。

以下是四位教育行业创业者关于后疫时代教育产业走向的深度思考,enjoy~

01

线下教育 “三场硬仗”:寒假班影响有限、春季班和暑期班才危险

对线下机构来讲,在这次疫情中要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已经过去的寒假班,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很多线下机构在疫情前已经把学费收上来了,或者将教学搬到线上,这意味着退费不会太多。

第二道坎是春季招生,大部分机构几乎都颗粒无收。很多机构都已放弃做付费春季班,转做免费教育,希望能够把学员先留在机构中,减少流失率。

第三道坎是暑假班,或将大幅缩水。今年大部分中小学生的暑期可能会大幅缩减,这意味着能收上来的培训费用也会相对较少。

巨型机构将成为市场收割者,中型机构艰难求生

疫情之后,我认为线下教育培训行业会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哑铃型结构:

哑铃的一端是那些大型机构,像新东方、学而思、朴新、卓越等,它们会收割市场,也会有很多学生重新回流到线下班场景里。

哑铃的另一端是那些小型或迷你型机构,或许就是一家小门店,或者几个老师联合开的一间工作室。这些主打本地生源的机构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疫情最受伤的可能是那些年营收规模在千万元到2亿元之间、现金流并不那么充裕的中小机构。

未来在线教育的三种模式

我们认为,未来在线教育会有三种模式: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a.  在线双师直播大班课

这仍是未来很大的刚需市场。大班课的形态使得它能够匹配机构最优秀的教师资源并配以优质服务,相对能够提供较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中国有20-30万家线下K12教培机构,但能够进入线上双师直播大班课领域的基本上也就10家左右。

这10家如果均分800亿元的市场份额的话,每一家就是80亿元。考虑到进驻门槛比较高,我认为其他机构想再进来也非常难。

b.  在线同城小班课

这种新业态来自于那些在疫情中留存下来、并具备了在线能力的线下教育机构,有些人也把这种模式称作OMO(Online-Merge-Offline,线上与线下融合)。

这恰恰是巨头很难参与的领域,因为它是巷战,而不是坦克战或空战。

这种小班课一定是同城的,而且很难做成全国规模,因为K12阶段的课业辅导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考情和学情。同学和老师均来自本地,可以与本地的线下门店结合,也更容易跟家长建立良好、密切的关系。

我认为,这个业态最大的价值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提供教学效果。

c.  在线一对一

这种课程的针对性和互动性比较强,可以个性化地设置教学内容,也是一种刚需。中国现在做线上一对一的也只有掌门、轻轻、学霸君、三好、薏米等几家机构。

为什么这么少?主要的原因是大家认为一对一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资本不感兴趣。但我相信这个观点很快会被改变,K12领域的线上一对一跟线下一对一是非常不同的,它形成规模以后一定是经济的,因为跨地域的组织教学供应链可以重构成本结构。

K12领域的在线一对一跟少儿英语口语在线一对一业态不同,K12行业的LTV(生命周期总价值)要大得多,也更为刚需。

在线教育的核心还是服务

在线教育企业的核心不是“在线”,而是教育和服务。这其中既有对技术的需求,又需要时间沉淀教学教研。所有组织体系的打造都需要时间积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熬”出来。

教育不是一般的To C端互联网产品,它对组织运营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比如轻轻教育,供给端有数万名一对一老师。这样一个庞大的供应链,如果没有几年的积累是很难打造起来的。

我认为,在线教育重构了教育培训行业的供应链体系。原来在一个地方开个学校,学生、老师都在当地,所以供应链基本上就在当地。

但今天在线教育的供应链可以放在全国各地,比如学而思网校、猿辅导这些机构,它们的班主任辅导老师可能在西安、镇江、济南等地,让成本结构更加合理。

关于K12行业的未来,我有三点思考:

Photo by  HT Chong  on Unsplash

首先,无论是线上和线下,K12行业的本质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是要给家长、孩子提供好的教学效果。价格在这个行业不是第一位的,好的效果才是。 

第二,要营造好的课堂环境。技术方面最起码要做到流畅不卡顿;此外,通过AI场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智能化、趣味化和互动性体验。

第三,要有好的配套服务。学习需要自律性,但是很多孩子做不到“自律”需要老师去“盯”他,形成他律,比如双师直播大班课配备的班主任角色,就是提供“盯梢”式的提醒、答疑、纠错等服务。

02

这次疫情对整个教育行业确实冲击很大,但是媒体报道鱼龙混杂,什么声音都有。

疫情之下,教育行业到底哪些变了?哪些不变?

哪些用户习惯是暂时性的,哪些是真的回不去的?

这是需要创业者自己独立思考的核心问题。

现在所有外界的声音都是加了“滤镜”的,有疫情的滤镜、资本的滤镜、媒体的滤镜等等,创业者需要把这些滤镜一层层剥开去看到底什么是真实的。

我有一个比较核心的生存逻辑,这是经过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后形成的逻辑,即“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

创业亦是如此,通过对宏观环境的洞察,我们首先要判断这次疫情到底是大地震还是小地震。

如果是大地震,就不用跑,因为跑也没用;

如果是小地震,就要学会洞察哪些变化了,哪些没有变化,做小调整就好。

去除干扰的滤镜:不要听媒体的,不要听资本的,找顾客和员工好好聊聊

媒体报道的规则是,对于一些主流的,已经确定了的,大众普遍认可的事实不会去报道,比如线下开培训班的逻辑已经被证明是大趋势,但是媒体不会去报道常识。

媒体倾向于报道一些有争议的、甚至颠覆常识的内容,比如 “猿辅导”融资10亿美元的热点。

知道了这一逻辑后,我们就可以拨开很多干扰信息的滤镜:

Photo by  NeONBRAND  on Unsplash

第一,线下培训依旧是主流;像学而思、新东方这些大机构尽管线上业务很强大了,但是它们从没有停下过线下扩张的脚步,甚至超过以前,能够感受到的就是学而思开线下班的速度明显的超过去年。

我们3月份找校区的过程中,几乎每个地方都会遇到新东方和学而思的人,起码在成都和重庆是这样的,而这些事实媒体并不会告诉你。

第二,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学习的本质没有变;无论是O2O还是OMO,学习的本质并没有变化,还是有效学习时间和有效练习时间的函数。

OMO的本质就是混合式教学,这个在美国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很多论文也有相关论述。然而这些形式并没有影响学习的本质、教学的本质和商业的模式。

第三,值得关注的变化是用户习惯;这次疫情给整个行业到底带来了哪些变化,不要去听媒体的,不要去听资本的,也不要听同行的,要回归根本,找你的学生、家长、校长和老师好好聊聊。

针对这些人群做深入访谈和调研,从他们的视角去思考变化,去追问线上后哪些用户习惯是真的回不去了。

比如有些老师说,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方便了,那这些就是真的改变,你也需要去做出相应的改变。

就像用了扫地机器人就再也不会用扫帚了,那我企业肯定砸锅卖铁也要转型,但前提是你要去除一切干扰信息,独立判断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变化。

概念上的思考太廉价,拥抱不确定性,一切以结果为导向

尽管外部变化风起云涌,但我始终在数学观、学习观和教育观上有着自己的信念,我坚信非解题式的数学思维的数学观,我坚信费曼学习法那套逻辑。

信念贯穿了我的全部创业,包括怎么布置作业,怎么讲课等,这些都跟某些机构有本质的不同,我愿意为我坚信的东西付诸实践,如果它恰巧符合商业逻辑,那我就挣钱了。

关于到底线上还是线下,我认为不要太快达成结论,相反,要去拥抱这种不确定性。线上一定很牛吗?线下一定很土吗?这种停留在概念上的思考意义不大。

就像你嘴上说着霍金的理论,但你的思想真的达到霍金的高度了吗?

一定要讨论出线上还是线下就很像当年姓资还是姓社的讨论,其实白猫还是黑猫都不重要,能抓到老鼠的猫就是好猫。

企业创始人要以结果为导向,一切都是为了学习效果的提升,一切都是为了公司的增长。

03

瑞幸事件的启示:创业者要拥抱长期主义

瑞幸事件出来,我们创业者除了震惊,也觉得心情复杂。作为一个老创业家,是什么东西让他把短期利益看得这么重?

做教育的这两年半,我对创业这件事情有了一个更长足了解。创业初期,我们会把融到大钱或者上市看作为是目标,就像王子和公主结了婚,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是这两年,我发现完全不是那回事。

上市并不是大结局,后面很有可能会遇到各种麻烦,甚至面临破产风险。这些让我意识到除了敬畏并直面不确定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拥抱长期主义。

我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面做了一个启蒙课堂,这样的内容在今天看来还处于“中心为高考,半径为辅导”的教育核心战场之外,然而因为持长期主义,认定这一大趋势,所以我们会坚定地做下去。

疫情倒逼线上一次教育行业的强制升级

疫情期间教育行业的一个大新闻要属,“猿辅导”完成10亿美元G轮融资,这是教育行业除去上市公司之外最大的一笔融资。

然而在我看来,这笔融资的巨大意义不仅仅在于融资金额,而在于教育主战场往线上转型的象征意义。

非典之后,2004年阿里巴巴拿到的那10亿美金,代表着电商进入一个新的天地、新的阶段。这次疫情对于在线教育最大的影响,我把它称之为强制升级,即不管你愿不愿意,一下子把你升级到了线上。这种强制升级带来的是网课的标准用户从千万到上亿的规模。

所以一个行业,当用户规模发生巨大变化时,会发生关联性反映。

在线教育已经进入可能“赢家通吃”阶段

回到猿辅导本身,这家公司在创业一年多的时间里快速调整创业方向。从2013年到现在,形成了一个产品闭环,产品闭环诞生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复制过程,基本上把过去六年内市面上出现趋势类的,或者带有现象级的产品全部复制成功,最后形成一个累积用户超过四亿的闭环。

这样推演下去,会让我们看到,在线教育一定会进入到跟所有在中国市场上非常丛林法则的企业形成在线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弱肉强食,非常可能赢者通吃。

不是你做得不好或者你做得不努力,可能只是你的竞争对手太强了。这是接下来在线教育会发生的,也是对像我这样的创业者提了个醒,即你不可能用昨天的战略赢得明天,需要用明天的策略赢取明天。

04

线上线下充分融合,OMO是教育行业的未来

2003年的SARS过后,电商快速增长,这次疫情同样会推送特定行业实现新一轮增长,即服务电商化,包括美团,在线教育等。

2015年,我们已经在布局在线教育,当时我觉得直播这件事情未来会有机会,于是在去年年初和一家在线培训公司一起策划OMO(Online-Merge-Offline)。

年底的时候并购了他们大部分的资产,把他们原有的系统和经验转化为自己所用。因为这一次的布局,疫情爆发后,我们应对相对从容。

一方面我们快速应对现有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几年,我们觉得服务电商会兴起,在线教育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次疫情,我们的传统业务受到一些冲击,但是在线教育业务这块有了迅速的发展。不久前,公司内部全员投票表决,决定彻底转型为一家互联网的科技教育公司。

在我看来,无论技术怎么演变,前互联网时代还是后互联网时代,商业的基本逻辑是不变的,即企业的战略核心是差异化竞争,而不是盲目地盲从,无论在K12还是泛教育领域都是如此。

未来两三年,OMO是最好的切入点,即线上线下的融合,既有线上无边界的扩张机会,又有线下更深的情感体验,本地化的教研,跟客户建立更强的体验度。这就是阿里为什么既做电商,又要大力扶持线下的盒马生鲜。

我们希望未来几年用OMO切入,强调给予客户极致的个性化体验,这也是我们和同行进行差异化竞争。

05       

技术发展将带来整个教育行业基础的重构

作为在线教育的旁观者和浅薄的参与者,也看到了除了语数英外的一个市场,未来通过技术的发展和在线教育的普及,整个教育领域都可能会重构。我说的是基础的重构,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重构。

就拿美术教育来讲,我们知道一个美术生从小到大要去画素描画速写等等,用这样的方式来夯实基本功,因为缺少基本功,创造力再丰富都没有用,你会发现很多的想象是无法达到的。

我有一个画家朋友特别兴奋找到我说,他尝试用了几种软件实现了一种跟现实中绘画一样的效果,原来他拿一支毛笔接触宣纸,一笔下去之后,用多少力度,停留在宣纸上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形成整个纸面的色彩变化以及流动的效果,这完全是靠画家的功力以及手感达到的,也就是说,基本功不扎实是完全做不到随心所欲的。

但是现在拥有技术后,完全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虽然没有人研发现成的软件,但是用几种软件搭配可以实现,控制下笔的力度,停留在纸面上的时间,甚至精细到毫秒级,以此保证在电脑上做图和自己下笔一样的效果,这就是技术完成了我脑中的想象。

这意味着什么?其实人类的想象力永远在我们的技术上限之上徘徊,技术表达是一种坚实的基础。我们的想象力不会高于技术太多,技术往上走,我们的想象力再往上高,当技术不断飞速提高的时候,你会发现两件事会发生变化:

Photo by  stem. T4L on Unsplash

第一,原来最值钱的技能——基础技能不再重要了,因为技术可以通过一切手段帮助你实现。

第二,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要求极高。你可以想象现在进入摄影学院,没有人会教你冲胶卷,用放大机亲自放大,然后用手和放大机去调整曝光。现在你学PS就行了,剩下的就是创造力和构图的想象力,以及你对于拍摄事物的理解,对光影的体验等等。

这些东西怎么教?我相信其实很多摄影老师最会教的是基本功,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是不会教的。到了美院也是这样,绘画到底怎么教?原来我教你素描,让你画得像,现在发现画得像这件事不重要,甚至画得像的技法也不重要。任何一个人通过一些软件去操作,都可以达到大画家的基本功,那剩下拼的是想象。

结语

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线上还是线下,是个问题,但又不是个问题。

作为敢为人先的创业者,积极拥抱不确定性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基因。

作为领导企业的总舵手,以结果为导向,为公司负责,是天然的使命。

更要记住,教育行业因为其“教书育人”的特殊性,短期的商业利益从来不是决胜点,核心点一定要回到利他,回到学生的教学效果上来。

线上还是线下,只是一种形式,面对选择时,不忘教育的初心,回归企业的价值观,坚持长期主义,才能突破困局,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相关推荐

中小学陆续开学,在线教育还能继续在风口翱翔吗?
史上最长寒假,在线教育的风口与救赎
3亿师生“云开学” 疫情过后在线教育能在学校扎根吗?
在线教育迎来新风口?一星评价和五星好评的背后是什么
线下教育按下“暂停键”,在线教育真能“逆袭而上”吗?
历史进程中的在线教育:一个互联网风口的轮回记
疫情不是在线教育的风口,而是试金石
老师主播与神兽学生花式进阶,在线教育或迎黄金风口
在线教育火到APP宕机,孩子和家长比正常上学还忙
在线教育巨头下沉遇阻:小镇家长难取悦,遭本地机构挑战

网址: 中小学陆续开学,在线教育还能继续在风口翱翔吗?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9762.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

推荐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