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流量者得天下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liufeinotes),作者:刘飞,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关于流量的讨论一直是热度话题,尤其从拼多多在微信异军突起、字节跳动跻身巨头威胁腾讯开始,不少人都有了一种观点,就是“得流量者得天下”。
最近的一篇爆文,直指微信的流量被字节跳动威胁。字节跳动在不断吸腾讯系的流量,让后者需要“背水一战”。群响的刘思毅还写了一篇《字跳杀死淘宝》,认为字跳威胁阿里电商的地盘,文章很有意思,可以一看。
在这些朋友眼里,腾讯阿里地位不保,BAT 里的 B 会暴打 AT。
偏古典一些的互联网朋友,又对这种流量嗤之以鼻。认为拼多多的假货遍布、活动耍猴,抖音的内容低劣、信息茧房等等,除了对下沉市场的用户质量的质疑,更多的是对这类流量可持续性的担忧。
在这些朋友眼里,字节跳动既威胁不到微信,也威胁不到淘宝。
所以感觉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我也一直在观察和思考。接下来说说我的想法。
流量肯定不是一切
先说最重要的结论,流量肯定不是一切,这是十分确定的。可以反驳的维度有很多。
首先,流量只是一个数字,流量占据的用户心智(用户需求)决定了流量的价值。比如微信和手电筒 APP 都有 12 亿的流量,价值天差地别。
俞军老师说,用户是需求的总和,也是这个意思。
其次,流量不是价值的来源,流量是价值的结果。一个流量型的产品,一定是先提供了价值,才有用户来的,不提供价值,用户就会流失。本质上,用户对任何产品都没有忠诚度,只对用户价值有忠诚度。
iPhone 足够好用,再铁杆的手机用户,也不会坚持用诺基亚了(顶多拿个备用机做纪念)。2014年~2015 年 O2O 大战的时候,潮起家家都有流量,潮落纷纷都得退场。
最后,流量能不能转化成好的结果,也是要看变现效率(商业模式)的。有好的流量、优质的用户群,但没找到好的方法变现,也没有意义。
用户需求 + 用户场景 = 流量
不管怎么说滴滴的补贴策略多厉害、怎么说字节跳动的增长中台多出色,没有一个稳固的用户价值地基,增长就是在纯粹烧钱。
O2O 大战后,出行和外卖两个领域留下了巨头,并非是他们烧钱烧得最多,而是他们创造的用户价值很确定:出行和外卖更便捷了,本质是预期确定性+服务稳定性。
预期确定性是依赖信息化后良好的分单调度体系完成的,传统出租车和门店自配送的外卖,效率低下,用户无法有准确预估时间;服务稳定性是依赖服务的标准化(送驾、送餐)完成的。大量的 O2O 要么没有创造效率的优势,要么因为非标无法提供稳定的服务,因此退场。
再看字节跳动,增长当然足够出色,但内容匹配(算法推荐)+沉浸式短平快的消费方式带来的 kill time 场景下的极佳体验,才是流量的本质。
如果抖音的包袱不够多,如果匹配的效果不够好,都会直接影响流量。在这个过程中,出色的组织建设+增长中台,是个放大镜,可以把价值翻倍,但不是创造价值的部分。
同样的,拼多多也是真的足够便宜,有游戏娱乐的成分,并且让此心智深入人心,才能有如今的流量。否则社交裂变做得再有效果,用户进来就走,意义不大。
不同的场景流量价值不同,因此,谁离用户更近,谁的流量价值更大。比如,同样是电商体系,我们分为消费决策 + 交易 + 交付几个步骤。很显然,消费决策离用户更近,所以微信、拼多多、手淘在这方面的流量价值就很大,而电商生态里的第三方店铺工具、快递四通一达,也有用户流量,但价值就弱很多。
流量+ 变现场景 + 成本收益模型 = 商业模式
有流量不一定能赚钱,还要有合理的商业模式。
相关的核心要素是:
第一,变现场景。有的流量用户是毫无付费意愿的,可能就很难用直接的收费方法,广告可能就合适。有的流量,用户质量很高,反感广告,愿意购买会员,又是另外一回事。总之,变现场景代表的是用户的意愿。
抖音天造地设的一点,就是广告即内容(早在今日头条时期就提出了)。广告和普通内容不是割裂的,这点百度和谷歌也有过尝试,但在抖音里彻底融为一体,有时甚至用户是无感知的。这就是广告模式的理想变现场景。
微信的生活场景中,小额支付的场景更好、转化率更高;蚂蚁的理财场景更好、转化率更高。这些也是老生常谈的了,不做赘述。
第二,成本收益模型合理。很容易理解,搭建商业模式所需的成本要带来足够的收益。最好的商业模式,就是找到最低成本的、最高收益的模型。
比如一个平台,有可以转化成电商用户的流量,是自建电商还是跟电商平台合作呢?除了未来的战略考虑,主要就看自建和合作的 ROI 是怎样的,哪种赚得更多。这才是商人合理的思考方式。
说到这里,就是想反驳常见的论调:字节跳动有了流量,就可以做一切了。社交扫平腾讯,电商吃掉淘宝。
这是一种小说式的刺激情节,能够引起读者欢心。但企业家不是为了刺激而决策的,思考的是更现实的问题:如果重新搭平台的成本太高或者用户的迁移成本太高,那为什么不是卖钱而是重新全做一遍呢?
社交且不提,打微信没有意义;电商的话,要快速赶超阿里建立的交易平台服务的壁垒,难度依然很大,这不是招几个高 P 就能解决的事情。
如今抖音和快手都在试图自建电商,那就要面临淘宝和拼多多釜底抽薪的反抗,毕竟这是在断对方的命根子。
所以折算到最后,依然是成本计算、资本游戏。资本永不眠。
流量 A + 转移场景 = 流量 B
刚刚说的自建电商就延伸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流量之间能否顺畅转化?或者说,大流量的产品,一定能带起来另一个大流量的产品吗?
多年前会流行一个说法:高频打低频。实际上就是流量 A 能否带动流量 B。这个问题本身意义不大,因为要考虑转移场景。
我在出行行业,这个感触很深。
快车体量很大是高频,顺风车是低频,快车能否带动顺风车?可以。
共享单车体量很大是高频,顺风车是低频,单车能否带动顺风车?不可以。
两种答案,考虑转移场景就容易理解了。快车的用户本就有大量顺风车的潜在用户,都是乘车用户;快车用户在打车时发现有顺风车功能,会觉得“发个单也没啥成本,毕竟便宜一半还多”,就很容易接受顺风车。
共享单车的用户很可能日常是不打车的,用户群体重叠度本就低;场景上看,单车的用户是在路边扫码的,用户是准备现在就要去 1km~3 km 比较近的地方,而顺风车是长单为主(司机不会接短单的),且匹配时间往往都很长,用户连尝试都不会尝试的,转化率就会特别低。
实际上,没有好的转移场景,就只是在流量 A 的产品中,开了一个流量 B 的品牌广告位。
微信的流量非常巨大,但纵观这些年,对微信流量运用最好的,还是拼多多。就是把握住了最好的转移场景。
我曾提到微信的几个核心价值,绝大多数入口上的流量 B 产品,都只是认知到广告位的层面
拼多多的转移场景优势在于:
1. 拼团、砍价等营销方式,非常适合在微信熟人关系中传播;
2. 低价为主的商品,尝试成本很低;
3. 低价的日用品,下单决策心理是:“这么便宜的卫生纸可以囤一些”“水果看起来不错可以买一些”。可以对比顺风车如果做拼团:“我下次用顺风车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场景转化率差很多。
看似简单的问题,就的确构成了拼多多获客的核心。反观许多表面模仿拼多多的所谓裂变活动、微信生态产品,其实转化场景未必有这么顺畅,比如品类的覆盖率(我身边用得到这个的朋友就不多,分享转化困难,像有的在线课程)、比如购买的场景(下次需要它都不知道是啥时候)、比如决策类型和难度(这个培训班好不好,还是得去线下看看)。
这个公式,跟上一条成本收益计算是一回事。好的转移场景,就是能降低成本,有协同效应;坏的转移场景,就是贴广告位。那广告位卖给自家产品,还真不如卖给更合适的广告主。
可以再聊聊短视频、长视频、直播这些内容产品作为流量 A,电商作为流量 B 的模式。
之前在《跟疯投圈的黄海聊聊新消费品的创业机会》中就聊到了,短视频适合展示效果不错的商品,比如美妆类,但由于内容本身提供信息量有限,在做一些的决策时用户转化就差;反观一些数码产品的长视频评测,就有比较好的带货作用,但同时口碑积累、专业品牌的塑造,都需要挺长的时间。
看不同电商直播的带货效果,也很有趣。
1. 快手直播
长尾效应明显,而且快手老铁文化下,用户对播主的信任度极高、转化效果极好。另外本身就是内容消费中的一环,购物即娱乐,有种拼多多游戏化电商的意思。从品类看,也是低客单价、下沉的商品居多。
有趣的是,虽说同归一个爸爸,快手和拼多多势必是要试探对方的边界的。侧重 kill time 的内容消费、购物决策,又都是下沉市场,抢占的恐怕是同样的用户时间和心智。
2. 抖音直播
马太效应明显,带货效果极差,更多的是品牌效果。最近的一次带货翻车是知名笑星许君聪,2000 万的粉丝,400 万的坑位费,只卖出不到 70 万的货。老罗的直播也硬生生把 CPS 模式给拽成了 CPM 模式。
巨大的曝光量+明星效应+带货效果很差的场景下,抖音的直播更像是“动态广告”,并非是“用户消费决策内容”或者“导购”。
3. 淘宝直播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块是马太效应极强的李佳琦、薇娅式的直播,他们的带货效果极好,但一般的网红直播很难分到羹;另一块,是特别长尾的店铺直播,更多用在“想买这个商品时看看效果/功能如何”的场景,本质上是图文详情的升级。
所以总结下来,快手的直播更像是一个很好的转移场景,让流量 A 为流量 B 的赋能产生了 1+1>2 的加持效果;抖音则更像是在流量 A 上面做流量 B 的广告;淘宝的店铺直播是存在好的转移场景的,而网红直播,其实感觉更像独立开辟的新流量 A。
刚刚提到的快手和抖音都要尝试做电商闭环,产生的价值其实是截然不同的。
简单总结
简单总结就是:得流量者未必得天下。既要看流量本身质量如何、持续性怎样;还要看这些流量能否有好的转化途径、转化效率。
腾讯的流量底盘(微信+QQ)稳如泰山,是不太可能动摇的,不过部分场景下的流量被切走是有可能的,但不会是永久性的。科技水平不发生质变,手机是基础工具,微信也就还是基础工具。
阿里被字节跳动杀死也不太可能。虽说每出现一类内容消费平台,尤其涉及购物决策的,就会让阿里紧张一番,但回顾过去所有想做供应链、自建电商的流量平台,无一成功,最终还是老老实实做上游,把用户购物的转化卖给阿里。
广告、电商、游戏是颠扑不破的商业化铁人三项,每个流量平台都得试一试。结果往往是广告都能成功,电商和游戏则罕有效果。究其本质,还是后两者产品逻辑复杂,又烧钱又烧时间。权衡之后,的确不如卖给下游来得划算。
以上就是关于流量的一些观点,也是阶段性思考,肯定还不全面。后面有机会继续聊。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liufeinotes),作者:刘飞,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相关推荐
得流量者得天下吗?
互联网行业,得算法者得天下?不如说:得数据者得天下
“得屌丝者得天下”:小米的高端化还有戏吗?
“得屌丝者得天下”:小米的高端化之路还有戏吗?
消费金融领域,得用户者不能得天下
她说完“得屌丝者得天下”,就从小米辞职了了
中国VC大迁徙:得toB者得天下|深氪
手机的交互界面,一定得是正面屏幕吗?
从远程办公看未来的工作方式:自律者得自由
执御战略升级后,现在发展得怎么样了?
网址: 得流量者得天下吗? http://www.xishuta.com/zhidaoview9940.html
推荐专业知识
- 136氪首发 | 瞄准企业“流 3926
- 2失联37天的私募大佬现身,但 3217
- 3是时候看到全球新商业版图了! 2808
- 436氪首发 | 「微脉」获1 2759
- 5流浪地球是大刘在电力系统上班 2706
- 6招商知识:商业市场前期调研及 2690
- 7Grab真开始做财富管理了 2609
- 8中国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2328
- 9创投周报 Vol.24 | 2183
- 10微医集团近日完成新一轮股权质 2180